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籃族編印印尼博物館中文導覽手冊始末
駐印尼代表處 王億茹
巴別塔( Tower of Babel ) ── 根據「聖經」記載,人類在打造挪亞方舟後,甫掌握造磚技術,便自以為掌握了高科技,並深覺可靠自己的知識、智慧,達成無所不能的計畫,於是就建造塔頂通天的高塔,用以炫燿自己;然而,上帝便在那裡變亂了他們的口音,使他們言語不同,無法相互溝通,計畫因此失敗,人類自此各散東西,而該地也因此稱作「巴別」,就是變亂〈 confused 〉之意。這故事普遍被人熟知,為世界出現不同語言之由來。
如果今天我是一個在台灣生活的菜籃媽媽、或過著朝九晚五日子的職場婦女,我想我可能不會去深究「語言的意義」,反正語言就是說話,達成溝通的目的即可,每天遇見同種族人、講著相同的語言;再不就是講些學了 10 年還說不流利但仍可溝通的英語;積極點的話,可能會多去學些時下流行的日文、法文、德文、西文等,但鮮少會學印尼文。直到一天,先生告知將被派到印尼服務,讓我且驚且喜地踏上了這場菜籃族的外交初體驗。
曾經聽聞外交官的工作充滿著挑戰與驚奇,但從未想像自己要去挑戰這樣的驚奇。隨夫到了印尼後,為克服異國語言、文化、環境、人種的衝擊,我像隻飽受驚嚇而高度警戒的貓咪,舉凡看見有助我在此生活及了解該國的書籍圖文,全部是我蒐集的目標,除了印尼文書籍,還得靠西文書籍,不然就以「出外靠朋友」的方式經驗交流,得到生活上的資訊。
印尼政府因特殊政治、經濟因素考量,自 1970 年代起,長期禁止華文及相關集會、傳播與出版,至 2001 年才解禁,經過這段空窗期,華文出版品斷層已現,因此,為求適應生活,我不得不逼自己埋首案間,回頭過著查字典、背單字的生活,以期對印尼文有更深一點的認識,但限於自己蝸牛爬坡的閱讀速度,幾次立志、幾次放棄 ...…
其實有著「千島國」美譽的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有著最接近台灣高山族人種及同源南島語系的爪哇人,也像極了「上帝也瘋狂」劇中的非洲矮黑人種的伊里安加亞人,共有 300 多種人種及 500 多種語言;宗教上則是回教徒最多的國家,在 14 世紀前深受東方兩大古文明印度及中國文化的影響; 16 世紀末葉後歷經荷蘭、英國、日本三國共 300 多年的殖民統治,在這種時空背景下,印尼在文化上展現出西方與東方文明的交融、也有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其文化之美值得細細探究。
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無疑是我輩文化探索者的瑰寶,無奈能呈現這類文化之美的中文出版品仍是塊未經開墾的處女地,透過查字典式的閱讀,雖能解幾分好奇與疑慮,但仍有股隔靴搔癢的感覺,也難怪長期在印尼投資、耕耘的台商及眷屬們,雖說生活適應已游刃有餘,但因語言、宗教、文化迥異,且沒有適合管道與平台,很難一窺印尼歷史文化之堂奧,對於這種無形隔閡造成的距離感,心中也難免有些許遺憾。
在這種氛圍之下,駐印尼代表處同仁眷屬們常以人際接觸傳播的方式,不定期舉行聚會,交換各種生活資訊、心得,共同因應生活上的挑戰與需求,極像個生命共同體的大家庭,氣氛融洽,言談之間,議題也如天馬行空。在一次偶然的聚會中,有人提到「印尼傳統協會」( Indonesian Heritage Society )的活動,並介紹該組織協助印尼「國家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的種種,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各國志工協助各種語文的導覽乃至出版資訊,當時已有英文、日文、韓文的導覽及翻譯出版,獨缺中文,為了彌補這種遺憾,一場協助該協會翻譯博物館中文導覽手冊的大工程,就此展開。
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駐處同仁或台商的眷屬,大家來自不同領域,所學各有專精,在眾多理想人選中,大家推舉了一位外交部較資深且具組織管理經驗的太太擔任「總編輯」,負責統籌、策劃及協商,並商定整個流程先是作翻譯、審閱、編輯、校稿、募款、印刷等細部分工,再照時間計劃表進行,別看這些平時各自鬆散在家的菜籃族,一經動員辦起事來,可是有條不紊,毫不馬虎。大家也商定全書以章節分譯,先由語文專精的太太們翻譯,再請具語文專長的印尼通進行審閱,初稿完成,就由編輯出版人才進行編、校工作,最後再與印刷中文書籍之印刷廠進行合作。
俗話說,凡事開頭難,這次任務,因不缺人手,從頭開始倒是不難,但全文要付梓,就得有充裕經費,這對菜籃族而言是個難題。當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沒錢付梓)時,長榮航空、 Acer 、中國信託及不少台商聞訊後紛紛慷慨解囊;台商吳炳欽夫人鄭玉兒二話不說地打開皮包,拿出美元現鈔 800 元,並說 : 「這先拿去,不夠再告訴我」;台商邱天賜夫人張愛仙毫不遲疑應允隔日即行匯款;印尼台商總會會長李勇芳夫人張彩霞,才聞捐款不足,便道「不夠多少?通通算我的!」,所有捐款在一次餐會中全數搞定,充分顯現了台灣最足以自豪的鄉土熱情。
整個協助翻譯的過程,有苦有樂,當中不乏困難、巧合與趣事,而最大的考驗,就是「信心指數」下滑,因多數太太們早已「淪為」家庭主婦,如何讓大夥兒將以前在職場上的「專業」再現,著實讓「總編輯」花了不少功夫進行說服與重建(好像在心理諮商)。印尼歷史文物中深藏著印度、荷蘭及日本文化痕跡,所幸我們的編譯陣容還算堅強,當時就有深諳佛學、曾派駐過荷蘭及家翁學淵於日本的,於是很多一般人所不解的翻譯難題,就在這種「巧合」中迎刃而解。
博物館內收藏有 Oban 錢幣,負責翻譯的太太不解,還特別打電話回台灣請教「多桑」 ( 指父親 ) 大人,才知它是 18 、 19 世紀時期的日本古錢,並詳知其來源,而倆代親情因此次翻譯拉近了許多,也讓「多桑」還有「寶刀未老」的價值感。
西元 1292 年至 1398 年被視為印尼歷「古典時期」的黃金時代,當時的王朝名為 Majapahit , Maja 原意為「瓜」, pahit 原意為「苦」,翻譯太太們只得回頭去複習高中課本,找出這「苦瓜」王朝究係何指,其實就是當年派特使去中國,也是印尼史上最強盛的「滿者伯夷」王朝!國家博物館的 B 棟新館在去年峻工,今年 6 月 20 日開幕時,還特別舉辦了「滿者伯夷」文物特展,由印尼傳統協會( Indonesian Heritage Society )編印專書介紹(英文及印尼文對照版),印尼總統蘇希洛先生更是親臨致詞、剪綵。
由於各章節由不同人翻譯,不論譯名、譯文風格都大相逕庭,審、校者除要順文句外,還要從三文(印度文、英文、中文)、萬字中找出當中的前後矛盾,眼睛「脫窗」程度可以想見。難得眷屬中有位曾任出版編輯的太太,一眼之下,不必分說,可以馬上看出 7 號與 9 號字體、細明體與新細明體的差異,著實令人佩服。
在編審過程中,還有其他的困難。你很難想像中文文章在排版時,只是變換小小的字型或字體,整篇文章就變成亂碼、或章段不翼而飛,在印尼顯少有中文印刷廠及相關的配合系統,以台灣的出版水準編輯,很容易出現亂套現象,難怪印刷廠老闆接到編輯太太電話時,二人相互頭皮發麻(他擔心公司電腦掛掉,她則憂煩苦心的排版不見)。最後,為便於雙方行事,太太們索性花上一個工作天進駐印刷廠,進行「五校」,難怪印刷廠老板娘直責怪老板「以這樣的心力、速度,一年只能做一本書的生意囉!」。導覽手冊終於在 5 月 16 日 完成,台商夫人們有感於在印尼經商旅居一、二十年首次見到以中文正楷體介紹印尼「國家博物館」文物,在捐款之餘逢人即大力「道相報」。
從策劃至出版,印尼『國家博物館導覽 ─ 中文版』僅僅 6 個月就即完成了,事情進行超乎想像的順利,這真是回首來時路才能發出的驚呼!這期間不論是越洋的追蹤、或跨越歷史的考証,在任勞任怨中,大家看見了「認真的女人最美」的身影,而其中點點滴滴苦澀與甜美的果實,就成了大家共同的美好回憶。
如果歷史的巴別塔代表著變亂的語言分歧,所帶來的是巨大隔閡與夢魘,很多人都經歷過,那麼在菜籃媽媽們的眾志之下,寫出「文化外交」的新頁,不也證明了我們的努力,已克服了語言「巴別塔」所築的藩籬。這份導覽在 3 月中旬送到印刷廠前,我們收到「國家博物館」館長雷諾辦公室送來的導覽前言,其中述及「感謝神的恩典與保守,使得中文版手冊得以完成」,真是貼切地陳述了大家用心與努力的心情,原來歷史「巴別塔」的阻隔,竟也蛻變為化妝的祝福了!
一位史學者說過:「歷史上每個巨大的變革,都來自點點滴滴的改變,一次參與、一次志工、一場演說 … 」。語言的巴別塔仍在,而我們也有更多更遠的路要走,但是,當星星螢火燃起時,凝聚出改變的力量是難以想像的。 …
註;「印尼傳統協會」( Indonesian Heritage Society )成立於 1970 年,為一個非營利之民間社團組織,組織採會員制,平日活動主要使用英語,現有會員計來自 30 多國約 800 人,組織主要宗旨係藉多樣性活動廣泛對外介紹印尼豐富之歷史及文化遺產。該組織平日常針對印尼文化相關議題舉辦專家專題演說、研討會、田野現地訪問、研究小組活動及研習營等活動,以協助會員更加深入對印尼當地歷史及文化之認識,此外並對外發行多項印尼歷史及文化相關刊物,以及定期協助印尼「國家博物館」( Museum National )各國語文之導覽工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