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Home 回外交部首頁 外交部通訊-所有期刊
 
生活有感 Life Essay. More
菊島夏之旅─駐華使節團澎湖參訪活動紀實
桂河大橋懷舊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麥卡錫酒館
桂河大橋懷舊
img
駐科威特代表處 劉國興
 
慕名已久的桂河大橋

  2011年1月下旬由臺北赴科威特任所,途中停留曼谷數日,其中1日前往慕名已久的桂河大橋,目睹此一享負盛名的昔日爭戰關鍵之地,內心激動不已。

 

超越原著的動人電影

  桂河大橋的故事感人,一首享譽全球的尼古遜上校進行曲更是膾炙人口,事源二次大戰期間日軍迫使英、澳、荷蘭等國戰俘修建跨桂河打通泰、緬戰區的大橋,工程倍極艱辛,且死傷累累。這段戰史,於1957年改編為電影,由英國名導演大衛連(David Lean)執導。大衛連的電影,另有阿拉伯的勞倫斯、齊瓦奇醫生、雷恩的女兒等等,每片都是電影超越原著的故事,轟動一時而舉世有名。猶記小時候觀看此片後,整個學校或鄉里不時都在吹奏尼古遜上校進行曲,久久不絕,對早川雪洲演的日本大佐也印象深刻。這部電影數十年來看了10次以上,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經過曼谷也都想前往一行,如今終獲實現。
 
啟程

  是日上午7時一刻,坐上旅行社小巴士後向西北行,好不容易擺脫曼谷市區的車陣,8時到達一長途旅遊集散點,接導遊上車。續向西北行,路面寬廣且無紅綠燈,像是高速公路,但又有摩托車行駛其上,只見路旁樹叢、芭蕉不斷。導遊點名時,居然有一日本人在座,不知其懷何種心情而來。續往西北,車行1小時20分鐘,轉入小鎮Muang Kanchanaburi,遠近無山,屬平原區。再行5分鐘,路旁即見一約4個足球場大之墓園區。

  該墓園在此地區二次大戰盟軍三墓園中屬最大,所葬多為1942年為築泰緬鐵路而亡故者,總計埋葬6,982人,澳洲籍約5,000人,荷蘭籍1,800人。雖是墓園,但見碧草如茵,排列整潔,間植野花。每墓矗以半公尺見方暗黑斜面大理石墓碑,底部書寫親友懷念字句。吾等在此駐足約半小時,遙想電影情節,其中犧牲人物墓園即在眼前,不覺益增感懷。

 

號稱五層的博物館

  由墓園車行5分鐘,來到桂河橋畔之戰爭博物館。首見當年日本運兵火車一節,左近為泰式五層樓建築,古灰蒙塵,非如一般博物館整建方整,燈光則尚明亮。此博物館號稱5層,惟上下大小不一,或陽台式,或頂篷式,頗像臺灣鄉下兼有曬穀場的農家,內有陳列室幾間,展示舊照片、舊兵器,簡單圖示等,另並展出當年日軍火車頭、吉普車、軍用腳踏車及一旁載人之軍用摩托車,軍用相機、鈔票等亦在列,還有後勤用之打字機,甚至縫紉機等,用品林林總總,準此以觀,一軍之移動,誠不易也。而除日軍用品外,盟軍亦多有遺物展出。

 

沿著路軌看風景

  臨河一隅鋪陳當年火車路軌一小段,涉足其上遠望,桂河大橋約在200公尺之外,兩旁小型鐵半圓孔架分別為3及5個,橋中央則為帽型2個大鐵孔架,造形與電影類同。橋上遊人如織。橋下偶有小汽艇穿梭,河水碧綠。博物館之1樓特闢建為國家紀念佛堂。

 
見證足跡
  博物館參觀約半小時後,大夥即信步前往大橋一行。今日此橋長約1,500公尺,寬約10公尺,離河面約 30公尺,上鋪鐵軌。鐵軌有摩擦痕跡,證明仍在使用。佇立橋上,可望遠山,惟四周已無熱帶叢林,與電影場景截然不同。眾人行至對岸,見橋墩左下置一木碑,上書「中國遠征軍紀念碑」,惟無銘文,且甚簡陋,雖未聞當年中國遠征軍與桂河大橋有關,但足徵大軍曾途經此地。


下一站的故事

  折返原岸,只見約3、4百遊客雜處,不知下一行程為何。約10分鐘後,一列火車駛近,此處無月台設備,於是大夥有如當年築路工兵,一擁而上,搶占座位,車廂內已有來自英國的遊客及在中國大陸教英文的美國學生。火車為柴油動力,內部無冷氣,木板座位,搖搖晃晃,乘坐時仿似回到當年。車行1小時20分,沿途所見盡為甘蔗、玉米作物,偶見稻田雜以香蕉園,中續停一站,不久抵一山河交界狹路山谷,恐已近泰緬邊界矣。

此行暢懷所見,感觸頗多,爰記述之:
靜靜的河水依舊流向南方,
歷史的煙雲也不曾改變行藏。
起伏的心情不因紀念的慰藉而稍減,
亂離爭戰仍是你我鬱結的濫觴。

永久的安息換來潔白和平的文字,
千里家鄉的呼喚早已化作郊野的鷹揚。
但精神意義的存在豈曾改變,
故事的敘說層層繼續地堆放。

祈求宿昔的仇恨早已化解,
瘋狂的對峙難再成殃。
來去多時願一遊之地,
真實的感覺將記久長:
戰俘的犧牲是眾所重視,
為這桂河大橋之行平添榮光。外交部通訊

MOFA NEWS AND REPORT|STP. 2011|Volume 29 No. 4   
TO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