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卻緊密
曜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陳泰元
「非洲之角」劫船記
/ 非洲司
見證台灣囝仔的遠揚英姿
/ 駐亞特蘭大辦事處鈞
索羅門寶藏
陳大使俊賢夫人 佘雪絹
42街1號的故事
/ 駐紐約辦事處夏處長立言夫人 鄭麗園
我們的新家
/ 駐紐約辦事處 俞義芳


位於曼哈坦42街1號黃金地段的台北駐紐約經濟文化辦事處嶄新的大樓,在眾所期盼下,於2005年10月5日正式揭幕啟用。

買大樓的用心
駐外單位合署辦公,一向是政府所樂見,然而,駐外單位總數較諸於其他各大城而言相對居多的紐約,過去卻礙於總總因素,始終未能落實。

主導此番買樓大案的紐約經文處夏處長立言,早在當年留學英國時,見到每個國家幾乎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大樓,比方「羅德西亞大樓」、「南非大樓」、「澳洲大樓」,便常為自己國家沒有一棟能展現國力的氣派大樓感到惆悵。2001年2月夏處長被派駐紐約之後,每天穿梭於中城,放眼所及盡是各國的使領館大樓,如那棟很能彰顯德國佬實事求是之堅實韌性的德意志大樓,或特聘貝聿銘建築事務所精心設計的南韓駐聯合國代表團辦公室,不是很讓人欣羡嗎!再不然,就是那些握有油錢的國家,如奈及利亞、利比亞等國,也都有極像樣的樓宇,就連開發落後的烏干達在這方面亦不落人後,擁有獨立的一棟樓,這種經由樓宇延伸國力的具體作法,看在夏處長眼裡,更加深他決心為國買樓的意念!

從實務方面來看,夏處長覺得政府駐紐約的七、八個單位,竟分據七、八個地方辦公,實在不合乎經濟與行政效率,加上當時舊辦公室租約即將在2005年3月到期,更何況曼哈坦的房產近年來皆以驚人的速度飛漲,再不搶搭列車,不啻坐失良機。

因此夏處長主動向外交部長官提出購買辦公大樓的構想,其實外交部也早有此意,只是許多駐外人員還始終有「官不修衙」的觀念,少有人會願意主動攬下這樁苦差事,因此當外交部長官看到有人居然不怕麻煩,自是欣然應允。稍後立法院各黨各派的委員,聞訊後亦表樂於玉成此事。

42街1號的緣份
買樓的方向確定,辦事處旋即將可能進駐的各單位主管,召集起來籌組一個委員會,未幾,房地產商爭相提供各種選擇。委員會最後以不記名方式秘密投票,結果獲得第一名的是位在42街1號的一棟18層大樓,42街1號雖是1926年的舊樓,但它除了位置較佳外,主要在於它獨棟的優勢,7萬5千平方呎的總空間,運用起來毋須受到旁人的牽制。

與Lobotz家族協商
Lobotz這支由猶太老父帶領三名兒子組成的房地產開發隊伍,在紐約房地產界,頗有名氣。近幾年來,老爸雖已漸淡出,但偶爾仍參與重要決定。與他們打交道,除有精明能幹,說話算話之感外,對他們兄弟同心及父子情深的點滴,更留下深刻印象。每回與他們談判餐敘,該名老父總是百無禁忌,但三名兒子卻謹遵kosher的飲食禁忌,詢以理由,才知三兄弟幾年前在父親開刀時,曾許下終生嚴格遵守kosher的心願,如今父親術後健在,三兄弟迄今亦未曾破戒。

在幾經反覆磋商,42街1號終於以3000萬美金的價格成交。Lobotz事後曾怨嘆道,他稍後再以同樣的款項竟然買不到原來42街1號的一半空間,「I think we are crazy for selling this building to you at this price!」顯然Lobotz這一家被夏處長的赤誠所感,才願如此「阿薩力」,事實上,在交易告一段落後,他們還像好朋友般權充高級顧問,提供許多建築修繕的專家意見。

選擇工程執行團隊
42街1號拍板定案,接下來,就是選擇工程執行團隊。

不少國家整修使領館時,基於擔心被竊聽的安全考量,皆委由國內派整批工程人員前來執行,比方,前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在耗巨資蓋妥後,寧願廢棄不用,就是因為使館內佈滿竊聽器。據瞭解,如今美國國務院的編制裡,還有一批專門興建使領館的工人;而中國大陸在修建紐約總領事館及駐聯合國代表團時,所用的工人亦悉數遠從大陸來,甚至連材料亦然。

台灣的情況當然難以如法炮製,特別是在本島還要引進外勞的情況下,將工人班師來美是不敷成本效益的,但聘用當地的工人,又卡在工會難纏的問題上。雖說紐約法律並未明文規定非要用工會,但曼哈坦的工會勢力龐大,一旦招惹上很有可能會有麻煩,最常見的就是工會派員前來,阻撓工人及材料進出。是以,當夏處長提議不用工會工人時,眾人都認為可能性不高,而且他們深信經由工會的工人施工,品質較有保證。

但夏處長仍不肯輕言放棄,因為工會工人的工資實在是貴得超乎想像。曾經有一家頗有規模的工會工程公司,對整建此廈表示興趣,但除了整修費報價幾近天文數字外,還臚列出幾十項額外收費項目,比方加班超時費以原來鐘點費的倍數成長、電梯操作員的月薪逾美金萬元(不含加班費)等,皆教人難以接受。

在幾乎走投無路時,一日夏處長不經意地探問從事室內裝潢的郭至隆,是否能找此間的台灣工人來承包,沒想到第二天郭就帶了一群來自台灣的建築界老闆到夏處長辦公室,有搞水電的,亦有負責整體室內施工的,每一位都信誓旦旦地表明,他們不僅有能力承接,更對於能為他們出生的國家服務,感到與有榮焉。

至於工會問題,他們都認為應可以擺得平,不過建議辦事處應利用政治關係向若干工會領袖先行溝通。於是辦事處就向劉醇逸市議員及陳秋貴等多位僑領洽商,並在他們的安排下與工會領袖會晤,向他們剴切說明:經文處代表台灣政府,基於安全理由,修繕需借重我們所信任的台商公司。在工會的諒解下,工程果然由紐約地區的台商包了下來,如此一來,不僅受惠於自己同胞容易充份溝通配合,也一舉為國家省下幾百萬美金的公帑,而迄今門口也未曾見到那隻代表工會抗議的充氣碩大黑老鼠的蹤跡。

兩個法令相關問題
42街1號的購樓案大事底定後,仍有兩件相關法令問題等待解決。

首先,市政府有關都市區域規劃(zoning)的問題,由於紐約政府為了能在第五大道吸引人潮增加稅收,規定大道上所有一二樓店家都必須從事零售行為,且規定必須是從事包括服飾、餐飲等二十來項的特定行業,其中有一項是商業藝廊。

作為政府駐外場所,台北經文處自然不願意從事任何零售行為,如果因零售而有了收入,還會影響免稅地位,經與律師多次研商,決定向市府申請例外使用。在某次會商中,當房屋局副局長知道我們二樓會是一個藝廊後,忽然離開會場,走回自己辦公室,找來韋氏大辭典,逕自翻到「商業」那個字,發現此字指的是推廣,並無營利之意,「你們藝廊成立的目地,是否為推廣台灣的文化藝術?如果是的話,你們就符合使用規定了。」聽了這話,夏處長有如吃了一顆定心丸。這位副局長還在會談後正式出函證明,經文處的使用符合第五大道 Zoning 的規定。一場本以為連花錢找律師都未必能解決的問題,突然有種柳暗花明的釋懷感。

但另一個法律問題又來了。由於辦事處屬外交機構,理應享受免稅地位,但在與紐約市府接洽的過程中,認為未來新廈中有觀光組及文化組的合署辦公,可能涉及收受機票,開班授徒等商業行為,因此礙難給予免稅地位(若干國家確係如此)。5月初市府財政局派了兩名官員造訪,經十幾分鐘的解說,並親自訪問觀光組及文化組,確證並無商業行為,當下表示整棟樓均可享免稅待遇。霎時,夏處長有了撥雲見日般的喜悅。

各單位各展特色
2005年4月起,各單位陸續入駐新樓,由於新樓的每一個樓層面積,恰好適合一個單位進駐,因此各單位樂當自己樓層的主人。而且,好不容易真的盼到自己的「家」,各單位皆卯足了勁妝點:觀光局辦公室精緻而富雅趣;新聞局圖書館內的多角形書架,獨具創意;文化組的電腦互動教室,很能展現台灣科技的一面;七樓的台北文化中心的入門處更懸掛起過去幾年紐約時報針對台灣所有表演所作之評論文字看板,氣派而又有內涵;而外交部四樓的領務大廳更是落落大方,猶記5月初開放對外時,尚有媒體以「驚艷」二字稱揚它呢。

毋庸贅言的,大樓挑高的大廳及地下室的劇院,仍是最引人注目的焦點。據悉,已有不少藝術家開始動這塊園地的腦筋,看來,這棟屬於台灣人的大樓,未來不僅能發揮辦公室的實用功能,更將是人文匯萃的藝術重鎮。

國慶酒會一瞥
由於僑社對新館啟用典禮引頸企盼已久,人人皆以能受邀參加國慶酒會及啟用典禮為榮,紐處規劃了10月5日至7日三場酒會,第一晚參加對象主要為紐約市曼哈坦僑胞,第二晚則以政要、聯合國代表團常任代表及各國領事館人員為邀請對象,最後一晚受邀對象則為皇后區及紐澤西區僑胞,總共參加的人數約1300人左右。僑胞們紛紛以贈送賀禮的行動實際參與新樓啟用的喜事,比方,紐約及新澤西的台灣商會合送領務大廳的一組氣派沙發,中華公所、台山、聯成公所合送電漿電視,大東建材陳老闆慨贈儲物架一具,餐館大亨陳克難亦捐贈價值五千美元的用品,此外,台灣駐紐約各單位及法拉盛商會合贈運動器材,置於三樓健身房內。「看得出來,僑胞對此大樓充滿希望及感情,自然願意在各方面提供資源。」夏處長語帶感激說道。

受邀的貴賓們無不對我政府展現決心於紐約曼哈坦市中心置產買樓、節省公帑、便利外國政府及僑胞洽公之作為感佩不已,亦對夏處長於短時間內購置及整修新館舍之成果表示敬佩。夏處長酒會致詞時提及,在西文中有句諺語為「mi casa es su casa」(我家即是你家),歡迎僑胞、政要、常來走動、拜訪,亦可利用大廳及二樓舉辦活動,希望本棟大樓的購置能凝聚僑胞對國家的向心力,也能對提升我國際間的能見度有所助益。

在眾人品享著佳餚美饌,並讚歎新館之美輪美奐時,回顧昔日購買大樓之繁複程序,及整修期間與統包商、建築師間反覆溝通協調所需之莫大耐性,這豈是如仙女的魔棒般,纖手向空中一揮,一夜之間就有的神奇結果?!箇中乃是需要痛下決心,每天堅忍地面對紛至沓來的各種繁雜問題,耐著性子一點一滴地去完成才能有的成果。

因購置整修新館舍,夏處長不經意地瘦了好幾磅,依據一位建設承包商Alex的觀察,他在一年前看到夏處長時,頭髮是半黑半白,而館舍完工後的夏處長則是滿頭白髮,但隨著新館舍的完成,這一切的辛勞,都是值得的。

令人讚嘆的大廳及藝廊
建築師Jeff Mckean很快就為新館的設計定調:外h要保持古典莊重,內部則應凸顯台灣的現代化,特別是代表台灣門面的一樓及樓中樓,整個佈局的基調要予人以精緻雅麗之感,至於三樓以上的辦公空間,則力求明亮、寬敞、大方。為了讓辦公室同仁能具像地瞭解他的藍圖,Mckean繪製一張虛擬的3D電腦動畫,讓大家朝著動畫中勾勒出的瑰麗遠景邁進。

在大樓的整修工程中,以大廳及二樓的夾層藝廊整修難度最高,亦是最引人注目、最重要的展示門面,大廳與二樓的凹凸弧形設計亦與其它辦公樓層設計相互呼應,可見設計建築師Mackean在設計時亦考量了全樓的整體感與一致感。

大廳挑高30呎,為了充分利用公共空間,M建築師在挑高的大廳中嵌入了二樓夾層做為藝廊,大廳與二樓之間則以強化半透明的玻璃樓梯連接,玻璃樓梯旁扶手一改傳統實心牆面設計,以鏤空銀色鋼絲斜構而成,造型似一座典雅的豎琴,宛如可因人們上下樓時隨意撥動而輕奏出樂曲。這樣的設計風格,依據M建築師說法,是為達到詩意般現實主義(poetic rationalism),即現實與浪漫的融合;另一例是,大廳地面是粗糙面的灰色花崗石,電梯的牆壁則是光滑的白色大理石,通往地下室牆面則為櫻花木,三種建材看似完全不搭,卻因組合得宜而各自凸顯,更展現出獨特的美感。

至大廳及二樓藝廊全部完工,統包商拉下為施工所做的隔簾時,彷彿魔術師甩開紅布、展現謎底般,耀眼具現代感的大廳及藝廊,令眾人驚嘆佩服不已,大家終於體會到昔日的辛苦終於有了代價。這樣的驚嘆並不侷限於新館舍內的同仁,由於大門由碩大透明玻璃所構築,在熙來攘往的42街上,時時可看到人們駐足新館典雅的圓型拱門外,不是要求入內參觀,就是覷著眼往裡瞧。中華民國的國旗懸掛在挑高大廳上,在大廳流瀉燈光的輝映下,明顯而亮眼。路過行人總要先仰首九十度看看國旗,然後順著國旗由上而下將眼光緩緩收回到咫尺間的玻璃門,再輕聲念出玻璃門前的「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s in New York」,這才恍然大悟這是屬於中華民國的大樓。如今這棟位於街王(42nd St.)1號的大樓,已然成為該區商賈口中「最美麗的亞洲建築」,風光而搶眼地屹立於曼哈坦的黃金地段,不啻向每日過往的路人,沈穩地展現出台灣的厚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