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受到對日和約之影響 |
|
1949年10月1日中共政權成立後, 俄國 與英國等國相繼予以外交承認, 以致1951 年9月國際社會在舊金山所召開之對日和會
究應由我國或中共參加,各國發生歧見歷經 折衝,英、美基於國際現實政治之考慮遂決 定不邀請臺海兩岸任何一方參加,對日和會當時在無中華民國參加之情形下舉行,當然
一切涉及中國權益問題均在列強之擺佈下進 行,以致由48個國家所簽訂之金山和約第二 條對於若干戰後日本所放棄包括臺灣在內之
領土問題僅含混帶過,該條文僅載明日本放 棄臺澎而未明定其歸屬,迨1952年2月中日 兩國在臺北洽談簽署中日和約, 鑒於中日和
約之內容與範圍受到金山和約第二十六條規 定之限制,無法超越金山和約以致中日和約 復未明載臺澎歸還中華民國。 |
|
|
■ |
美國對臺灣地位之曖昧態度 |
|
韓戰爆發後國際形勢遽變,美國政府懍於臺灣之戰略地位重要, 因而改變其對臺態 度,基於其本身政治利益欲將臺灣海峽中立化以免淪於中共手中,於是美國杜魯門總統於該年6月27日乃下令美國第七艦隊開入臺
灣海峽並發表一項政策聲明主張「臺灣未來 地位之決定須俟太平洋區域完全之恢復後與日本成立和約時再予討論或由聯合國予以考慮」
, 當時美國對臺灣法律地位之所以採取曖眛態度恐非惡意
,其主因厥在於美國希望 替其本身以軍事手段干涉阻止臺灣被中共赤化, 找到一合法之根據,惟事實上美國官方 自1972年4月以後迄今未再提及臺灣地位未
定論。 |
|
|
■ |
「兩個中國」政策之幻想 |
|
早於1954年7月日內瓦會議解決越南戰 爭後,美國對華政策在尋求臺灣海峽停戰之同時,亦開始嘗試推動「兩個中國」之政
策,例如1955年1月19日正當中共大舉進攻 一江山的第二天,艾森豪總統在記者會上曾 表示除了希望聯合國能致力臺灣海峽停戰
外,並謂「兩個中國」正為美國研究中的可能方式之一
,此乃美國政府正式提到「兩個 中國」之第一次,當時由於我先總統蔣公基 於「漢賊不兩立」之基本立場嚴厲反對是種 作法或構想,同時中共自始迄今堅持「一個
中國」政策以致「兩個中國」政策在國際社 會間無從實現之可能,例如1971年當聯合國大會討論中國代表權席位案時,美國前駐
聯合國大使即前美國總統喬治布希曾提出採 「雙重代表權」之建議,當時未獲中共及我 國首肯,以致我被迫退出聯合國,從此「兩國中國」之議胎死腹中煙消雲散矣。 |
|
|
■ |
聯合國對臺灣法律地位問題之討論 |
|
由於195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 表對臺灣地位未定之聲明,促使臺灣問題日漸趨向國際化,美國政府曾於韓戰發生後不
久,即向聯合國大會第五屆常會提出臺灣問 題,當時美國聯合國常任代表奧斯汀曾於1950年8 月25日致函聯合國 秘書長,該函強
調「臺灣一如其 他盟軍在太平 洋區自日本取 得之領土,在 國際行動決定其 未來地位之前,其法律地位未定,美國歡迎聯合國檢討臺灣問題,相信聯合國之考慮將有助於該問題之和平解決」,
當時中共派伍修權 大使於11月24日抵紐約出席聯合國 會議,於 |
|
是聯合國對臺灣地位問題之辯論首次正式展開,結果1951年2月7
日聯大第一委員會以38票對5票, 8票棄權通 過英國建議,將臺灣地位問題予以無限期擱 置,美國此一提案即在聯合國就如此無疾而
終,惟此一問題因曾被提出於聯合國討論甚 至表決,當時在國際社會造成一種印象即臺 灣之歸屬問題仍未決定有待聯合國裁決,後
來雖無定論但無形中引起國際人士對此問題 之重視。 |
|
|
|
|
■ |
臺獨運動之主張 |
|
臺灣法律地位未定之主張一向係臺獨 運動主要之理論架構,早於1983年11月9日 「臺灣公論報」發行人羅福全(前任駐日
本代表)在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討論第七十四號「臺灣前途決議案」 之聽證會中
, 渠曾聲稱「由歷史及國際法之觀點來看, 臺灣自古即不屬於中國而臺灣之法律地位迄今未定,無論是中共或國民政府對臺灣均未擁有主權,因此臺灣之前途應由人民自決的方式尋求解決」。 |
|
此外,臺獨思想理論家彭明敏(前任總統府資政)在1984年3月所出版 「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
一書強調臺 灣地位未定,其主要論點為「從國際法之觀點來說,自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迄今,並 沒有任何條約或具有法律約束力之文件將臺
灣重新劃歸中華民國」。此外,現任立法委員蔡同榮曾於1984年10月22日在基督教箴 言報以「香港模式對臺灣之陷阱」一文投書
表示臺灣法律地位未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