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館活動
馬來西亞隨筆
歐盟之都.台灣發光
台灣當代藝術在英國發聲
開拓影視外交
樹立醫療援外標竿
從火山賑災到聯合國婦女會
軍樂號角.傳聲海外
  
回首頁
馬來西亞隨筆
駐馬來西亞代表處 薛台君
初到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機場,見到女性警察及海關官員時,發現她們 的頭上包著黑色頭套,覺得很好奇,心想為什麼要帶頭套呢?卻也驚覺已踏在一個回教國家的土地上,但想到這是回教風俗,心中也就釋懷了。

在還沒到馬來西亞之前,雖然知道馬來人信奉回教,但也同時了解馬國有六百餘萬華人,及一百餘萬印度裔並非穆斯林(muslim回教徒),因此,腦海裡從未有過穿著穆斯林 服飾的女性或女性官員之印象,畢竟在台灣信奉回教的是少數人,街頭上並未見過女性穆斯林包著頭巾之景象,因此,初來乍到見此情景,難免引發好奇之心。

進入吉隆坡市區後,從前只在電影或電視中看到的鏡頭,在此有了初體驗。只見來自中東地區全身穿著黑色長袍,足登摩登涼鞋的穆斯林婦女,全身散發著濃郁的名牌香 水味,穿梭在街頭與百貨公司間大肆「血拼」,路旁咖啡座上則坐滿了「血拼」之後稍事喘息的中東嬌客,而不論是街邊或店旁,耳際傳來的常是阿拉伯語,一時之間使 人感到時空錯置,彷彿身處中東某個城市。難怪在未來馬來西亞之前,看見台灣電視或報紙報導,指馬來西亞是「血拼」客的天堂時,心中尚有些存疑,及至身歷其境, 才知果真名不虛傳,除了西方人士外,吉隆坡還吸引了中東地區的遊客到此「血拼」。這裡的Mall(購物中心)一間比一間大,進了Mall以後,好比走進了迷宮般。最近在 吉隆坡的黃金地段星光大道上,有號稱全吉隆坡最大的Mall,即將於2007年馬來西亞觀光年展開營業,屆時各地的「血拼」客又多了個砸銀子的好去處。

馬來西亞的地名大多源自馬來文,有些地名則是根據華人命名而來,本地華人以福建人與廣東人佔大多數,因此,有些地名譯成馬來文時,必須以福建或廣東口音來唸, 如麻坡馬來文為Muar,起初讀起來覺得怪怪的,但是用福建口音來讀就很順,永平的馬來文為Yung Peng、太平的馬來文為Taiping,安邦的馬來文為Ampang均為華文地名 譯成馬來文,其發音均與華文相同。至於由馬來文翻譯成華文的地名如Kuala Lumpur 華文譯為吉隆坡,可說相當傳神,符合翻譯典、雅之原則,Kuala馬來文的原義是 海口,Lumpur為沼澤,Kuala Lumpur按字面直譯就是海口的沼澤。另如巴生港馬來文為Klang,巴生這個名字怎麼來,民間的傳說是,當年港口船隻往來頻繁,每艘船進 出港時均會鳴笛,久而久之巴生這個名字就誕生了。至於馬來文Klang又是如何命名的呢?相傳是輪船下錨與繫纜時,受風吹或海水潮流動影響,鐵鍊與鐵鍊之間,鐵鍊與 船身之間,因撞擊發出Klang、Klang的聲音,因此,當地就叫Klang。巴生與Klang完全不相干,但來源卻都與船有關。又如居鑾Kluang是個好地名,有居住在金鑾殿之意 ,其華文係由福建腔轉譯而來,但馬來文Kluang,直譯為蝙蝠,兩者也毫不相干。在此,第一次聽到根地咬(Keningau)這個地名時,覺得很奇怪,想想大概是從馬來文 音譯而來,後經華人告知,也是華文音譯得來,馬來文原意是肉桂,因為此地以種植肉桂樹居多。

在吉隆坡熙來攘往的人行道上,黃昏時刻擺滿了流動攤販,販賣著各式各樣的馬來食物,看了令人心中甚為詫異,後經此地華人指點,才明白這是為了配合回教齋戒 (Fasting)月,特別准許攤販販售食物。齋戒在穆斯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在齋戒月期間,馬來人從早上天亮以後,就不得進食,連口水都不能吞,必須等到天黑完成 晚禱後,才能恢復進食,因此,政府特別准許在齋戒月內擺設流動攤販,傍晚時分開始販賣各種食物,讓禁食一天的穆斯林回家後不必張羅晚餐,即可享用。在此設攤 販賣食物,每個攤位必須繳給市政府70令吉(ringgit馬來西亞幣名),為此市政府每年可增加一些臨時收入。齋戒月期間,各大五星級飯店亦不落人後,紛紛推出為齋戒 月特別設計的豐盛自助晚餐,吸引穆斯林們在朝拜儀式結束後,就近好好享用一頓晚餐,這種特殊的回教風俗在台灣從未見過,這回可真是開眼界囉。

穆斯林在飲食上有些禁忌,最明顯的就是禁食豬肉,因此就有了回教食品。回教食品在此稱為Halal(台灣稱為清真),不屬於回教的食品亦即豬肉製品稱為Non-Halal, 在市場上是有區隔的,不能同時混合一起販賣。販賣Halal食品要獲得認證才行,台灣食品在此銷售不多,與未能獲得Halal認證有關。有了Halal認證,回教徒才會購買 ,而經過馬來西亞Halal認證後的食品,在回教國家均具有公信力,能獲得穆斯林之青睞。因此,就食品而言,想要開拓中東或回教國家市場,一定得先到馬來西亞建立 灘頭堡。

整個東盟、印度、中東及其他信奉回教國家人口高達20餘億,相當於二個中國市場,是個有開發潛力的市場,市場購買力比其他地區的購買力來得高 ,因此,台灣有許多產品可以來馬來西亞進行合作或市場開發,並藉此為跳板進軍東盟、印度、回教國家及中東地區,以擴大商機。

一般而言,馬來人的飲食習慣很簡單,只需椰漿飯、小魚乾、花生米、全家就可飽餐一頓,一個華人家庭,一天的菜錢,足供馬來人一家半個月之用。因此,即便是 馬來宴客菜,也不見繁複烹調及華麗的盤飾,全部就是簡單的五或六個菜,放在一個可以旋轉的鐵架上,由客人自行取用。常見的菜為冷當牛肉(Beef Rendang)、 咖哩雞、炸雞、魚片、炒飯、炒米粉及「紅色」水狀的飲料,另外還有些甜點。馬來菜有個特點,多香料、多油炸食品,口味相當重,菜很油、很鹹、很辣,點心顏色 很鮮豔、很甜,初到馬來西亞的人,需要一些時日才能適應,不過適應以後帶來的個人健康問題,得好好思量一下。

齋戒月期滿,稱為開齋(Breaking fast),這個節期長達一個月之久,一般馬來人此時稱為Selamat Hari Raya Aidilfitri, 即新年快樂之意,這是個全家團聚的日子 ,親友們也會到家族中地位高的長輩家中,表示祝賀與敬意。馬來人為表示慶祝之意,會邀請朋友至家中聚餐,一般稱之為Open House,朋友到得愈多愈表示有面子, 據報載首相阿都拉檳城老家今年就有ㄧ萬八千人前往祝賀。

在台灣生活很久的人,初臨馬來西亞時可能不大習慣,因為兩地生活方式、飲食、服裝均大大不同,其中最需要適應的就是接受祈禱文的洗禮。每天清晨五點半,大夥 在睡夢中就會聽到清真寺的擴音機播放祈禱文,電視台也會配合祈禱時間,播放祈禱經文。生活在馬來西亞時時會受到穆斯林的影響,如果三餐再吃些馬來食物,穿個 馬來國服Batik,就會像個十足的馬來人了。

此地華人餐飲,最特殊的是聞名遐邇的肉骨茶,據此間華人表示,整個馬來半島肉骨茶在口味上大至分為三種,北馬地區口味重,惟中藥味較淡;南馬地區口味淡而偏甜 ,但中藥味濃;中馬地區則口味適中。肉骨茶發展至今已有乾、濕兩種不同作法,風味完全不同,不過整體而言,以巴生地區產製的最為有名,也較受歡迎,巴生的肉骨 茶不油膩,消費者不必擔心膽固醇、心臟病等文明病。據統計,單單巴生地區肉骨茶店就有六百餘家,每天消費的豬隻高達千餘隻,數量相當驚人。

至於肉骨茶到底是怎麼來的?稗官野史有兩種流傳,第一個說法是:有對夫妻走在路上,撿到一包藥材,回家後不知道如何處理,剛好家中要燉排骨,就把這包藥材放進 鍋裡一起燉,沒想到燉出來的排骨非常好吃,於是就研究到底有哪些藥材,進而推廣,此藥因而馳名天下。第二個傳說是:巴生港有大量的碼頭工人,每天在烈日下工作 ,由於體力消耗量大,需要食物補充體力與營養,但因所得低,只得將中藥與市場上賣剩的肉骨放在一起燉後食用,以維持體力養家活口。不論哪一種說法正確,現在已 不是重點,肉骨茶早已融入華人的生活之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部份。享用肉骨茶時一定要配白飯,並且要在沒有冷氣的用餐環境下品嚐,非得邊吃邊流汗,吃得汗流夾背 才過癮。

此地的華人,在飲食、生活、習慣、文化上雖仍盡力保持傳統,但或多 或少已受馬來人及英殖民地影響,如拿東西給別人,只用右手,而將左手放在右手肘處,吃飯時湯匙、叉並用,而不用筷子。至於華語也自成一體,往往是福建話、廣東 話中間夾雜著馬來語或英語,其用詞、腔調也與福建話、廣東話有所不同,其實這是另類文化正在孕育中的現象,畢竟文化是人們相互約定成俗的結果,隨時代、環境逐 漸變化,沒有一天停止過,人類也因此持續進步。


特別報導
國內活動
外館活動
公務特區
生活花絮
影像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