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國首先到達北非摩洛哥北部的 Ceuta (現屬西班牙),西元1482至85年Diogo
Cao到達剛果、安哥拉及幾內亞等地,將黑 人帶到歐洲出售牟利,並成為全球最大的 黑奴販子。嗣後,葡國探險船隻一路向非洲 南部前進,狄亞士
(Bartolomeu Dias) 於西元1488年經過好望角到達印度洋,達珈馬 (Vasco Da Gama)則於西元1498年沿印
度洋到達印度的臥亞(Goa),並成為第一 位發現從歐洲經海上航道前往印度的航海家 (實際上他是外交家),葡萄牙航海家因此深受鼓舞,於是按原路朝東方前進。
葡萄牙的雙桅帆船,在那個年代經常航 行於麻六甲海峽及東南亞地區,並建立貿易點。16世紀30年代葡航海家到了澳門,藉口向明朝皇帝呈奉的貢品在航行中被海水打溼,請求廣東地方當局同意他們上岸曝晒貢
品,並趁機以賄賂當局等權謀手段,取得在當地設立商館之默許。
向東航行的深遠影響
有關澳門的地位,中國大陸與葡萄牙 雙方各有不同見解。中國大陸認為,明清兩朝僅允許葡人在澳門經商,後來雖同意他們定居當地,但僅予使用權,並無所有權及處分權。葡方則認為,當時中國政府為酬謝葡守軍逐退海盜,已將該地贈與葡國。葡方若干歷史學者甚至指稱,中國皇帝曾將「聖
旨」刻在金牌上,交予葡方。基於該項「認 知」, 歷史上每次雙方為澳門地位問題舉行談判時,葡政府總是大費周章地找那塊「金牌」, 甚至還訓令其駐英、法及西班牙大使館去當地博物館找尋,其結果可想而知。
葡航海家繼續向東前進,於西元1543 年間抵達日本長崎,開始從事貿易。大約
在西元1542年,葡國水手經過臺灣將其命 名為「福爾摩沙」(Ilha Formosa, 意為美麗 之島;並將澎湖命名為Pescador,
意為漁人 島)。那時期,葡國人將東南亞盛產的香 料、中國瓷器、絲織品及茶葉等稀奇產品紛 紛運抵里斯本,再高價轉售歐洲他國,里斯
本也成為歐洲的貿易中心。葡文「一本萬利的買賣」,稱為「negocio da China」,其中 有「China」一字,可為佐證。
促成東西方的文化交流
到達日本的葡國人不但進行貿易, 也間接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們臺語的麵包發音為「胖」,事實上這是葡語的
「pao」,於16世紀經葡萄牙人傳到日本, 再由日本於日據時代轉傳到臺灣。另一種 日本食物天婦羅(tempura)也是葡人傳 去,由當時葡人將鱈乾(cod
fish,葡文為 bacalhao)泡軟去鹽剁碎後混合麵粉油炸而 成。葡國許多餐館、咖啡或糕餅店經常可見 這道家常菜,現名為 patiniscas
。日語的玻 璃杯是葡語的「copo」,傳入日本後被日本人傳用;日語衣服上的釦子,則是葡語的 「botao」。一位劍橋大學畢業的作者在其著
作中提到,日語的「arrigado 」也是由葡語 的「obrigado(謝謝)」演變而成,這點不知日本人是否能接受。另一個文化交流下共用的字是中文的「茶」,成了葡語的「cha
(西班牙語則為te)」。 17世紀時,一位葡 國公主嫁給英王,將飲茶的習慣帶去,於是下午茶演變成當時上流社會的一項喜好。
富具侵略性的葡萄牙
葡萄牙航海家也在現今的印尼附近進行 貿易活動,西元1512年到了香料群島及帝汶島上的東帝汶(East
Timor),一直到西元1974年才放棄。在印度的臥亞,葡國商人也 從16世紀起建立貿易點,後來葡王室更設立 印度總督府,專責亞太地區的日本、澳門、
東帝汶及東南亞地區之貿易及海上擴張行動。二次大戰結束後,印度獲得獨立,於西 元1961年揮兵攻入臥亞,結束了葡國在當地四百多年的統治。
葡萄牙航海家另一重要的「發現」是巴 西。西元1500年Pedro
Alvares Cabral從葡國 出發,目的地為印度。他的船不同於其他多 數的葡國船隻般順利地向南邊的非洲航行, 而是被風吹向西邊。當他登陸上岸後,發現
當地盛產一種木材,土語音似brasil,加工後 可做口紅,因此將該地命名為 Brasil。清朝 時,總理衙門將Brasil譯為巴西。
西元1494年葡國經由羅馬教宗的斡旋與 西班牙簽訂Tordesillas條約,雙方同意由葡國前已發現的亞述群島(Acores)及維德角
(Cabo Verde)連結之虛擬直線以西370里 格(leguas, 計約合 1,850公里)處為中心點劃一南北基線,該線以西劃歸西班牙探險及殖民;以東則屬葡國之範圍。那個條約使得
葡國後來發現及開拓巴西成為合理之舉,於 是C氏當即宣告該地屬於葡國,並建立殖民 統治。有歷史學者懷疑葡國在簽訂條約時, 可能早已知道有那塊土地的存在,而Cabral
是否真的被風吹往該地,或根本就是「循線前往」,仍是歷史上的一大謎團。
西元1521年,當時為西班牙王室效力的 葡人麥哲倫自西國出航,經南美洲最南端的海峽
(嗣以其名命之) 到太平洋,嗣抵達菲律賓,並以西王菲律普五世(Felipe V)之名,將該群島取名為菲律賓。麥氏雖在菲遭 土人殺害,但其所乘船隻航返西班牙,完成
了第一個航行全球一周的壯舉。其後,西國 曾與葡國發生菲律賓權利誰屬之爭。
巴西獨立後 命運大不同
17世紀巴西發現黃金礦,帶給葡國王室巨大財富,也促使葡國經濟飛躍發展。但是好景不常,西元1807年拿破崙進攻伊比利
半島,擒獲西班牙國王,占領當地並繼續揮 兵葡萄牙。葡國王室經由英國協助派艦護送 前往巴西避難,並改在里約日內盧統治其帝國。西元1810年,英國威靈頓公爵率領由英
國及葡萄牙組成的聯軍擊潰法軍,但葡國本 土繼受英國軍事統治多年,引發葡國不滿與反抗。西元1821年葡國王返回里斯本,行前 群臣建議留下彼得(Pedro)王子坐鎮巴西。
葡王返國後,葡國陷入自由派和保守派的 激烈政爭。遠在巴西的彼得王子在群臣的建 議以及壓力下於次 (西元1822) 年宣告獨 立,建立巴西帝國,使葡萄牙在當地三百多年的統治,終告結束。
巴西地大物博,天然資源非常豐富,因 此吸引大量歐洲移民前往墾殖。19世紀末,
日本政府經由計劃移民,將眾多日本人送往移民開墾(巴西原屬意華工,惟因清廷反對未果),其後巴西國力蒸蒸日上。葡國方面 則因喪失巴西,造成人民不滿,政爭更烈,
國力持續走下坡。巴西在獨立近兩百年後的今天已然成為全世界第8大經濟體,人口近 兩億;反觀其殖民母國卻變成南歐人口一千 萬的小國,經濟上排名全球第37名,真可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內外戰頻燃 葡紛爭不斷
葡國對非洲原 無領土野心, 僅利用當 地從事貿 易( 包
括販奴)。巴西獨立後,葡國產生戒心,於是緊 抓非洲殖民地包括:安哥拉、莫三比克、幾 內亞比索、維德角及聖多美普林西比,後來 並透過修憲把這些殖民地納為其海外省,人
民亦全數納為葡國人。1960年代,聯合國 大力推動反殖民運動,英法等殖民國家紛紛 接受世界潮流,讓殖民地陸續獨立,英國並 趁勢成立大英國協,唯葡國不然,也因而付
出了慘痛的代價。當時民族主義浪潮席捲全 球,加上鄰近非洲國家陸續獨立,產生了示 範作用,使葡國的殖民地開始躍躍欲試。另 一方面,列強覬覦安哥拉蘊藏的豐富石油、
黃金及鑽石,加以當時的冷戰時期,中國大 陸、蘇聯及古巴奉行所謂革命輸出的戰略, 以致安哥拉等國對抗葡國殖民的戰爭終不可免。經過近13年左右的戰爭,葡萄牙徵調
充員兵超過一百萬人,人數之多僅次於以色 列,高居全球第2。葡年輕人死傷眾多,有 門路的人競相移民,甚至偷渡出國,國家生 產力大降。
施行溫和政策 始與世界接軌
營的情 勢也逐漸明朗。 20世紀中經歷君主制、軍事獨裁、法西 斯政權及共產黨執政的葡國,終於走出了全 民共同決定的道路。西元1986年葡國正式加
入歐盟,恢復為西方民主陣營的一員;西元 1998年獲世博會主辦權,擴大紀念達珈瑪發 現印度航道500週年。自此,葡萄牙終與世 界接軌,重現世界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