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外見聞
聖誕島行腳
飛向巴士海峽的那一端
加勒比海四重奏
文化外交在南非
文化交流—宏都拉斯
 

回期刊首頁
回外交部首頁
加勒比海四重奏:
看見加勒比海的陽光
駐聖克里斯多福大使館 陳豐裕

序曲:

夕陽、沙灘.椰影、九重葛;
星夜、海風、蟲鳴與濤聲…
我與家人住在聖綺思島(聖克里斯多福)靠大西洋岸的一棟西班牙式別墅家居。鵝黃色的外牆、赭紅色屋瓦,拱狀屋簷與白色石雕欄柱,每天我們就在這坐擁白浪拍岸的碧海晴空。三年的工作與客旅,我和妻子與兒子們一起看見加勒比海的陽光,我們在地球另一端的天涯海角,憑欄遠眺風起雲湧的國事天下事,回首顧盼寥落沈寂的家事與行囊。此刻催促旅人的笛聲已在耳邊響起,『加勒比海四重奏』的樂章,就像海平面上一輪澄紅的夕陽映照離別的身影,越沈而越悠遠…

image1

第一樂章 發現蔚藍海岸:甘蔗的血淚天堂

 Good Morning! It's another beautiful day in the Paradise.這是在加勒比海常聽到的一句招呼語,展現加勒比海人樂天開朗,感謝上帝賜予自然美景的祝福。
典型的加勒比海風情有著碧海陽光、豪華郵輪、歐美觀光客在潔白幽靜的海灘啜飲一杯當地『萊姆酒』(rum),非洲裔黑人穿著五光十色的豔服伴隨著『卡力梭』(Calypso)節奏、嘹亮錚淙的『鐵鼓』(steel pan)音樂,扭腰擺臀穿過吵雜的市區等等光景,令人嚮往。
擺上地球儀,加勒比海就在地球上距離台灣最遠的那一端,時差整整十二個小時,不僅地理遙遠,人種、語言及文化背景也和台灣大不相同。這裡有台灣六個友邦,聖克里斯多福、聖露西亞、聖文森、貝里斯、海地和多明尼加共和國。你或可以繼續聯想到『牙買加藍山咖啡』、『再會牙買加』 (Jamaican Farewell)這首膾炙人口的情歌、 『西印度群島』板球隊等等… 然而不管如何貼近,這遙遠、繽紛多樣的國度,總是給我們一種撲朔迷離,難以一窺全貌的感覺。

加勒比海在哪裡?
或許就是這種遙不可及、難以抗拒的熱帶渡假小島魅力,驅使我們想蹤身一探究竟。『神鬼奇航-加勒比海盜』系列電影在聖文森、聖露西亞、多米尼克島嶼的蠻荒山區、原始海域開拍,一層一層為我們揭開加勒比海神秘的面紗。 其實在『神鬼奇航』之前,這裡早已是歐美社會名流隱密的度假勝地。高爾夫球金童 Tiger Woods 2004年在『向風群島』巴貝多包下整個Sandy Lane渡假飯店舉行結婚宴會;已故英國黛安娜王妃曾在1993年造訪尼維斯島,在The Montpelier Inn別墅停留數日;好萊塢影星塢瑪舒曼偏愛聖馬丁南邊的St Barts,還有許多私人渡假小島。…
這樣浪漫的島嶼,的確令人很難想像十七、十八世紀的加勒比海曾經是遍地黑奴流著血汗種植甘蔗的歐洲帝國殖民地,即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裡的每個島國仍背負著高額的外債,外債人均值之高幾乎囊括全世界前十名,列名聯合國低度開發地區。
順著美國佛羅里達州半島往南延伸,繞過巴哈馬群島、遠跨『向風群島』最東端巴貝多、環繞南美大陸北邊、中美洲地峽、掠過墨西哥猶加敦半島,回到佛羅里達半島,這一片海域就是加勒比海。
在地理上,加勒比海地區可分成由多明尼加、牙買加、波多黎各等大島組成的『大安地列斯群島』,以及往東南散布的『小安地列斯群島』。『小安地列斯群島』位於東加勒比海地區,由西北到東南走向的島鏈組成,北自維京群島向南延伸至千里達,其間包括英屬『向風群島』、『背風群島』與法國、荷蘭屬地,大多為面積不超過700平方公里的迷你小島。(註一)而一般所稱『西印度群島』在地理上大致與加勒比海各群島相重疊。(註二)

加勒比海與西方世界接觸始於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時期。哥倫布1492年在他第一次航行時發現了古巴、Hispanola(現今海地與多明尼加共和國)等大島及巴哈馬群島、第二次航行(1493年-1496年)時發現的島嶼則包括聖綺思、尼維斯、多米尼克、瓜地洛普等『背風群島』及波多黎各。
然而一直要到1624年第一個英國爵士Thomas Warner在聖綺思島登陸,才開啟了歐洲人在東加勒比海地區殖民的新頁。

 翻開歷史,東加勒比海其實在近代世界史中佔了一席之地。美國開國先賢兼財政部長漢彌爾頓1757年出生在尼維斯島,他的出生地在首府Charles Town,現址已改建為博物館。曾經叱吒風雲、一統歐洲的法國拿破崙皇帝,他的皇后約瑟芬據說生於『向風群島』的馬丁尼克,在1776年約瑟芬坐船橫越大西洋遠赴巴黎下嫁給了這位一代英雄;無獨有偶,擊敗拿破崙的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在1785年前後也曾率艦隊駐防安地卡和尼維斯等英國軍港。
在哥倫布發現加勒比海群島之前,這裡居住了當地原住民。西元前5世紀居住在南美洲大陸、生性平和的安諾瓦印地安人(Arawaks),曾向北遷徙移居加勒比海各島,此一族人後來為同樣來自南美大陸、生性好戰的加勒比族印第安人(Caribs)所取代。據說哥倫布登陸瓜代洛普時,曾遇到加勒比族人的抵抗。 自從英國人開始在聖綺思島殖民之後,法國人亦跟進,在搶奪地盤的過程中,英法曾聯手大規模殲滅加勒比人。在聖綺思島南邊海岸有一處村莊叫Bloody Point, 即1626年英法聯軍圍剿殘存加勒比人血流成河之地。
如今純種的加勒比人在整個加勒比海地區僅剩數百人,大多居住在多米尼克東部海邊Salibia由政府設立之保留區內,過著原始漁牧生活,靠做手工藝品賣給觀光客為生。

蔗園綿延的血淚天堂
歐洲人在十七、十八世紀時開始了對糖的鍾愛並開創加勒比海地區獨步全球的蔗糖業,加勒比海也因此而成為歐洲列強的禁臠。
在『改變世界歷史的植物』一書中提到,蔗糖約於十二世紀傳入英國,成為價格昂貴的奢侈品。直到十三世紀,只有皇室、貴族及高級神職人員享受得起。
在十五世紀時大西洋島的蔗糖主宰歐洲糖市約一百多年。哥倫布在航向新大陸時,把甘蔗引進了加勒比海地區,這裡也變成了新興的蔗糖最大產地。
殖民地者看上了加海的大片土地,從十七世紀開始經過兩個世紀的經營,綿延250英里的島鏈,自牙買加、安地卡、聖綺思、聖文森、千里達、巴貝多,一直到蓋亞那,處處呈現蔗田綿延到天邊的景象。
蔗田工作十分辛苦,原先的白人契約工無以為繼,致勞力日漸短缺,於是由西班牙、葡萄牙開始,大量自非洲大陸進口黑奴,而英國、法國也接著跟進。這一人類史上的黑暗面長達200年,在加勒比海的黑奴後裔留下永不可磨滅的傷痛與苦難。
就在世界蔗糖價格起起落落的同時,部份島嶼包括多米尼克、聖露西亞的土地上,開始大量改種香蕉。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兩樣經濟作物依舊對東加勒比海國家的地理景觀與國計民生產生重大影響,也牽動加海與歐盟和美國的關係。(註三

 

殖民地爭奪戰
回顧歷史,西班牙人對加勒比海的興趣集中於大島嶼,在小島所留下的殖民地數量很少。英、法在加海的爭霸,是為殖民地,也為了蔗糖。在東加比島鏈中,處處可見英法分割地盤的遺跡。後來荷蘭也來插花,佔領了其中幾個小島。
當Thomas Warner1624年在聖綺思島建立據點後,法國人亦跟進建立灘頭堡。1626年兩國分據島的中部及兩端。英法兩國殖民者談談打打,聖綺思島的控制權也因此先後七次易手。
聖綺思現存的著名聯合國保護古蹟『布里斯東堡』,具體而微地見證了英法在聖島的爭戰,而英法在聖島的爭奪又恰為兩國在整個加勒比海殖民歷史的縮影(註四)。『布里斯東堡』矗立在聖島西南海岸、火山岩之上,控制加勒比海北端通往歐洲及北美的航線,地要險峻,有西印度群島的『直布羅陀』之美譽。
1690年英軍運用黑奴建立布堡,以奪取下方海岸法國要塞Fort Charles。1782年8000名法軍仰攻布堡,英國僅有1000名守軍。雙方激戰月餘,最後英軍不敵投降,撤出布堡。
戰爭勝利的果實往往成為政治權力諷刺籌碼。戰爭過後,1783年英法簽訂凡爾賽合約,法國又將聖島歸還英國。此一條約也結束了百餘年來英法在加海的爭奪史。更令人驚訝的是, 在1660年到1814年間,聖露西亞竟在英法之間易手14次之多。

廢奴與獨立
歷史像一葉小船在加勒比海徐緩地向前航行。英國國會在1807年頒發禁令,宣佈販奴為非法,1833年再廢止在加海殖民地販奴,其後法屬地在1848年、荷屬地在1863年亦相繼廢奴。各島殖民地政府在宗主國的監督下,從二十世紀開始逐漸建立自治政府,尋找西印度群島/加勒比海的政治認同,直到1960至1980年代,大部分殖民地都脫離其母國獨立。
聖克里斯多福在1983年獨立,由聖綺思島及尼維斯島組成一個聯邦。然究竟這些前英國殖民地是由當地人爭取獨立而來?還是二次大戰後英國無力再背負這些殖民地的包袱,於是『順水推舟』成全『獨立』,如今人言言殊。但是從聖國國歌中祈求上帝帶領,掙脫殖民地、爭取自由、獨立的強烈渴求,確實可以體會一個加勒比海新興黑人國家坎坷、艱辛的建國之路。
聖國國旗由綠、紅、黑、黃色條紋及兩顆白色星星組成。紅色代表自黑奴及殖民地的解脫、綠色象徵肥沃土地、黑色代表非洲黑人後裔、黃色代表終年照耀的美麗陽光、兩顆星星分別象徵自由與希望。
最饒富趣味的是聖國的國徽。盾牌中央由帆船及淡藍色背景組成,代表航海(其實聖國黑人不喜航海)、又有國花鳳凰花,往上為加勒比人頭型,代表原住民、矛頭及玫瑰分別代表法國及英國的影響,最高處有代表歐洲人、非洲人及混種人的手臂高舉火炬,代表團結。盾牌旁邊則有站立著的國鳥鵜鶘、及遍地種植的椰子樹和甘蔗。最後是精神標語:國家至上(Country above Self)。(註五
聖國的國旗強烈凸顯黑人解放的呼求,與擺脫殖民地統治的民族自尊,國徽的圖騰則貼切地傳達了聖國的歷史融合與文化傳統,把兩者當作是整體加勒比海地區風貌的縮影,也十分的恰當。

拼花布般的文化遺風
聖國為英國在西印度群島最初的殖民地,受英國影響甚大,但在這裡法國遺跡到處可見。首都Basseterre為法國地名(法語低地之意),歌德式天主教主座教堂雙塔高聳入雲。有趣的是, 城的另一邊挺立著象徵英國勢力的英國國教St. George大教堂,在島的北邊則有Dieppe Bay、 Molineux等法國地名。這種英、法遺風在此極為普遍,例外者為巴貝多。法國人並未統治巴島,該國具有百分之百英格蘭遺風,首都Bridgetown又稱『小英格蘭』,維多利亞式建築及倫敦景觀名稱處處可見,如特拉法加廣場和大笨鐘等。然而在多米尼克、聖露西亞就處處可見法國地名,如Marigot、 Soufriere(法語溫泉之意)。在聖綺思英國國教、基督教與天主教三教並立,而聖露西亞則以天主教為主要宗教。露國及多國至今仍流行由法語與土語混合而成的Creole語。
英法在歐洲大陸權力平衡的遊戲,也在此重演。(註六)也許上帝有意不讓任何一個國家獨佔加勒比海的美景,以致種種的歷史恩怨及政治安排,造成了此間錯綜複雜的政治、文化背景。概括言之,加勒比海是非洲裔黑人建立的國家,社會習俗、文化音樂及舞蹈深受非洲傳統影響,但在歷史、宗教及政治制度上受英法母國的薰陶與洗禮,經濟(尤其觀光客)、地緣戰略及國際政治上又受美國之強勢包圍。(註七

小以待之,得之寬闊
從全球的大環境角度來看,加勒比海地區的國際能見度及影響力似乎都微不足道。以『加勒比海共同體』15個獨立國家地區為例,此地區佔全球總GDP比值甚微,人口總數(加上海地)不超過8百萬,土地面積除牙買加、千里達外,都是標準的蕞爾小邦,會員國之總貿易量亦僅佔全球貿易量之0.0001%。如果再細看個別國家,我們會發現,這裡的一切可以用『怎一個小字了得』來形容。從外面的世界看這裡,『大可不必』用『大的眼光』或『一般標準』來衡量,否則容易失去準頭,也難一窺加勒比海神祕面紗後的真實面貌。稍大的格局對這裡而言,可能都是一種『苛求』。小以待之,得之寬闊(Less is more)。感謝上天賜予,放慢步調,以理解和接納的態度來看待這裡,是欣賞加勒比海美麗天堂的奧祕。

image2

  • 註一:最大島牙買加約台灣面積三分之一,千里達稍大,約5000平方公里。
  • 註二:加勒比海地理區分:巴哈馬群島、大安地列斯群島、小安地列斯群島(由背風群島、向風群島、荷屬安第列斯群島)
    大安地列斯包括:古巴、牙買加、Hisp-aniola島(海地、多明尼加共和國)、波多黎各等大島
    背風群島:英屬及美屬維京群島、荷屬安帝列斯(聖馬丁、沙巴、聖鎢絲達修斯)、法屬聖馬丁、聖巴特、安地卡、巴不達、聖綺思、尼維斯島、蒙哲列、瓜代厄譜、多米尼克
    向風群島:馬丁尼克、聖露西亞、聖文森、格瑞那達、巴貝多、千里達
    荷屬安第列斯群島:Aruba Bonaire Curacao
    至西印度群島大致與加勒比海地區重疊。惟在歷史上曾有加勒比海10個前英國殖民地組成西印度群島聯邦(1958-1962),已不復存在。
  • 註三:多米尼克、聖露西亞為了香蕉輸美配額,時常與美國談判。而加勒比海聯合非洲及太平洋島嶼產糖國組成『加亞非CAP產糖國聯盟』,亦極力向歐盟爭取優惠糖價及農業補貼)
  • 註四:陳總統水扁先生2005年9月訪問聖克里斯多福,曾在該堡發表演說。
  • 註五:聖國國鳥為東加勒比海地區特有的棕色鵜鶘(Brown Pelican)。國花則為鳳凰木(Poinciana or Flamboyant)。據說鳳凰木由法國第一任聖島總督Mosieur de Poincy自馬達加斯加島引進。
  • 註六:在東加比小國中,從北到南依序為英屬維京群島、安奎拉最北(英屬),往下聖馬丁(荷法共管)、聖綺思、安地卡、巴布達、蒙哲列(前英屬)、大島瓜達洛普(法屬地)、多米尼克(前英屬)、大島馬丁尼克(法屬地)、再往南聖露西亞、聖文森、格瑞那達、 巴貝多、千里達、甚至在南美洲大陸蓋亞那(英屬)、緊鄰蓋亞那又有法屬蓋亞那。這種分割又極為繁複巧妙的安排,不禁令人聯想到歐洲人在歐盟統合過程中按部就班、細火慢燉的特質。
  • 註七:最近委內瑞拉總統查維斯以中美洲領導者自居,極力拉攏古巴,又不斷挑戰美國在加勒比海的勢力。一般認為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對加勒比海國家的援助大量減少,加上美國共和黨政府政策使然,美國在加勒比海地區之威信已開始受到質疑。美國──委內瑞拉/古巴在加勒比海領導權之爭結果如何?值得觀察。


特別報導
國內活動
旅外見聞
生活花絮
公務特區
影像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