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月至1994年6月期間,我奉派至英國牛津大學接受語文訓練,不意今(2008)年初再奉派至駐英國代表處服務,與英倫結下了二度情緣。在外派之前整理舊日照片時,驚覺自己以往青澀稚嫩的神情,精瘦修長的身軀,還有與電視諧星豬哥亮經典髮型如出一轍的頭髮,都已悄然遠去。行至中年,過去這一切好像既遙遠,卻又異常清晰。今年1月底重新踏上英倫時,對周遭情景,似感有些熟悉,卻也頗覺陌生。因為倫敦在變,英國也在變。而攬鏡細看,鏡中之人也不復是當年留英的自己了。
倫敦,雖貴為帝都,風華絕代,金融首善,不可一世,卻仍不免美人遲暮,窘態漸露。倫敦,面對歐盟的東擴,有所變,有所不變;縱身全球化的浪潮,有所為,有所不為;身處國際政經變局,有所堅持,也有所權變。多變的世局,塑造了今日的英國,其中的歷程,有被迫的無奈,也有主動的氣魄,但不變的是那份對變局的主導企圖。
多年來英國內部對成為歐盟的完全會員迭有爭議,卻也不得不接納歐盟東擴後蜂擁而至的東歐國家新移民,也概括承受了新移民入境後所帶來的果實與苦楚。近10年來,中東及俄羅斯富商巨賈絡繹登陸英倫投資,引發英國經濟及社會等層面一連串的變化,而全球化的效應,加上歐盟大家庭膨脹後東歐移民的登堂入室,都使其原貌不斷變遷。從與本處僅一箭之遙的維多利亞車站內及鄰近街道上的洶湧人潮,即可略窺其中一二。早年人潮中獨見英國人的情形不再,人群的面貌日趨多元且界線日益模糊,社會階級的壁壘固然仍根深蒂固,但已遭受到某種程度的侵蝕,並增添了社會結構及其屬性的複雜程度。
在倫敦的維多利亞車站內外,經常可見三五成群的倫敦警察盡職的巡邏盤查,更不時圈圍住衣著樸實、身懷行李的東歐移民詰問,被盤問的移民神色驚恐,不在話下。而大型賣場工作人員及收銀員、中小型旅館櫃台及清潔工、餐館的服務生皆可見到大量東歐移民的身影。或許因為英國社會成長轉型,導致部分英國人對傳統藍領及低階勞動工作的觀念轉變,不再願意從事出賣勞力的工作,東歐移民到來,就適時填補了出缺的勞動力。在許多英國人,尤其是主流衛道人士眼中,東歐移民是搶奪英國人工作機會的來犯敵軍,更是英國社會的隱憂。但不可諱言的,一如台灣多年來引進的30餘萬東南亞勞工一般,英國當前面臨外勞困境,有其不得不然的現實需求,東歐移民不僅填補了勞動力的不足,在相當程度上,也有效的維繫了社會的穩定,對經濟發展更發揮了一定的驅動作用。
英國的變,也反映在倫敦市政府在市地重劃、都市更新及建築法規上的鬆綁。為因應大量外資挹注倫敦的房地產業,以及迎接2012年的奧運盛會,倫敦市許多老舊建築正不斷的進行翻修整建,這些古老建築的整形塑身,以「如火如荼,大興土木」來形容,最為傳神貼切。起重機高舉的吊手,像是倫敦古老身軀及風霜面容上一支支不停揮舞的手術刀,成了倫敦天際線的主角,肩負著整飭倫敦儀容,使其風華再現的重責大任。
倫敦有令人津津樂道的人事物,諸如伊莉沙白女王、足球金童貝克漢、香消玉殞多年卻仍是媒體寵兒的黛安娜王妃、流行女王薇薇安、披頭四的遺緒流風、習慣大放厥辭的性情流行歌手艾頓強、大英博物館、國家藝廊、古蹟建築、公園宅邸、BBC、足球文化、溫布敦網球公開賽、流傳多年真假莫辨的蘇格蘭尼斯湖怪、福爾摩斯偵探小說、哈利波特小說與電影、倫敦之眼摩天輪等等,難以盡述,其中無一不是世人擊掌讚嘆,駐足喟嘆,流連忘返的關注焦點或旅遊景點。
別以為英國人都面帶春色,自感富足。生活在物價騰升的國度,就算擁有過人的個人年均所得,也未必有其實質意義。倫敦已超越紐約躍居全球金融之都,全球各地的富豪巨賈競相投入,將倫敦變成一個淘金窟與競技場。倫敦,貌似柔美婉約的表象之外,其實無時無刻不上演著令人驚心動魄的金融投(資)機交易,穿戴金融皇冠的瑰偉背後,落實在日常生活裡的,卻是大多數英國人的日子,其實只是過得捉襟見肘罷了。四倍於台灣的國民所得,加上昔日帝國榮耀餘蔭的加持,及對未來願景的雄心擘劃,撐持開來的場面似乎令人目眩神迷,但究其實,卻有著深沉的落寞與不堪。
在層層物價壓迫下的英國人,快樂指數恐怕低得不忍卒睹,富裕程度也非數字呈現的那般光鑑照人。博物館、美術館裡那些英國老祖宗創造或掠奪而來,充滿文化意涵及霸權遺緒與殖民精神的文物,雖是英國吸引各國觀光客的利器,卻也見證了殺伐掠奪的歷史,沾滿了血淚控訴的哀怨,而今更是許多國家追討的目標。這些供英國人茶餘飯後消遣談話及佐證英國光榮歷史的事實憑藉,雖是昔日英國人船堅砲利英勇神武,揚威寰宇,乃至日不落國的歷史見證,可也是強取豪奪的鑿鑿罪證。不過,撇開歷史包袱,這些文物為英國帶來豐厚的觀光收入,卻是不爭的事實,其中頗有令人反諷與省思的意味。
倫敦居,大不易。乍到此地,除可明顯感受生活開銷異常昂貴外,英國人的注重自我、行事步調緩慢、不講究效率,以及諸多涉及文化、心理及歷史層面的種種思考及行為模式,也是需要調適接納的重點,更是攸關自己能否氣定神閒,衷心與英倫共結情緣的所在。這些特質,可能讓人覺得有趣新鮮,但也可能叫人無從適應,如果適應不良,在與對方打交道時,就難免會怒火中燒、破口大罵,抑或無奈嘆息、暗暗叫苦。英國人凡事不願明說,而以各種文字隱喻、談話口吻及遣詞用句、肢體語言等與人溝通,此等溝通方式,經常使系出同門的美國朋友亦難以理解,且頗為介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