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的大城多有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有的採用汽車系統,有的採用電車系統(含有軌及無軌二種),有的則是兩者兼備,共構市區綿密的交通網路。由於各城市人口均不逾四十萬,縱使加上觀光客及短期工作人士,交通運輸仍可應付裕如,所以不像巴黎、倫敦、慕尼黑、羅馬等歐洲大都市,必須花大錢建造地鐵。
一般言之,各城市從早上五時至晚上十二時均有公車通行,交通尖鋒時段班次頻繁,其餘時段則遞減,每班車皆有「固定時間」,換言之,在任何一個公車站都能看到所有行經路線全天的營運時間。瑞士人對交通流量、乘客人數、公車品質等數據,都有相當精密的調查統計,完全掌握了城市的整個交通動態,隨時修正改進,因此公車相當準時,幾乎不會誤點,說它就像瑞士鐘錶般的「分秒不差」,也不為過。
瑞士的「公車專用道」設置頗為普遍,例如:在日內瓦市,凡一側有二線以上車道且有行駛公車必要的街道,一律保留靠人行道的一線車道給公車專用,並禁止其他車輛任意於路邊暫停,以方便乘客上下車。這與台北市將公車專用道設在快、慢車道間,甚至設在單行大道上「反向行車」,明顯不同,可能是兩地人權標準不同所致吧!
日內瓦的「公車專用道」上清楚標誌著,只准公車、計程車或消防車、救護車通行,其餘車輛一概不得行駛。由於計程車很少、車資昂貴,且乘坐必須事先預約,故不會有空計程車滿街行駛、隨招隨停現象,搭乘的人也不多。其交通設計的基本理念在於「方便了公車系統,就是方便了大眾」,試想若大眾運輸系統通暢無阻、票證簡單、車上不擠又有空調(該國緯度高,冬季有暖氣、夏季則不須冷氣),民眾駕駛自用車的意願一定不高。
公車準確的原因在於司機於行進之間,若發現至下一站稍早於預定時間,便會自行調節,放慢速度,或到站牌時在路邊專用停車區等候片刻,至既定時間才再開動,反之,若發現乘客人數較多,上車耗費時間增加,可能延後到站,則會加速前行,力保到站時間準確,故民眾只要照表等車,一定不會錯過。此外,由於司機的調節動作均在專用道內進行,不會阻礙其他車輛的正常通行。
除前述準時的特色外,日內瓦的公車也非常重視效率。當地公車主管機關均授權司機經常維持其班次「時間上的權威性」,故公車的「行駛密度」相當合理均勻,以同一路線而言,既不致讓乘客久候無車,造成人數累積過多,車上過度擁擠,也不致於一下來好幾輛車,造成交通資源的浪費。在當地尚可經常看到司機在公車行進路程的某個站上,與接手司機換班,司機可選擇對自己最方便的車站與其同事交接,不須在「總站」換班。這對司機個人而言,節省時間金錢;對公車營運單位而言,則節省了所有路線總站某些設施的設置成本,對彼此都有利。這個特殊制度,需要極精密的設計,可見瑞士人做事效率之高超與準確,不但資源上沒有一絲浪費,對一般大眾也未造成不便。
據個人居住該市一年來的觀察,公車系統能夠成功,在於該國住宅大樓底層多架空供住戶停車,許多商業建築亦設有停車專用地下室並嚴禁轉為他用,加以私用車輛的掛牌稅高昂,一般民眾根本不會擁有車輛,而大小車輛濫停於路邊之情況自然相當罕見。
搭乘公車既方便自己同時也不會造成別人不便,則公車制度必能受大眾支持,政府也不會有「道路不足」的困擾,日內瓦市有睥睨歐洲的優質公車系統,故能確保交通順暢準確。
有人說,上述制度在小國寡民的瑞士行得通,但在人車眾多的我國,可能難以推廣,這是實情。但若台灣各大城市能夠普遍實施「公車專用道」制度,減少公車不斷在快慢車道上做短距離停靠,導致「車流擾亂」的情況,使公車在尖峰時間與繁忙路段皆能暢行無阻的話,公車時刻表制仍是可行的,而且一般大眾將是此制度的最大贏家。
觀諸瑞士的大眾運輸系統,專家所謂「道路面積成長率,趕不上人車成長率,致使交通混亂」之說,似乎並不正確。瑞士公車的相關制度,並非絕對採取「開源」的辦法,乃是相對的採取「節流」之反思,其公車系統的設計與運作,值得我國借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