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若在1980年代,研究國際政經的學者遇到全球化(Globalization)恐怕還得翻翻字典,因為當時處理全球化領域的文獻約僅有13本專著或論文(李文志,2004)。不過在80年代末期,越來越多書籍和文獻開始討論全球化(Robertson,1992)。
貳、全球化有哪些趨勢?
全球化從1970年代發展至今,我們能得到一些趨勢嗎?
在經濟方面,在布列頓森林體系瓦解後,各國不再緊盯美元匯率,特別以歐盟為首的經濟體漸成形。
不過在1997年,人們意識到全球化的弊端,由於全球化背後是更多衍生性金融商品,導致全球各地熱錢流竄,使得當時的東南亞經濟遭受重創。
而政治全球化的影響從1975年西班牙開始,世界上諸多國家從威權走向民主,如台灣,都是第三波民主國家的一員(Huntington,1991)。
從人權角度中所發展的生存環境、文化保存也更形重要,這些議題也逐漸在國內不斷被提出,也有越來越多的非政府組織投入。
參、台灣V.S全球化
台灣在面臨全球化的成果具體展現在文化上,特別是在台灣不斷湧入各國通俗文化,而每個國家在面臨全球化的同時,也有不少的挑戰和問題亟待克服。
但台灣並非沒有優勢,例如台灣在高科技產業足以讓世界各國刮目相看,在民主人權上,台灣一向被高度肯定。
也有國內學者提出一些台灣在文化方面的發展,除了前述通俗文化進入台灣以外,台灣社會內部也積極維護本土文化;所以面對全球化的台灣,展現多元包容的性格,不僅是其他國家無法擁有的特色,也是台灣面對全球化的優勢(蕭新煌,2002)。
肆、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就筆者而言,全球化的發展並非零和賽局(Zero-sum game)。政府及其他參與全球化的個人都應該意識到,全球化本身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而台灣所能扮演的角色,除持續接納各國的通俗文化,當然也須因應政治經濟上的變化,例如在金融監理上可以參照各國的經驗;在政治上,持續推動加入各國際組織的運作。
在因應全球化所帶來的缺陷方面,M型社會的形成,對社會、經濟可能造成衝擊;在政治上,如何凝聚國內公民向各國際組織發聲;環境方面,發展與環保如何取得平衡;文化保存顯然是越來越多國家予以重視的問題;而外交層次,國內也成立國家級民主基金會,未來勢能積極協助更多國家邁向民主化。
最重要的是,能讓其他國家看見台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領域的努力成果,相信能替台灣拓展更多的國際空間,如Giddens所說,全球化帶來了一些不平等的問題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環境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台灣也應該更積極地看待這些問題(Giddens,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