■外館活動
馬來西亞隨筆
歐盟之都.台灣發光
台灣當代藝術在英國發聲
開拓影視外交
樹立醫療援外標竿
從火山賑災到聯合國婦女會
軍樂號角.傳聲海外
  
回首頁
台灣當代藝術在英國發聲
2006台灣當代藝術倫敦座談
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 劉慶仁
台灣當代藝術不乏在國際間展出,今(2006)年在英國又添多樁。其中之一是參與利物浦雙年展(Liverpool Biennial),另一則 是在倫敦泰德當代館(Tate Modern)舉辦「台灣當代藝術(Taiwanese Art Today)」座談。

這些交流活動起因於台灣策展人徐文瑞被選為此次利物浦雙年展兩位顧問策展人之一,利物浦雙年展執行總監陸易士.比格斯 (Lewis Biggs)去年與本處聯絡尋求支持,經居中洽繫報請文建會同意分兩階段贊助,包括徐文瑞參與籌劃雙年展以及三位台灣藝 術家陳界仁、李明維及崔廣宇應邀參展之費用。

利物浦雙年展於今年9月15日開幕,活動延伸至倫敦,其中重頭戲之一,即是該四位策展人、藝術家於9月18日應泰德當代館之邀舉 辦 「台灣當代藝術」座談,從不同角度探討台灣當代藝術現況。
利物浦雙年展
利物浦雙年展是英國展出各國當代藝術最大的展覽,從1999年開辦以來即強調每一件作品都與利物浦這個城市息息相關,強調城市 的場域特質、城市脈絡的敏感度以及與在地社區的結合,每次展出邀請各地藝術家為該展量身訂做新作品,並命題作文,以利物浦 豐富的海港城市、過往歷史、人文風貌,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衰敗、荒廢,到今天城市再造為主題,以藝術做為城市行銷與再 造的一環。

今年的利物浦雙年展邀請了兩位國際策展人,分別是來自古巴的哥拉多‧墨斯凱拉(Gerardo Mosquera)及台灣的徐文瑞,他們各 自提出展覽論述及其合作的藝術家,兩個不同概念及路線的展示結合在一起,成為本屆展出的特色之一。墨斯凱拉提出「反殖民路 線」的概念,引介拉丁美洲、非洲、亞洲的藝術家至利物浦現身說法,這些藝術家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來看待利物浦這個城市,也以 藝術的方式將他們各自的概念短暫地殖民利物浦;徐文瑞(Manray Hsu)則提出「城市針灸」的概念,用中醫的方法,將城市比擬 為人的身體,觀察此城市氣脈不通之病灶予以針灸治療,期能恢復健康的平衡狀態。藝術家關注的焦點是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間、 私人記憶,以及他們對於這個城市的看法。
三位台灣藝術家的三種樣貌
此次參展的三位台灣藝術家也各自展現了不同的藝術手法或風貌。藝術家崔廣宇以善長的嘻笑幽默手法找出九個利物浦的「特殊」 景點,他用旅行導覽錄影帶的方式呈現,找出了利物浦都市設計裡的問題:例如針對該市街道以行車為主的規畫,他發明一個攜帶 式的地毯,藉由馬路兩旁的行人互相幫助才順利穿越馬路;此外,為了凸顯一個位於橋下由鵝卵石所鋪成斜坡步道的荒謬,他幽默 的將步道與腳底按摩做結合,看了之後讓人捧腹大笑;而看到了一處為阻止車子進入行人徒步區豎立一整排柱子,他建議把它變成 狗狗訓練場,或滑輪活動練習場。這個城市導覽錄影帶輯成的都市奇景,指出了這個城市設計的偏差。

藝術家陳界仁的作品呈現另一種風貌。他的作品「路徑圖」是對歷史的假設性重寫,他以一個1996年發生的全球碼頭罷工事件為引 子,回溯連結到利物浦與高雄之間的關係。在這個罷工事件中,全球的碼頭工會一致抵制來自利物浦的輪船海王星號停靠,台灣在 這個全球罷工行動中缺席,因為台灣碼頭工會從未聞知此一行動,以致海王星號在海上漂流許久之後,終於在高雄港卸貨。透過「 路徑圖」,陳界仁試圖還原歷史,回到十年前的那個當下,他邀請碼頭工人參與他的拍片計畫,完成一場未實現的罷工行動。

藝術家李明維展出的作品強調「過程」的分享與建構。他的作品「記憶的織品」(Fabric of Memory)都是利物浦居民提供的物件, 這些物件由提供者的親友們贈與,可能是手製布娃娃,媽媽親手打的毛衣,或是婚禮的禮服等,透過收集、訪談與分享,人與人之 間的親密記憶被喚醒了,觀眾打開木盒子後,閱讀物件的故事,觀看物件,將它放回木盒子再打上一個結,於是記憶深處的情感就 此封存。
「台灣當代藝術座談」於倫敦泰德當代館
利物浦雙年展已舉辦四屆,每次活動都舉辦得有聲有色。倫敦泰德當代館策展人馬可_丹尼爾(Marko Daniel)建議將該展活動延續 到倫敦,於是促成了泰德當代館主辦「台灣當代藝術」(Taiwanese Art Today)座談,這是台灣當代藝術首次在泰德當代館的講座。 座談會當晚由丹尼爾策展人致歡迎詞並簡短介紹後開始,本處林俊義大使及文建會巴黎台灣文化中心劉俐主任均蒞臨參加。該座談 吸引對台灣當代藝術有興趣之民眾、外國藝術家及倫敦重要畫廊、藝文機構的策展人前來聆聽並進行熱絡之問題討論交流。在座談 結束後的酒會中,許多藝文界人士親向參與之台灣策展人及三位藝術家致意,場面十分熱絡。

台灣當代藝術於倫敦泰德當代館風光展現的關鍵人物是泰德當代館公眾活動部門(Curator in Public Program)新上任策展人丹尼 爾。丹尼爾與台灣藝術界關係深厚,曾於2000-2003年居住在台北,擔任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客座教授,期間曾受邀參與各 項研討會與座談,與多位台灣藝術家建立良好友誼,對台灣當代藝術有近距離的觀察與接觸。他於2003年9月回到南普敦大學溫徹斯 特藝術學院擔任研究所所長(Director of Graduate School),並策劃溫徹斯特藝術學院畫廊展出崔廣宇個展,今年五月赴泰德當 代館上任後不久,與本處討論未來雙方合作的方向,希望台灣當代優秀藝術家與作品可透過展示,廣為人知,首先就促成了「台灣 當代藝術」座談。丹尼爾也邀請了台灣其他藝術家參與相關活動,包括九月邀請吳瑪俐參與「藝術與戰爭」研討會,十一月安排姚 瑞中參與「全球攝影」研討會等。

台灣當代藝術在英國已多次發聲,藝術無國界,深信在各界持續努力之下,終能在此間佔有一席之地。


特別報導
國內活動
外館活動
公務特區
生活花絮
影像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