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大專校院學生國際問題論文」比賽得獎文章摘要
環境永續外交小組之成立與展望: 從外交角度看氣候變化
外館財產管理系統啟用了
護照遺失案件不當處理導致國賠實例研析
 
●回期刊首頁
●回外交部首頁
●前期期刊

 

「2007年大專校院學生國際問題論文」比賽得獎文章摘要

◎研究設計委員會

外交部為鼓勵大專校院學生對國際問題的關注,並增進對我國對外關係的關心及瞭解,特舉辦「2007年大專校院學生(含研究生)國際問題論文比賽」活動,本年題目為「在全球化趨勢中台灣如何扮演好其角色? 」比賽結果在8月15日於外交部網站公佈,並於9月27日由黃部長親自頒發獎金及獎牌。因限於篇幅,以下為所有得獎作品每篇約一千字之摘要,作品全文可在外交部網站(www.mofa.gov.tw)之「新聞背景參考資料」中查閱。

在全球化趨勢中台灣如何扮演好其角色—
以創意外交為觀點

研究生組第一名葛傳宇

壹、當前台灣外交困境之根源
台灣以經濟援助交換外交承認的對外政策與作為從冷戰期間持續至今,被媒體形容為金元外交(Dollar Diplomacy),這種語意上隱含負面評價的外交政策,近年來遭遇雙層困境。外有邦交國的需索無度與攀附競價,內有國內持續滑落中的民意支持度與外交人員低落士氣。
在對外援助的各國案例研究中,台灣的援助模式特色是雙邊重於多邊、政策性貸款優先於正常貸款、實體建設項目多於非物質援助項目。簡言之,台灣外交困境之根源來自以維繫邦交為唯一政策目標,僵化的外交政策導致外交工具(對外援助)失去彈性與議價的空間。

貳、創意外交的新思維與新策略

  1. 政策變革從策略性思維開始—「置之死地而後生」
    大國外交的思維方向是權力平衡,小國外交以確保生存為第一要務。在此前提下,台灣的外交預算應調整為優先加強對大國之雙邊關係,其次才是維繫邦交。未來面對友邦的敲詐勒索,援助經費勢必水漲船高。因應之道,在於進行革命性的思維—「置之死地而後生」—全盤顛覆以金錢換邦交的僵化思維與作法。明白宣佈台灣從此不再接受友邦競價式的敲詐勒索。但仍維持編列每年定額之對外援助,各友邦接受的額度以不低於2007年提供之援助為原則。台灣如果做此宣示,將發生重大作用,促使友邦進行理性抉擇,各國會從長期固定接受台灣資助的效益做為計算基礎,盤算「如果」轉向中國的投資報酬率。兩相比較之下,各國勢必明確表態而無從利用模擬兩可的曖昧態度從中謀利。
  2. 決策者與第一線外交人員的思維變革
    外交人員思維與結構之調整將是促成策略性思考的第二個途徑。過去,台灣外交的人問題出在水平式的跨部會協調。2000年政黨輪替之後,浮現的新問題是垂直式的不協調。簡言之,執政黨與職業外交官互不信任,形成決策者與執行者之間出現難以跨越的鴻溝。執政黨決策者質疑駐外人員的政黨色彩與認同台灣之忠誠度;後者則質疑執政黨的國際視野與外交專業能力。解決上述水平與垂直的不協調要靠政策高度。也就是設定明確議程,制定一貫的外交政策,以政策引導決策者與第一線外交人員分工合作。前述「置之死地而後生」 的顛覆性思維一旦形成決策,可望為駐友邦大使解套。

參、結論
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以社會建構論的觀點,「修文德」就是以說服取代威脅、以理念爭取外邦的認同。簡言之,台灣的外交思維應翻轉為兩岸關係與大國交往是一體兩面,雙軌併行。尤其台灣海峽被認為是東亞可能發生危機的熱點之一,但卻是唯一沒有任何多邊機制維和也沒有第三方干預的地區,其脆弱性與風險性可想而知。爭取美國歐盟日本等國的支持將可以增加台灣對中國的議價空間。畢竟以實力為後盾的兩岸談判才有較大的自主性與安全感。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博士生,本文作者通訊 93253501@nccu.edu.tw


在全球化趨勢中臺灣如何扮演好其角色

研究生組第二名秦俊

壹、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局勢
一、主要大國既合作又競爭:
美國單邊主義受挫;美、日、歐聯手牽制中國崛起;中、俄聯手與美國抗衡。
二、中國之外交影響力日增:
國際地位及影響力提升;區域強權地位日益突出;對發展中國家之影響增強。

貳、當前我面臨之外交戰略態勢
一、國際恐怖威脅仍持續升高:「回教祈禱團」伺機在東南亞發動攻擊,南亞「塔利班」死灰復燃,國際恐怖威脅持續升高。
二、解決北韓核問題存在變數:「六方會談」未獲重大突破,朝鮮半島無核化仍存變數,牽動美、日動向及我周邊安全。
三、大國間合縱連橫對我不利:溫家寶今年4月訪日時,與前首相安倍公開表示「不支持臺獨」;5月1日美、日在華府召開「2+2」會後聲明,未如以往凸顯對臺海議題的關切。
四、中國崛起加深我外交孤立:利用美加大借重中共的契機,要求美國在「入(返)聯公投」問題上明確表態反對;利用「中非合作論壇」等多邊機制,對我邦交國進行外交攻堅。

參、全球化背景下臺灣處身之道
一、突出我地緣戰略之重要:我國正處於中國出太平洋之第一島鏈中央,地緣戰略重要,而中國崛起引發各類型「中國威脅論」,予我進一步與美、日、澳等重要國家發展空間。
二、敦促中國應承擔更多之國際責任:與國際社會共同合作,推促中國早日融入全球民主社群,監督中國進一步政治民主化、軍事透明化,要求中國確實扮演好「負責任大國」角色。
三、建構新時期國家發展戰略:臺灣在確保主體下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全球事務,並以中國大陸為載體,面對全球經濟體系,與世界成員共賴共榮。
四、推動「5R」創新外交
(一)「和諧(Rapport)外交」:
主張以和平取代對抗,要求中國放棄窮兵黷武威脅,為兩岸關係營造一和平、穩定氛圍。
(二)「互惠(Reciprocity)外交」:
強調互利互惠,發揮臺灣「科技島」、「營運中心」優點,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與認同。
(三)「責任(Responsibility)外交」:
推動跨國際合作,舉凡暖化、傳染疾病等議題,要求臺灣參與相關WHO等國際組織。
(四)「節奏(Rhythm)外交」:不求冒進、不求速成地推動對外關係,完善損益評估檢討,有效整合官、民外交資源。
(五)「活絡(Refreshment)外交」:
力求人才網羅多元、及時,並揚棄舊有主權觀等意識束縛。

肆、總結
全球化趨勢雖催生跨國犯罪等負面事務,但也成為各國拉近距離、營造共同利益之絕佳機會。在此浪潮下,如何趨利避害,為兩岸關係營造和平的環境,創造雙贏、復談的空間,為國家創造更大利益,為外交開拓更大空間,係我政府當前首要課題之一。


在全球化趨勢中臺灣如何扮演好其角色? ----建構「方舟倡議」的行動邏輯

研究生組佳作楊  昊

近年來,因全球暖化效應而起的大規模環保意識,促使聯合國、各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更加重視環境治理問題。就此,我國若能運用自身資源,研擬有效行動計劃,或將能藉以提昇臺灣的國際重要性。其中最關鍵的作法可從經營全球生態治理網絡著手,以在地特有生物多樣資源結合宏觀的國家與區域發展藍圖,化被動回應為主動倡議,建立一套以臺灣為核心的全球生態與發展治理網絡。本文試圖提出福爾摩沙方舟倡議(Formosa’s Ark Initiative, FAI),作為規劃國內生態治理、兼顧對外關係與全球地位經營的參考依據:

  1. 國內層次(FAI-D:規劃生態特區):參考國際經驗,打造臺灣生態島,著手規劃數個符合全球趨勢且具有臺灣特色的生態特區(district)。譬如,「專屬特區」:推動國內生態保育治理工作最具代表性者(可鎖定受全球暖化影響最甚的臨海生態區);「生態文明區」:將生態環境結合在地人文生活圈,建立具有臺灣特色的生態文明風貌;「都會生態景觀」:可結合都會更新藍圖,以綠色城市的永續治理行動來回應當代全球永續發展趨勢。上述旨在增進國內社會對生態多樣性的重視,並強化島內生態走廊的聯結,以落實生態島願景。
  2. 區域層次(FAI-R:催生跨域生態走廊):著重島內生態走廊的南向聯結,尤其藉方舟倡議加強我國與東南亞國協(ASEAN)的互動。現階段立即可以著手的策略,包括以城市外交途徑擴展與東協環境永續城市工作小組(AWGESC)間的非正式聯結;以環境團體、非政府組織、或學術機構等第二/三軌外交方式促進與東協多樣生態中心(ACB)間的合作平台;於亞洲開發銀行(ADB)架構下支援各項區域發展與天然災難救援計劃。儘管我國礙於正式外交關係的缺乏與國際空間的侷限,難以參與東協區域活動,但透過生態與環境議題的掌握,將更能強化臺灣參與國際社會的正當性,因而不易被國際與區域整合趨勢刻意邊緣化。
  3. 全球層次(FAI-G:推動生態與發展治理網絡):藉著生態與環境治理行動,以更多元方式促成臺灣與國際政府間組織(聯合國)與各種非政府組織的聯結。從2000年到2005年間,聯合國環境總署(UNEP)的基金在英國、德國與美國的大力支持下,從原本的4100萬美元增加到5920萬美元。換言之,臺灣若僅以金援方式參與,並不能滿足環境總署的需求。因此,如何透過推廣在地行動,落實更綿密的治理網絡並強化對外聯繫,才是聯合國目前的首要目標。

期望上述行動計劃能將全球化與區域化的雙重政治侷限,轉換成拉近我國與國際社會的雙重助力,以此為臺灣找到新的全球定位----策動全球生態與發展治理網絡的重要推手。


 

在全球化趨勢中台灣如何扮演好其角色?重新經營全球「公共」關係的再省思

研究生組並列第二名張春炎

前  言
從民主轉型到民主鞏固時期,台灣歷經二十餘年的政治改革與經濟發展。「政治民主」與「經濟自由」成了我國能立足世界舞台、行銷台灣經驗的重要憑藉。很可惜地,囿於當代現實政治的侷限,兩岸間的難解問題,使得我國的國際角色始終無法提升。更遺憾的是,兩岸關係在政治層面的持續低迷,在在迫使台灣於苦思掙脫劣勢、突破困境的過程裡,越是往悲情胡同裡打轉,想著國際社會「應該」給予我國更多的尊重與協助,導致自身無法超越時空結構的困境。

其實,這類應然論述並不是沒有效用,在國內、外各方努力下,台灣已加入亞太經合會(APEC)、世界貿易組織(WTO)等政府間國際組織。但這些「應然」論述的邊際效用卻也開始明顯遞減,尤其在這幾年數次叩關聯合國(UN)提案的失敗、推動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失利等,均值得國內社會深省究竟這些「應然」主張究竟是不是已經過了有效期限?這種警訊正提醒我們,台灣是否走到了該思索新策略的交叉路口?

考量全球時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非政府組織活躍於各種全球議題的非政府組織的確是我國可以貢獻全球社會、建立全球「公共」關係的重要平台(如表一)。

組織性質

1990年數量

2000年數量

成長比例(%)

文化與休閒

1169

2733

26%

教育

1485

1839

23.8%

研究

7675

8467

10.3%

健康

1357

2036

50%

社會服務

2361

4215

78.5%

環境

979

1170

19.5%

經濟、發展與基礎建設

9582

9614

0.3%

法律、政策倡議

2712

3864

42.5%

宗教

1407

1869

32.8%

國防

244

234

-4.1%

政治

1275

1240

-2.7%

總計

31,246

37,281

19.3%

表一 全球非政府組織數量的世代成長(以組織性質區分)
Source: http://www.globalpolicy.org/ngos/role/intro/growth2000.htm (Accessed on 2007/7/17)

 

對於長期身陷外交困窘的台灣來說,則選定以非政府行動者作為具體協助與合作對象,將能有助於全球「公共」關係的擘劃與落實,以「非政治實踐」來參與全球社會,我國可重新設計一套參與全球社會的執行策略,從觀察者及協助者的角色著手,以成立國家級的非政府組織與全球事務專責研究中心為首部曲,即時掌握全球非政府組織的發展脈動與需求。尤其可鎖定與「社會服務」、「經濟、發展與基礎建設」相關的非政府組織,以及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的「環境」非政府行動者,提供上述非政府組織發展與行動的資源;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非政府組織的計畫倡議,與非政府組織間建立聯結關係,譬如,可以透過Ashoka基金會所推動的改革者方案(Changemaker Initiative),廣增全球對台灣援助特定跨國治理議題的各種行動方案或建議,以實際吸引來自全球社群的參與與支持。

一旦受助者的規模日增,一旦非政府組織網絡的規模日漸擴張,這將使得我國逐漸被視為全球非政府國際事務治理的核心行動者。此時將可接續推動全球「公共」關係的二部曲,鼓勵並協助相關組織在台設立總部或亞洲區域總部,成立類似於科學園區般的「全球非政府組織特區」。特區計畫的落實一方面可以更有效率地彙整相關資源的應用、持續吸引更多的非政府組織與台灣共構全球「公共」關係網絡,另一方面更可讓台灣獲得較以往更多參與全球事務的機會。

就讀學校: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研究所 碩士生


 

在全球化趨勢中台灣如何扮演好其角色?

大專生組第一名林政佑

台灣在全球化的問題
台灣在全球經濟變革下,貿易總額正遭受俄羅斯、印度等國的追趕。金磚四國的崛起和許多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潛力是台灣不可忽視。和亞洲國家相較,台灣出口貿易總額仍落後韓國、新加坡以及香港。台灣在亞洲四小龍間領先的地位已不復存。

韓國的崛起
韓國的資訊科技和電子產業的興盛表現出韓國在東亞地區已造成台灣極大的威脅。由於韓國和台灣的產業結構極為相似,且因為韓國和台灣出口貿易的對象重疊性極高,韓國和台灣間海外貿易經濟力的相互消長應是台灣需關切的議題。
世界工廠-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在近年來經濟開放,吸引龐大的外資投入;中國大陸廉價且大量的勞動力及未來廣大的消費市場令全世界趨之若鶩。台灣始終無法與中國大陸公開對談協商,隨著中國大陸經濟開放自由度增加,在未來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若仍未明朗化,無法有效利用文化和語言之同質性和中國大陸及早建立合作共識,將是台灣現今和不久將來一大隱憂。

面對全球化—台灣國內問題及因應之道
貧富差距擴大—重視新興產業的投資
為避免M型社會時代來臨,造成潛在的社會動盪。台灣應鼓勵並輔導民間企業投資發展新興產業如:文化創意產業、綠色產業。以傳統技術結合現代思維,在未來應逐漸走向高技術、知識化的結構。

國際人才缺乏—推廣產學合作和海外學術交流
台灣之企業人才及年輕學子普遍欠缺國際觀及國際語言能力。台灣高等教育普及化犧牲了教育的精緻度。各大專院校應積極與企業建交,重視學生在校期間與所學領域之產學合作,使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與實務並重,改善就業人才普遍高學歷卻被企業拒於門外的矛盾現實。
全世界因對中國未來發展之重視而興起一股中文熱和漢學風潮,台灣各大專院校應更加重視學生國際觀和語言能力的養成。
 
面對全球化-台灣在國際間的定位及突破
為迎戰日本,韓國強大的IDM資訊產品製造整合優勢,政府應關注電子業產製技術的創新,民間企業著重發展新興產業技術,建立世界品牌和爭取國際專利權。創新和研發是避免台灣產業遭淘汰或邊緣化之重點。
面對與中國大陸間的關係,台灣應以本島之經濟力作為軍事力,重視與歐盟、拉丁美洲和非洲各國之經貿往來和政治外交之正常化。積極思考並評估台灣和中國、香港、澳門組成經濟共同體以維持經濟產值之可行性。
面對全球化,台灣的國家形象應被定位成一個富有文化內涵之國際科技島,在國際間展現不可淘汰的金融重鎮地位,堅持與各國之外交合作關係,在中華文化圈地區展現優良民主政治和人權自由之楷模,重視教育及國際青年人才之培養,讓台灣隨著世界潮流走向國際核心地位。


在全球化趨勢中台灣如何扮演好其角色?

大專生組第二名蘇緯政

全球化挑戰下的台灣發展願景
在全球化的趨勢中,台灣正面臨經濟型態、產業結構、憲政改造、文化價值、思維方法等的轉型與提升。而且,「在地化」與「全球化」也在這樣的衝突下,尋求其平衡與發展。
面對全球化的挑戰,我們要堅定對台灣的信心,一起走出屬於台灣的路!
依個人淺見,台灣未來應該朝向研發、設計、創新、行銷、觀光、文化創意、數位內容等方面發展,結合全球視野和在地觀點,推動產業轉型或升級,發揮創意與本土特色,開創並整合資源,進行全球策略佈局,提升專業與整體競爭力,共同打造台灣的「幸福經濟」!此外,政府也亟須強化效能並精簡組織,儘速完成政府改造工程;而且,應珍惜憲法時刻,與全民共同催生台灣人民所殷切期盼的「台灣新憲法」,使台灣成為一個「正常化國家」!
關於國際事務方面,有賴政府與民間企業、非政府組織等共同努力,積極參與國際社會各項事務和活動,例如:國際會議、經貿交流、體育活動、全民外交、國際合作等,擴展台灣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並與世界各國維持友好互動關係。
台灣不僅要全球化、國際化,更要在地化。以台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海洋資源、多元的文化和族群等,這些都是台灣在地的珍寶,我們要予以尊重、維護、發揚,落實永續發展,彰顯台灣特色,提升台灣主體意識,以身為台灣人為榮,熱愛台灣這美麗的寶島。
另外,台灣應積極參與國際社會,即使中國惡意打壓,台灣仍必須堅持我們是主權獨立國家的信念與事實,展現我們以「台灣」之名加入「聯合國(UN)、世界衛生組織(WHO)」等的決心,讓國際社會看見我們台灣。因為不論是資訊、科技、文化、藝術、體育、醫療等各領域,台灣都在國際間大放異彩;因此,我們有絕對的信心,也相信國際社會需要台灣!

結論:「台灣邁向世界,世界迎接台灣!」
的確,台灣在全球化浪潮的洶湧來襲之下,也激起了難以抵擋的陣陣浪濤。因此,我們要以「深耕台灣、佈局全球」的宏觀視野,以及致力發展在地文化特色與擴展國際參與的積極作為,乘風破浪、運籌帷幄,引領台灣航向更美好的幸福願景!相信在我們全民的共同努力之下,台灣的未來將充滿希望與前進的力量。我們有信心,台灣可以在國際社會提供更多的貢獻,而國際社會也需要台灣的參與。我們可以預見的未來是:『台灣人民所引以為傲的,將不僅止於「Made in Taiwan!」而已。而會是,我們洋溢幸福地說:「I’m proud of Taiwan!」、「I love Taiwan!」』


在全球化趨勢中台灣如何扮演好其角色?

大專生組第三名黃俊榮

壹、前言:
若在1980年代,研究國際政經的學者遇到全球化(Globalization)恐怕還得翻翻字典,因為當時處理全球化領域的文獻約僅有13本專著或論文(李文志,2004)。不過在80年代末期,越來越多書籍和文獻開始討論全球化(Robertson,1992)。

貳、全球化有哪些趨勢?
全球化從1970年代發展至今,我們能得到一些趨勢嗎?
在經濟方面,在布列頓森林體系瓦解後,各國不再緊盯美元匯率,特別以歐盟為首的經濟體漸成形。
不過在1997年,人們意識到全球化的弊端,由於全球化背後是更多衍生性金融商品,導致全球各地熱錢流竄,使得當時的東南亞經濟遭受重創。
而政治全球化的影響從1975年西班牙開始,世界上諸多國家從威權走向民主,如台灣,都是第三波民主國家的一員(Huntington,1991)。
從人權角度中所發展的生存環境、文化保存也更形重要,這些議題也逐漸在國內不斷被提出,也有越來越多的非政府組織投入。

參、台灣V.S全球化
台灣在面臨全球化的成果具體展現在文化上,特別是在台灣不斷湧入各國通俗文化,而每個國家在面臨全球化的同時,也有不少的挑戰和問題亟待克服。
但台灣並非沒有優勢,例如台灣在高科技產業足以讓世界各國刮目相看,在民主人權上,台灣一向被高度肯定。
也有國內學者提出一些台灣在文化方面的發展,除了前述通俗文化進入台灣以外,台灣社會內部也積極維護本土文化;所以面對全球化的台灣,展現多元包容的性格,不僅是其他國家無法擁有的特色,也是台灣面對全球化的優勢(蕭新煌,2002)。

肆、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就筆者而言,全球化的發展並非零和賽局(Zero-sum game)。政府及其他參與全球化的個人都應該意識到,全球化本身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而台灣所能扮演的角色,除持續接納各國的通俗文化,當然也須因應政治經濟上的變化,例如在金融監理上可以參照各國的經驗;在政治上,持續推動加入各國際組織的運作。
在因應全球化所帶來的缺陷方面,M型社會的形成,對社會、經濟可能造成衝擊;在政治上,如何凝聚國內公民向各國際組織發聲;環境方面,發展與環保如何取得平衡;文化保存顯然是越來越多國家予以重視的問題;而外交層次,國內也成立國家級民主基金會,未來勢能積極協助更多國家邁向民主化。
最重要的是,能讓其他國家看見台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領域的努力成果,相信能替台灣拓展更多的國際空間,如Giddens所說,全球化帶來了一些不平等的問題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環境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台灣也應該更積極地看待這些問題(Giddens,2000)。


在全球化趨勢中台灣如何扮演好其角色?
─台灣前瞻的國際建制框架與方向─

大專組佳作張家維

壹、提升民主品質之東亞民主模範
1. 第三波民主回潮
    台灣外交正當性源於良好民主與人權表現,但2007年我國於自由之家
(Freedom House)「政治權利」(Political Right)評比倒退。惟按第三波一書(The Third Wave),民主政府運作不良時,也可能是民主鞏固的契機。
2. 外交法學實證主義
台灣應正視政府貪腐結構誘因和漏洞,參考先進民主國家比較法判例和制度改革,針對可能面對的外交問題,超前立法深化實質立憲主義。
3. 民主和平論的修正適用
台灣應點明民主和平論(Democratic Peace)欠缺過度性論述之盲點,即「經年事實獨立之國家,對應民主和平論觀點,既不具區域安全之威脅性,應享有免於另一方主權爭議實體,基於叛亂團體或片面解讀獨立之名義,恣意發動戰爭之和平特權。」

4. 東亞民主建制
台灣民主經驗於前瞻的「第四波民主」中,應參考歐盟(European Union)哥本哈根條件(Copenhagen Criteria),結合日本和澳洲等民主國家,扮演東亞民主滾雪球示範角色,亦可輔助自由之家,記錄「動態民主」評比。

貳、區域整合趨勢之亞洲金融堡壘
1. 全球區域整合趨勢之成功借鏡
東南亞國協(ASEAN)的經濟整合,影響力與日俱增,而獲得區域和平互利的民主歐盟,值作為去蕪存菁的參考框架。
2. 歐盟經驗與東亞條件之差異性
惟東亞國家多為不民主國家,中國亦擁有主導擴溢作用(spill-over effect)的經濟實力,加以兩岸爭議即在於主權爭議,故不適合以歐盟經驗的聯邦主義(Federalism)或新功能主義(neo-functionalism)作為東亞區域整合之框架。
3. 雙邊功能主義之總合建制
台灣應於博弈理論的囚犯框架下,有條件地放棄理性選擇的不合作利益,主動提供功能誘因,轉化成為主權正當性的交換手段。並按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分枝說(ramification),加強雙邊功能整合之機關分枝連帶,可提升兩岸階段功能經濟整合中台灣的貿易建制籌碼。

參、非營利組織合作之國際人道貢獻
1. 非營利組織合作之困境
我國外交部於2000年10月2日增設「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委員會」,期待開啟另一扇外交窗口;惟鑒於中國於台灣國際參與的全面打壓,使台灣不僅在政府間組織、甚至近年來非營利組織的參與空間,皆受到加倍的壓縮與阻礙。
2. 全球防疫守門員
SARS事件揭示中國政經優勢影響力,致台灣和國際醫療政府間組織之交流或參與,產生明顯阻力。故台灣應加強自身防疫與研發治劑能力,提升學界和政府的互信溝通,進而成為中國和全球防疫守門員。
3. 台灣於國際人道建制趨勢之角色
台灣應根據主權弱勢所承受的現實不利益,提出修正整合的國際人道建制。

亦及提升「國際人道建制之實質審查」、「國際人道建制之透明化」,和「國際人道建制之對等協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