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傳奇
蒙古大不同 / 駐蒙古代表處
教法學家統治的國度
認識伊朗 / 駐沙烏地阿拉伯代表處
全球防疫時代
如何預防流感 / 駐多倫多辦事處
愛與知識的贈禮
王鼎鈞先生藏書贈紐約經文處 / 駐紐約辦事處
市場及經濟體評析
加勒比海單一市場及經濟體發展評析 / 駐聖克里斯多福大使館
「行」的智慧
瑞士的大眾運輸系統 /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


二○○二年十一月四日。這會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在漢城登上蒙古航空前往烏蘭巴托的飛機,心中充滿了疑問和好奇,無法想像零下三、四十度的生活作息方式。進機艙坐定後,可以隱約感受到一股不尋常的氣氛,不管,先睡他一覺再說。約略三小時後,飛機已在世界最冷的首都-烏蘭巴托(大概加拿大人有不同意見)上空,眼下望去是白茫茫發亮一片,飛機降落後機艙內響起一陣掌聲,讓人永遠忘不了艙門打開一剎那的情景:一團好像開電冰箱門冒出的白氣,加上整條走道上吹鑼打鼓,擺出歡迎貴賓的陣仗-原來我和達賴喇嘛同機抵達!

來蒙古前曾想像滿街都是騎馬的,來了以後才知道是真的-只是全都是「鐵馬」。蒙古號稱是「二手車的最後墳場」(其實很多是三手、四手車),交通混亂是烏蘭巴托市容的一大特色,駕駛人極度無耐性,堅決不禮讓行人(當然行人也不會讓車。行人之間也互不相讓,蒙古人喜歡在你身邊擦擠或迎面撞肩通過),超車好像是種優越感的表現。這裡常見兩車狹路相逢互按喇叭、冬天路上車輛拋錨和用手猛搖發電機的畫面(專用於俄製車輛),汽車、電廠加上蒙古包區冬天燒材排放的廢氣使烏蘭巴托成了污染之城,從空中鳥瞰整座城市像是被一層厚紗籠罩。不過說也奇怪,此地很少看到有重大交通事故。

在帝國古都哈拉和林所在的前杭愛省牧民家問阿媽「這裡有沒有狼?」,雖是有點令主人突兀而且只有簡單四個字,卻是生平第一次用蒙語和蒙古人溝通。學習外語是需要勇氣的,只要有對方聽懂的感覺,以後就愈來愈有信心開口。和日文、韓文一樣,蒙文被歸類為阿爾泰語系,與中文最大不同在動詞和受詞位置顛倒,所以不能說「喝咖啡」,要說「咖啡喝」;不能說「看電影」,要說「電影看」。聽說匈牙利文、土耳其文也有這種情況,猜測是受到匈奴、突厥等民族歷史上西徙的影響。有趣得是,蒙語很多發音與中文接近,例如白菜、窗戶、舞台、蟑螂,還有火箭(蒙語發音近似爆竹)呢!

剛來蒙古的外國人常被蒙古人的命名方式搞得霧煞煞。沒想到史記中記載匈奴人「有名無姓」在蒙古竟然是真的,他們用父親(或母親)的名當作姓,所以台灣人「林健聖」和蒙古人生的小孩全名就叫作「健聖○○」。這種命名習俗很難分辨二代以上或旁支的家族關係,老一輩蒙古人是用「氏族名」作為主要血緣識別,簡單講就是用祖先所屬草原部落的名稱。例如成吉思汗這支所謂「黃金家族」的氏族名叫「孛兒只斤」,專門和黃金家族聯姻的這支叫「弘吉剌」(元朝的后妃多出自這一族)。一九二一年共黨執政後禁止氏族名的使用,直到一九九○年代改革開放後才又重新恢復;由於年代久遠,人們對原屬氏族早已遺忘,再加上復古風正盛,很多蒙古人乾脆以「孛兒只斤」作為氏族名,所以烏蘭巴托滿街都是「黃金家族」的後代!

改革開放後的蒙古渴望與外界接觸,因此,各形各色的國際勢力紛紛進入蒙古:有從事經濟開發的,有致力人道救助的,有熱心傳播上帝福音的,也有來「跑路」的,而蒙古人也競相往外發展,不遑多讓。來到此地,仔細觀察後可以發現手頭並不寬裕的蒙古人是時髦的,身上的行頭裝備齊全(事實上每個蒙古女人都有一件晚禮服,即使一年可能只穿一次),用的手機一定先進,學習外國語蔚為風氣,看在眼裡心中實著五味雜陳。為了取得外國簽證,蒙古人能提出幾乎所有被要求提供的文件,包括在職證明、財力證明和社會保險紀錄等等,只要付錢大概沒有什麼是辦不出來的。好像每個蒙古人都有親戚在國外工作或念書,據統計這些海外遊子每年匯回的款項佔蒙古國民收入很重要的部分。

提起蒙古,人們腦海中浮現的是動物在草原上奔騰的畫面,蒙古代表性的動物共有「五畜」,就是馬、牛、綿羊、山羊和駱駝,一定要逐一介紹: 馬:馬是勢利的。來蒙古第一次騎馬要小心,因為它會欺生,知道騎在背上的是生手,它會故意往白樺樹下走-馬過人毀容;會緊貼山壁走-馬過人腿磨;會在上下山坡和過河時突然改變重心-讓人摔交,更狠的是它會在人上馬時故意移位-一屁股下去剛好坐在蒙古式馬鞍兩頭翹起的尖端,好痛! 牛:在蒙古這方面的聽聞和經歷不多,印象深刻的是常見油畫中成吉思汗的御用座車就是用牛拉的,還有連續劇中成吉思汗罵人不用頭腦時會說「長在脖子上的牛頭不是用來喝馬奶酒的!」

綿羊:是最為蒙古人熟悉、喜愛和用來招待賓客的肉品。目睹宰羊的經驗是震憾的:剛開始羊兒還四處奔逃,但一旦被捉住按在地上後就一動也不動,四肢攤開朝上,準備就刀,一臉認命的樣子,挨刀時連吭都不吭一聲。瞭解什麼叫「溫馴的綿羊」和「待宰的羔羊」了吧!

山羊:傳統上不被蒙古人重視,但近來鹹魚翻身,成為高經濟價值的來源。大家知道嗎?高級的喀什米爾毛就是出在山羊身上!

駱駝:眼睛大大的,很可愛,但是脾氣固執,起身時分作「後-前-後」三段,騎起來很辛苦。提醒大家,千萬不要站在駱駝正前方,因為它會對人吐口水,又臭、又黏而且射程遠。

放牧有學問。聽牧民講,動物吃草是有先後順序的,一定是馬比羊先吃,因為馬習慣吃草尖柔嫩的部分,而羊吃草是用「啃」(就是嘴貼在地上吃草到草根裡去,經觀察後果然不假)的,羊吃完後馬就沒的吃了,而且馬不喜歡羊的羶味。

一三六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打進北京後,曾向前朝舊臣詢問元朝得失,獲得的答案是元朝天下「以寬得之,亦以寬失之」。這種「鬆散」的行事風格反映在工作上就是沒有前置量觀念、沒有橫向聯繫和沒有代理制度,另外蒙古人的守時觀念也有待加強。常聽說某人住院了,其實不是生病,而是休假療養,這種風氣應該是受俄國人的影響。蒙古人說酗酒是俄國人帶來的,可也聽俄國人說是蒙古影響俄國,到底是誰影響誰,誰也講不清楚。在蒙古常聽說某人因為喝酒吃肉過量突然腦溢血、心臟病或走了。蒙古人也自嘲說:一個蒙古男人要喝酒;二個蒙古男人要吵架;三個蒙古男人要打架。蒙古人固然熱情好客,但在交涉時最怕對方理解錯誤,把條件式、拖延式或禮貌性拒絕等用語視為已作出承諾。外界或許不該用農、工業社會的角度看待遊牧民族吧!

成吉思汗,是一個至今讓許多人仍然震懾敬懼或魂縈夢牽的名字。今天在蒙古,成吉思汗(名鐵木真)無所不在:鈔票、伏特加、啤酒或公司行號都有他的影子,二○○二年蒙古國會通過設立「成吉思汗勳章」,壓過「蘇赫巴托勳章」(以共產時代的蒙古「國父」為名)成為國家最高勳章。這種現象是可以理解的。改革開放後的蒙古亟於尋找新的國家民族認同,從家庭、學校、社會一路教育出來那種民族驕傲感的強烈程度超過外人想像。感覺上蒙古仍有一種不安全感,有機會就要宣揚一下其主權獨立地位,要紀念加入聯合國四十四週年,要紀念二戰參戰結束六十週年,今年更大舉慶祝蒙古帝國成立八百週年(鐵木真於一二○六年被草原各部落推舉為全蒙大汗)。據說一九五○年代北京一度提出與莫斯科討論蒙古問題,而莫斯科也曾考慮納蒙古為前蘇聯的第十六個加盟共和國。或許這是在地緣上身處俄、中兩大強間蒙古必須面對的宿命吧!

在蒙古期間到處發現驚奇,且感觸多多。明朝人所作「人不耕織,地無他產」的記載已不適用今日蒙古,相反的,蒙古有豐富的天然礦產和觀光資源,只是基礎建設亟需加強,政府效能也有待提昇。在蒙古可以感受到,要想迎頭趕上,進而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是多麼困難。從前元朝的科舉制度採行「兩榜制」(蒙古人、色目人一榜,漢人、南人一榜),而今天的蒙古則是飛機機票採行「兩價制」(本國人、外國人不同價錢),希望這種制度能夠早日改善;也希望蒙古人的民族驕傲感不要凌駕對客觀現實的體認。有人形容蒙古是「窮山惡水出刁民」,但是我寧可相信「深山大澤出龍蛇」,成吉思汗的子民應該不會讓先人失望的。「長生天氣力裏,大福蔭護助裏,祝蒙古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