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外見聞
你所不知道的非洲
幕已升起
挪威移民現況與未來
2007年世界杯板球賽開賽之際
在外交前線協助拓展我國外交的見聞
 

回期刊首頁
回外交部首頁
你所不知道的非洲
─多受折磨的非洲人民
前駐布吉納法索大使 龔政定
初在交通和資訊非常發達的今天,對很多人來講,非洲可能仍是一個遙遠的地方,而且從非洲傳來的資訊多半是負面的。根據聯合國的資料,全球發展比較緩慢的國家以非洲地區最多,全球患愛滋病的人70%在非洲,該地區的天災和戰亂常常造成飢荒,40%的人口營養不足,且文盲比率相當高。為什麼非洲有這種情形?為什麼非洲的天災和戰亂比較多?這是一般人提到非洲時可能想知道的。
在進一步介紹非洲各種情形之前,需要說明的是非洲事實上應該分為北非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兩部分,兩者無論在自然環境、人種、歷史、文化、經濟情況以及所遭遇的問題上,都截然不同。由於時間的限制,這次對非洲的介紹偏重在黑非洲。

自然環境的限制

打開地圖就可以看到非洲幾乎是四面環海,只有東北部和亞洲連接,這無形中隔絕了一些和外界的接觸。非洲內陸雖然有幾條重要河流,但水位不穩定且激流甚多,不太能發揮運輸的功能,而廣大的撒哈拉沙漠也阻撓了黑非洲和北非的往來。
另一方面,非洲是一個很完整的大陸,幾乎沒有什麼海灣深入內陸,所以非洲內部有些地方受海洋性的影響較少,雨量不多,農業發展受限,如果某年雨量特別稀少,就可能發生旱災及飢荒。
總而言之,廣大的沙漠、炎熱的氣候、內陸缺水以及赤道地區難以進入的原始森林,加上對外接觸不便,使非洲向各方面發展受到不少的限制。

種族繁多

非洲幅員廣大,種族繁多,民族成分複雜。大致而言,北部非洲是阿拉伯人和信仰回教的巴爾巴爾(Berber)族及圖阿雷格(Tuareg)遊牧民族居住的地區;撒哈拉以南是黑人居住的地區,種族非常複雜,如果依語系分類,大致可分為3大族系:居住在非洲西部及中部的蘇丹族系,居住在中南部的班圖族系和居住在東部的尼羅的格族系。而除這兩大區塊外,非洲東部和南部有少數印度人和白人居住。
基於歷史因素,非洲跨界的民族和部落很多,部落觀念在多數非洲人民心中已根深蒂固,因此不同民族和部落之間的衝突難免經常發生。北部非洲的阿拉伯人和撒哈拉以南的黑人,因為民族和宗教信仰完全不同而常發生衝突,目前衝突最嚴重的地區在蘇丹,近3年來該國西部達富爾(Darfur)地區已有20萬人遭殘殺;同屬黑人但宗教信仰不同者也常起衝突,西非奈及利亞北部回教徒和基督徒間就經常發生衝突;另同屬黑人且宗教信仰相同,但部落不同也會引起衝突,如東非盧安達和蒲隆地境內經常發生衝突和屠殺事件,1994年盧安達境內的大規模屠殺,使全世界震驚。

黑非洲豐富的歷史

在歐洲人到來之前,黑非洲已經產生了無數的王國,它們擁有各自的政府形式和風俗習慣,發展商業和文化,並製作許多精美的手工藝品,有些王國維持了數百年之久,有些則一直維持到19世紀末葉。
非洲西部沿海地區的阿散蒂(Ashanti)王國建立於17世紀末葉,它建都於庫馬西(Kumasi)並擴展版圖,透過貿易獲取財富,到19世紀末葉逐漸被英國人控制。另一個達荷美(Dahomey)王國建立於1625年,在阿加巴(Akaba)國王統治時期,疆域擴至大西洋,因和歐洲人進行象牙、胡椒和奴隸的貿易而致富。
在西非內陸尼日河上流地區更產生了具有光輝歷史的大帝國。首先是迦納(Ghana)帝國,它建立於7世紀,和北部非洲商業往來頻繁,回教因此傳入。繼而興起的是馬利(Mali)帝國,14世紀時它的版圖從西部的達卡(Dakar)擴展到東部的高奧(Gao),在曼薩(Mansa Moussa)皇帝全盛時期,曾有無數的文人和藝術家來到馬利帝國,使東布克杜(Tombouctou)成為西非的重要學術中心。而原來屬於馬利帝國的桑海(Songhai)族在15世紀建立了桑海帝國,它的財富建立在商業,以來自南方的黃金在此換取來自北方的食鹽,另整頓了尼日河並改善河上的交通,統一了度量衡,但在1591年亡於摩洛哥人。此外,在查德湖附近有卡內姆-博爾怒(Kanem-Bornou)帝國,它雖然不產黃金,但因位於東方行經非洲的路線上,同時是回教文化的中心,維持了12個世紀之久。
非洲東部的衣索比亞地區,也建立了許多王國。在西元1世紀時,阿克蘇姆(Axoum)王國就開始發展,向阿拉伯、希臘和羅馬出口象牙、寶石和香水致富,到四世紀中葉埃札納(Ezanas)國王皈依基督教,520到572年是阿克蘇姆王國的全盛時期,它的版圖擴展到阿拉伯半島南部,到8世紀回教勢力膨脹使它漸趨孤立,其後所建立的阿比西尼亞(Abyssinia)王國一直在抵抗回教勢力的發展,16世紀雖曾獲得葡萄牙支援,到19世紀又需抵制歐洲國家勢力的入侵。此一王國外患不斷,但一直能維持獨立的地位。
在東南非洲的辛巴威,有豐富的銅和黃金儲量,因和阿拉伯人進行貿易,建立了宏偉的大辛巴威(Great Zimbabwe)石城,是14世紀東南非洲的宗教、政治和貿易中心。它到15世紀改為姆諾莫塔帕(Monomotapa)帝國,繼續和葡萄牙人進行銅和黃金的貿易,1629年時將所有礦井轉讓給葡萄牙,帝國一直維持到1830年。
這些非洲國家發展得很快,它們有可能把自己的文化推上新的高度,但是15世紀末葉,歐洲人開始來到非洲,在沿海地區建立貿易站,從事商業和黑奴販賣,使非洲進入另一個時代。

販賣黑奴

歐洲人初到黑非洲時只想進行單純的貿易,採購些熱帶地區的產品帶回歐洲。等到新大陸開發需要大量人力,而歐洲人又不習慣西印度群島及南美的熱天氣時,便想到非洲人體力好且能適應熱帶氣候,為什麼不把他們送到美洲去從事開發工作呢?
16世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開始運送黑奴到新大陸,後來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和丹麥人也加入這一行列。到17世紀這種運販進一步演變成一種三角貿易,即從歐洲把布匹、槍枝等貨物運到非洲,用這些貨物和當地非洲酋長換取黑奴,然後將黑奴運送到美國南部、加勒比海地區及巴西等地賣給當地農場,所換取的熱帶農產品如甘蔗、菸草、咖啡等再運回歐洲出賣。歐洲人發現這種三角貿易利潤很大,因此貿易不斷擴大,運送黑奴的人數也不斷增加,據估計到19世紀為止共運送了1,200萬至1,500萬人。
其實,歐美有識之士在18世紀已經開始譴責這種不人道的行為,他們成立社團呼籲廢止奴隸制度,並將獲釋的黑奴送回非洲,但成效不彰,其中最大的阻力來自農工商界,因為所牽涉的經濟利益太大。1775年美國獨立和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倡導自由民主思想,促使各國開始認真思考此一問題,到19世紀歐美各國紛紛宣布廢止奴隸制度並嚴格禁止販賣奴隸,至此,販賣黑奴終算告一段落。
但是,這長達4個世紀的黑奴販賣,使黑非洲人口嚴重失血,而這種以布匹、槍枝換奴隸的做法,也改變了非洲貿易方式和傳統社會,一些非洲酋長甚至把自己的人民賣為奴隸或俘掠鄰近部落人民為奴獲取利益,破壞了傳統社會的結構,加劇了非洲社會的分化,這對黑非洲以後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殖民地時期

黑奴販賣被禁止後,歐洲人不得不向非洲其他方面發展,他們逐漸發現在西非沿海地區可以種植棕櫚樹,在東南非可以發展農業,同時有礦產可以開採,於是對非洲興趣大增。當時熱帶醫學已相當進步,使前往非洲的顧忌減少,輪船的運輸和蘇彝士運河的通航,使人們可以很快地到達非洲偏遠地區,因此,有不少探險家進入內地探測,基督教和天主教也積極展開傳教活動。漸漸地,有些國家開始進一步深入內陸拓展勢力範圍。
歐洲各國在非洲劃分範圍時,彼此難免發生衝突,為避免這種情形不斷發生,它們於1885年在柏林召開會議,並就此劃定了各國的勢力範圍。他們劃分時完全基於政治考慮,並沒有顧到地理、人種和其他實際條件,也漠視種族或部落的明顯分野,因而埋下以後很多種族衝突的根源。
非洲人曾多方抵抗歐洲人入侵,但很多地區因黑奴販賣導致人口減少,削弱了抵抗能力,加以部落間不團結,歐洲人的兵器又優良,終於敵不過外強的入侵,整個非洲就在短短20多年被英、法、德、比、西、葡、義等國瓜分。
歐洲國家進入殖民地或保護國後,從事不少基礎建設如建築鐵路和公路,發展教育,改善衛生,平息部落間的紛爭,廢止奴隸制度等,這都是正面的措施。每一個歐洲國家統治的方式不一樣,英國採用間接統治(Indirect rule),培養一批當地幹部來推動行政工作,法國推行同化政策 (Doctrine of assimilation),培養非洲人變為大法國人。事實上,除了極少數非洲人有參政權外,大多數人對於自己居住的地方都沒有發言的權利,殖民地人民被視為次等人民,沒有尊嚴可言。另一方面,歐洲國家將當地的資源和所產的原料盡量運回歐洲,當地最肥沃的土地也都讓歐洲人佔據了。
歐洲國家在殖民地發展教育的結果,使部分非洲人開始瞭解外界的情形,少數人到歐洲深造時,更接觸到民主的思想,進而認知非洲人民應該有自決的權利,他們回國後開始組織協會,鼓吹自決思想,因而促使英國在1931年通過法案給予英國白人殖民地較多的自治權,也播下非洲殖民地走向獨立的種子。

非洲殖民地紛紛獲得獨立

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非洲只有4個獨立國家,其中衣索比亞是非洲最古老的國家,賴比瑞亞、南非和埃及則分別於1847年、1910年及1922年獨立。大戰結束後不久,開始有殖民地或保護國獲得獨立,1960年更有17個殖民地獨立,到1993年厄利垂亞獨立,非洲總共有53個獨立國家,其中除阿爾及利亞和葡屬殖民地外,獨立過程大致和平。這53個國家,論面積以蘇丹最大(2,505,813平方公里),塞席爾最小(455平方公里),論人口以奈及利亞最多(1億2千多萬人),塞席爾最少(7萬6千人),論人口密度則以模里西斯最高(578.43人/平方公里),納米比亞最低(2,2人/平方公里)。
為什麼非洲各殖民地在2次大戰結束後不久突然能獲得獨立?原因大略有四個:一、若干殖民國家戰敗,使它們在殖民地的威望受到嚴重打擊。二、殖民地人民覺醒,紛紛要求自決和獨立。三、戰後支配世界大局的美蘇兩個超強都反對殖民主義。四、殖民國家逐漸感到維持殖民統治的經濟負擔很大。
非洲國家獨立後,基於歷史因素和實際需要,大多數都和原殖民國保持密切的政經、文教關係。它們採用原殖民國的行政、司法、教育等制度,繼續使用原殖民國語文,出國深造的學生多半前往原殖民國,對外交通也以前往原殖民國最為方便,不但如此,若干國家的貨幣和原殖民國的貨幣更維持著固定的匯率。

獨立後的非洲國家

非洲國家獨立,擺脫了外國控制,也恢復了自尊,但是獨立不一定帶來和平與繁榮,反而要立刻面對許多問題,有些是舊問題如種族衝突,有些是新問題如人口迅速膨脹。
1963年非洲國家元首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集會,通過非洲團結組織憲章並成立新組織,其宗旨是促進非洲國家間的團結和聯繫,維護各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和政治獨立,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義。多年來,非洲團結組織曾調停無數的邊界糾紛和國家間的衝突,但因力量薄弱,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例如最近蘇丹達富爾地區的情勢嚴重,而非洲團結組織無力解決,已改由聯合國出面調停。
非洲各國現在的邊界是1885年柏林會議劃定的,當時並沒有顧到各地的實際情況,導致日後經常發生邊界糾紛,但非洲國家也逐漸體認到如一再以種族、宗教和語言等因素修改國家邊界,必將引起更多的問題和混亂,為求安定,於是決定不再改變邊界,這個基本原則各國都一直信守。因此,1960年剛果(金市)境內的喀坦加(Katanga)和1967年奈及利亞境內的比亞佛拉(Biafra)企圖脫離獨立,都沒有成功。
在政治方面,非洲國家雖在短短20多年從殖民地變為獨立國家,然所面臨的狀況經常是當政者缺乏經驗,國家缺少幹部,民眾缺乏整體國家觀念,致政局常陷於不安定狀況,有時還發生政變。為求政治安定,非洲國家有很多政治改革需要進行,民主政治也需要儘速實施。
在經濟方面,由於殖民地時期一般非洲國家只生產殖民國需要的原料,經濟並未充分開發,除南非外,大部分黑非洲國家的工業都不發達,僅以農礦初級產品為經濟支柱,不少國家的外匯收入來自單一原料的輸出,由於產品價格在國際市場波動大,收入不穩定,因此需要進行經濟改革。目前大多數國家沒有足夠資金發展經濟,只有依靠外援和貸款,但貸款利息高,使國家的負擔也加重。非洲地區各國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差距,2000年3個經濟大國南非、埃及和阿爾及利亞的產值幾乎佔全非洲的60%,但這3個國家的人口不及全非洲的20%,由此可見,發展不均的程度相當嚴重。
在新問題方面,1950年非洲人口只有1億7千7百萬人,由於出生率提高、嬰兒死亡率降低和衛生環境改善,到2004年人口增加到7億5千萬人,而且繼續在增加中,人口的迅速膨脹帶來很多需要立刻解決的問題。

逐漸受到重視的非洲國家

非洲國家獨立後雖然遭遇很多困難,但因和其他各洲的往來增加,逐漸受到各方注意,它的歷史、文化、藝術、音樂和舞蹈引起愈來愈多人的興趣。很多原始人類的遺骨最近在東非被發現,引起了考古學家的注意並認為人類的搖籃就在非洲。
基於國際政治、經濟貿易以及人道立場,非洲國家逐漸受到重視,原因大致有三個:

一、非洲現在共有53個國家,在聯合國和其他世界性國際組織中已形成一不可忽略的力量,任何議題如果希望在組織中獲得通過,就必須考慮到非洲國家的票數,由此可見非洲國家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愈來愈重要。
二、非洲現仍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在礦產方面,不但產品種類多且數量大,黃金、白金、鈾、鑽石、銅、錳、鈷、磷酸鹽等產量都佔世界重要地位,石油的產量也不斷在增加,而赤道地區的原始森林盛產木材,在世界各地資源逐漸缺乏的今天,更使非洲變成一個供應原料的重要地區。另一方面,非洲人的購買力雖然不高,但人口和消費需要不斷增加,已變成一個一般用品和高級工業品的重要市場,各國都在積極拓展這個正在發展的市場。
三、非洲地區的政局不安,時有衝突動亂,一個重要原因是貧窮,現在愈來愈多的國家已體認到不消滅貧窮就沒有和平,如果非洲沒有和平,世界也難安定,非洲局勢動盪不安,可能影響到對各國原料的供應以及各國商品向非洲的推銷,因此聯合國、許多國際組織和區域組織以及較先進的國家,紛紛向非洲各國提供援助和貸款,協助改善非洲人民的生活,努力消滅貧窮,世界8大工業國家高峰會議不久前並進一步討論如何減輕或取消非洲國家的債務。

展望

非洲人民現在終於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但在先天有限的條件下,還需要克服無數的困難,尤其是消除貧窮,才能過一個比較安定的生活。事實上,大多數非洲國家現在已致力於穩定政局及發展經濟,有幾個國家像南部非洲的波札那、印度洋中的模里西斯和塞席爾以及赤道非洲的加彭,表現都不錯,它們的平均國民所得都已達到3、4千美元。
非洲人民經過幾百年的折磨,已經知道如何適應環境,如何克服困難,如何在最艱苦的狀況中求生存,有時等不及政府推行有關措施,就自行進行小型經濟活動,並因此製造了無數的就業機會,這種經濟活動被稱為 " 非正式經濟 ",雖然不列入官方統計數字中,但在不少非洲國家已佔了很重要的地位。非洲婦女工作勤奮,善於理財,且很照顧家庭,是社會安寧的重要因素,因此有人認為非洲婦女可能是非洲的希望。不久以前,賴比瑞亞人民經過多年的內戰,選了約翰森.希爾麗夫(Helen Johnson Sirleaf)女士出任總統,這可能不是偶然的現象。總之,非洲人民盼望能在不太久的將來脫離貧窮,在各方面趕上其他各大洲的水準。

註:本文係龔大使應財團法人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之邀,於2006年10月28日在台北市金華街月涵堂會議廳所做演講,全文經整理如上。



特別報導
國內活動
外館活動
公務特區
生活花絮
影像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