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大專校院學生國際問題論文」比賽得獎文章摘要
環境永續外交小組之成立與展望: 從外交角度看氣候變化
外館財產管理系統啟用了
護照遺失案件不當處理導致國賠實例研析
 
●回期刊首頁
●回外交部首頁
●前期期刊

 

環境永續外交小組之成立與展望: 從外交角度看氣候變化

◎條約法律司

今(96)年10月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因在全球環保事務上有卓著貢獻,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自此「環境外交」在國內就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對於一般沒有參與外交事務的民眾來說,「環境外交」似乎是一個新的領域、新的概念;但是對以駐在國行政部門、國會為主要交往對象的駐外人員來說,「環境議題能對實質外交關係有甚麼貢獻?」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全球暖化是一個很複雜的現象,「清潔發展機制」(CDM)是一個很技術性的交易方式,外交人員在國際環境事務上能扮演甚麼角色?
所謂環境外交,就是國際關係行為主體藉由談判等方式,以協調國際環境關係暨各種相關活動的總稱。環境議題的範圍廣泛,除了時下熱門的氣候變遷及能源議題外,一般還包括有毒化學品與殺蟲劑、生物多樣性、森林、海洋、區域性挑戰、水資源、空氣品質、土地開發與利用和城市與工業成長等。世界各國在進行國際間交涉時,習慣上由相關技術單位與外交部共組團隊進行交涉,而主談人通常由資深外交人員或政府法律顧問擔任,例如環保大國芬蘭自2000年開始,分別與中美洲7個國家簽署CDM環境合作計畫,即由其外交部所主導。

美國國務院從1993年即開始重視環境外交的議題,除增設一位專門負責全球環境事務之次卿和一位負責海洋、國際環境和科學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外,並以海洋、國際環境暨科學事務局為其主政單位。2001年美國國務院發表一份全球環境狀況報告「Environmental Diplomacy」,列出美國在國際環境方面優先考慮之問題,其後又針對氣候變遷的議題發表Climate Action Report to the 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至2006年已發表第四版。

中國在環境外交事務的佈局也急起直追,今年9月成立應對氣候變化對外工作領導小組,由楊潔篪部長親任組長,相關日常事務由條法司協調,中國外交部亦設立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負責組織、參與有關氣候變遷的國際談判,此外,外交部條法司國際環境法處也設有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辦公室。

氣候變遷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過去一直跟著經濟一起成長,但是許多科學的證據顯示,人類不能放任溫室氣體排放量再成長下去了!事實上穩定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是可以減少到1990年以前的水準,而不會阻礙經濟成長。從1950年開始,北美和歐洲國家能源部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佔了全球的70%,當時發展中國家只占不到1/4,而今中國已成為全球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國!中國和印度等開發中國家的GDP急速成長,對能源的需求也急遽升高,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這一波油價上漲超過90美元並且即將破百的主要原因,即是來自開發中國家對能源像黑洞一般無止盡的胃口。

仔細看京都議定書在1997年簽訂時規範的內容,其中顯示,所有的減量責任都在已開發國家,難怪美國和澳洲覺得難以承受,至今尚未批准。已開發國家不承認他們對環境問題負有主要責任,也不願在資金和技術上付出更多,以改善環境問題。開發中國家則認為,到目前為止,影響全世界的污染問題,主要是已開發國家濫用資源造成,因此改善環境所需主要經費應由已開發國家負擔。雙方看法兩極,而氣候變遷又是另一個南北問題,於是溫室氣體 排放減量的談判就成為另一個外交的戰場。經過激烈辯論、談判和折衝,在「氣候變遷綱要公約」(1992年)中,終於有了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共同而又有區別的責任」、「截至目前主要責任在已開發國家」的結論。

若要維持人類的良好生存環境,需要減少多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呢?根據英國財政部出版之Stern Review報導稱,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全球每年的排放量必須降到50億噸二氧化碳含量以下,只有降到這個水準,地球的大氣系統才能吸收,而不再增加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如果要在2050年以前達到這個目標,每年全球人類需付出的成本大概佔總GDP的1%。這個成本非常高昂,但是開發低碳及高能源效率的商品也將帶來龐大的商機!

簡單來說,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有四種方式:
(1)減少對排放密集型商品和服務的使用,例如從使用傳統性能源的汽車改為使用油電混和車。
(2)增加節能商品的使用,例如使用LED照明設施,可以減少80%的能源使用量。
(3)避免砍伐森林。
(4)將電力、暖氣及交通運輸系統改為低碳或無碳技術,例如使用太陽能、風力發電或生質能源。這部分是台灣極有發展潛能的領域,台灣在半導體及資訊科技的領先技術幾乎大部分都可以移植到再生性能源發電設備的製造。

雖然我國溫室氣體草案法在立法院還沒有通過,但是企業界已經在因應氣候變遷的議題上採取了領先政府的作法。台灣企業積極推動減炭措施,受到國際知名的Carbon Disclosure Projetc 2007年亞洲版報告的肯定。該報告指出,台灣半導體業的龍頭廠商台積電及聯電都是台灣半導體協會(TSIA)及世界半導體協會(WSC)的會員,WSC要求會員在2010年以前減少10%PFC的排放(PFC產生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6500倍),這兩家世界級大廠已經藉由對TSIA及WSC的減量承諾及外部認證進行減排工作。而另一知名廠 商宏諅電腦除了準備配合台灣溫室氣體標準外,也在其設點的各個國家推動配合當地氣候政策的措施,宏諅也要求供應商公佈二氧化碳排放量及能源消耗等環境資料,以為配合。這些都是企業界在維護環保上的積極作為。

本部條約法律司於9月21日成立了環境永續外交小組,小組功能定位為環境外交政策規畫、外交部內外協調及資源整合運用,初期運作以環境議題為重點,並以協助拓展外交為目的。10月26日本部邀請駐台使節一起參加「第11個小時」電影欣賞會,即宣示了環境議題已成為本部工作重點之一,另外,現場的展示,也足以見證我國在環保科技上的實力。台灣是全世界主要的太陽能電池出口國之一,也有能力製造全世界亮度最高的LED照明設施及成本最低的風力發電設備。

未來我將以環境科技的實力為後盾,積極參與相關國際會議及活動,建立我國在國際環保議題上的發言權並維護及爭取我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