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變中的英倫

渥太華生活體驗

L.A.120分機

印度洗衣工

 

回期刊首頁

回外交部首頁

前期期刊

 

遞變中的英倫

駐英國代表處 李憲章

19939月至19946期間,我奉派至英國牛津大學接受語文訓練,不意今(2008)年初再奉派至駐英國代表處服務,與英倫結下了二度情緣。在外派之前整理舊日照片時,驚覺自己以往青澀稚嫩的神情,精瘦修長的身軀,還有與電視星豬哥亮經典髮型如出一轍的頭髮,都已悄然遠去。行至中年,過去這一切好像既遙遠,卻又異常清晰。今年1月底重新踏上英倫時,對周遭情景,似感有些熟悉,卻也頗覺陌生。因為倫敦在變,英國也在變。而攬鏡細看,鏡中之人也不復是當年留英的自己了。

倫敦,雖貴為帝都,風華絕代,金融首善,不可一世,卻仍不免美人遲暮,窘態漸露。倫敦,面對歐盟的東擴,有所變,有所不變;縱身全球化的浪潮,有所為,有所不為;身處國際政經變局,有所堅持,也有所權變。多變的世局,塑造了今日的英國,其中的歷程,有被迫的無奈,也有主動的氣魄,但不變的是那份對變局的主導企圖。 

多年來英國內部對成為歐盟的完全會員迭有爭議,卻也不得不接納歐盟東擴後蜂擁而至的東歐國家新移民,也概括承受了新移民入境後所帶來的果實與苦楚。近10年來,中東及俄羅斯富商巨賈絡繹登陸英倫投資,引發英國經濟及社會等層面一連串的變化,而全球化的效應,加上歐盟大家庭膨脹後東歐移民的登堂入室,都使其原貌不斷變遷。從與本處僅箭之遙的維多利亞車站內及鄰近街道上的洶湧人潮,即可略窺其中一二。早年人潮中獨見英國人的情形不再,人群的面貌日趨多元且界線日益模糊,社會階級的壁壘固然仍根深蒂固,但已遭受到某種程度的侵蝕,並增添了社會結構及其屬性的複雜程度。 

在倫敦的維多利亞車站內外,經常可見三五成群的倫敦警察盡職的巡邏盤查,更不時圈圍住衣著樸實、身懷行李的東歐移民詰問,被盤問的移民神色驚恐,不在話下。而大型賣場工作人員及收銀員、中小型旅館櫃台及清潔工、餐館的服務生皆可見到大量東歐移民的身影。或許因為英國社會成長轉型,導致部分英國人對傳統藍領及低階勞動工作的觀念轉變,不再願意從事出賣勞力的工作,東歐移民到來,就適時填補了出缺的勞動力。在許多英國人,尤其是主流衛道人士眼中,東歐移民是搶奪英國人工作機會的來犯敵軍,更是英國社會的隱憂。但不可諱言的,一如台灣多年來引進的30餘萬東南亞勞工一般,英國當前面臨外勞困境,有其不得不然的現實需求,東歐移民不僅填補了勞動力的不足,在相當程度上,也有效的維繫了社會的穩定,對經濟發展更發揮了一定的驅動作用。

英國的變,也反映在倫敦市政府在市地重劃、都市更新及建築法規上的鬆綁。為因應大量外資注倫敦的房地產業,以及迎接2012年的奧運盛會,倫敦市許多老舊建築正不斷的進行翻修整建,這些古老建築的整形塑身,以「如火如荼,大興土木」來形容,最為傳神貼切。起重機高舉的吊手,像是倫敦古老身軀及風霜面容上一支支不停揮舞的手術刀,成了倫敦天際線的主角,肩負著整飭倫敦儀容,使其風華再現的重責大任。 

倫敦有令人津津樂道的人事物,諸如伊莉沙白女王、足球金童貝克漢、香消玉殞多年卻仍是媒體寵兒的黛安娜王妃、流行女王薇薇安、披頭四的遺流風、習慣大放辭的性情流行歌手艾頓強、大英博物館、國家藝廊、古蹟建築、公園宅邸、BBC、足球文化、溫布敦網球公開賽、流傳多年真假莫辨的蘇格蘭尼斯湖怪、福爾摩斯偵探小說、哈利波特小說與電影、倫敦之眼摩天輪等等,難以盡述,其中無一不是世人擊掌讚嘆,駐足嘆,流連忘返的關注焦點或旅遊景點。 

別以為英國人都面帶春色,自感富足。生活在物價騰升的國度,就算擁有過人的個人年均所得,也未必有其實質意義。倫敦已超越紐約躍居全球金融之都,全球各地的富豪巨賈競相投入,將倫敦變成一個淘金窟與競技場。倫敦,貌似柔美婉約的表象之外,其實無時無刻不上演著令人驚心動魄的金融投(資)機交易,穿戴金融皇冠的偉背後,落實在日常生活裡的,卻是大多數英國人的日子,其實只是過得捉襟見肘罷了。四倍於台灣的國民所得,加上昔日帝國榮耀餘蔭的加持,及對未來願景的雄心劃,撐持開來的場面似乎令人目眩神迷,但究其實,卻有著深的落寞與不堪。

在層層物價壓迫下的英國人,快樂指數恐怕低得不忍卒睹,富裕程度也非數字呈現的那般光照人。博物館、美術館裡那些英國老祖宗創造或掠奪而來,充滿文化意涵及霸權遺與殖民精神的文物,雖是英國吸引各國觀光客的利器,卻也見證了殺伐掠奪的歷史,沾滿了血淚控訴的哀怨,而今更是許多國家追討的目標。這些供英國人茶餘飯後消遣談話及佐證英國光榮歷史的事實憑藉,雖是昔日英國人船堅砲利英勇神武,揚威寰宇,乃至日不落國的歷史見證,可也是強取豪奪的鑿鑿罪證。不過,撇開歷史包袱,這些文物為英國帶來豐厚的觀光收入,卻是不爭的事實,其中頗有令人反諷與省思的意味。 

倫敦居,大不易。乍到此地,除可明顯感受生活開銷異常昂貴外,英國人的注重自我、行事步調緩慢、不講究效率,以及諸多涉及文化、心理及歷史層面的種種思考及行為模式,也是需要調適接納的重點,更是關自己能否氣定神,衷心與英倫共結情緣的所在。這些特質,可能讓人覺得有趣新鮮,但也可能叫人無從適應,如果適應不良,在與對方打交道時,就難免會怒火中燒、破口大罵,抑或無奈嘆息、暗暗叫苦。英國人凡事不願明說,而以各種文字隱喻、談話口吻及遣詞用句、肢體語言等與人溝通,此等溝通方式,經常使系出同門的美國朋友亦難以理解,且頗為懷。

覺得英倫種種新鮮好玩的人,多是前來僅作短期停留的觀光客,一旦有長期留英生活或工作的需要,便要好好武裝自己,做好耐心對抗周遭難以適應的環境之打算,學習收斂火爆的脾氣,緊閉隨時可能冒出髒話的雙唇。英倫物價昂貴,絕非荷包滿載之人的久留之地,英國人行事溫吞及台英文化的差異,也常令人深感格格不入,但若換角度觀之,又何嘗不是吾人潛心自省,修身養性的寶境呢

英國物價之高,稅賦之重、之雜,可謂名列全球前茅。經濟的壓力,高居不下的物價,成了英國人揮之不去的夢魘,在此地謀生者,猶如生長在厚重岩縫裡的小草,極力想要伸直腰桿,盡情享受努力工作的果實,無奈面對物價高漲的狂潮,終究事與願違。反觀台灣,過去幾年來,雖然經濟成長有限,但相較於英國,仍是物質豐庶且物美價廉的天堂。此論並非自滿或自我陶醉之言,而在提醒自己珍惜我們數十年來得之不易的政治民主及經濟發展成果,並懂得感恩前人,惜福當下。

以上是自己抵達倫敦月餘以來的有限觀察與個人體驗,野人獻曝,不免失之片面膚淺。為文目的,不在其他,只是分享個人駐英生活的點滴與所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