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愛丁堡軍樂節表演後記

●波海三國初探

●史瓦濟蘭草根外交新頁--深耕與紮實
「臺歐盟之家」成立了
 
●回期刊首頁
●回外交部首頁
●前期期刊

 

史瓦濟蘭草根外交新頁--深耕與紮實

◎駐史瓦濟蘭技術團替代役男 陳炤曄

三月,對南半球非洲的史瓦濟蘭來說,是個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月份。從十月夏季來臨降下雨水的那一刻開始,農民們拿起鋤頭走進田裡,辛苦播下種子後,越過溽熱的夏天,辛勤施肥、除草,直到收穫的三月到來,這時的史瓦濟蘭隨處可見掛在玉米稈上等待採收的玉米及其他作物。上天眷顧,這一年的豐收養活了一戶又一戶農家,但若碰上乾旱,一季收穫無幾,辛苦耕作就只能換來淚水相對了。

乾旱,幾乎是所有非洲農家最不想碰上的事,在農作期間,農家心裡總是提心吊膽,像是要提防暗巷裡的野狗,不知何時會冷不防地撲上來一般,但日子還是要過,總不能永遠賭在這一年裡,雨水是否充足。

在史瓦濟蘭,乾旱的陰影猶如宿命一般,難以揮去,不過,這種困境在我國的貼心協助下,已經獲得了大幅改善。

2008年3月13日這一天,在史瓦濟蘭東部省的Mabondvweni裡一所小學,一大清早就顯得十分熱鬧,家政班的婦女們燒著柴火煮起一鍋又一鍋的青菜、牛肉,一輛又一輛的大貨車送來了全國各地聚集的農民,一群人七手八腳地撐起了大帳蓬,掛上大布條,上面寫著「史瓦濟蘭-台灣高粱集團栽培計畫Mabondvweni田間觀摩會」。原來,這就是我國協助史瓦濟蘭在耕種期間抗旱祭出的法寶─種植高梁。我國駐史瓦濟蘭技術團在史瓦濟蘭推廣高粱,主要是看中了高粱比玉米更耐旱的能力,即使這一年的雨量沒有預期豐沛,在田裡仍能種出累累的果穗。

高粱增產後,有助於史國降低對高粱輸入之依賴。不僅如此,高粱可混入其他糧食當中,甚至直接加工製作雜糧麵包等,用途十分廣泛,提高了史國糧作的食用水平。在糧價飛漲的今日,高粱已成為史瓦濟蘭極具潛力的作物。當天史瓦濟蘭農業部部長在會場致詞時,極力讚揚台灣預見高粱在史國耕種的潛力,協助農家推廣耕作,而當地農民也準備了傳統器皿贈予我國駐史瓦濟蘭趙麟大使,感謝台灣在此所作貢獻。

趙大使能獲史國民眾以傳統方式致謝,絕非僥倖。趙大使自赴任後,致力推動「草根外交」,這是考量台史邦誼不只建立在政府與政府之間互信合作,更在於廣大的史國國民發自內心的喜愛台灣、感謝台灣。誠如趙大使在會中致詞提到,台灣對於史國的援助,除了「給他魚吃,還不如給他釣竿」的精神外,甚至還有「幫他賣魚,以增加更多收入」的企業概念。這項計畫處處為史國人民著想,藉由穩定的市場銷售著眼,教導農民改栽培耐旱性更佳的高粱,以躲過乾旱,獲得穩定的收穫,並由暢通的銷售管道轉換成現金,有了穩定收入,農民就不必再為乾旱而苦惱了。

事實上,以高梁代替玉米的耕作法,只是我國駐史技術團提供技術協助的一個小小環節。這樣的精神不斷在其他台灣對史國的農業援助中出現。幾天之後,駐史技術團在史國南部省舉辦了田間觀摩會,以作物多樣性為主題,教導史國農民多元的作物栽培技術,接著該團在史國北部省的田間觀摩會,又以青年人參加農業為主題,輔導史國有志青年專致於農業發展。在我國技術團的指導下,史國青年農民栽種大量高產作物,而另一方面,技術團也同時輔導青年農民設置養雞場,提供作物以外的另一穩定收入。

草根外交之推動,使史國人民清楚地知道,遠在地球另一方的台灣時時刻刻在這裡為他們著想,為他們規劃,一步一步帶著他們前進。而隨著各種協助計畫的一步步落實,我們隨時可以聽見史國人民發自心中的說出Siyabonga Taiwan(史語 謝謝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