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Home 回外交部首頁 外交部通訊-所有期刊
 
生活有感 Life Essay. More
走訪長春藤聯盟各校拾零
人口.今昔.愛爾蘭
領事事務局自強活動 苗栗山城環境教育之旅
給外交領事人員第44期授業師長及同學的一封信
領事事務局自強活動 苗栗山城環境教育之旅
img
 本次自強活動結合環境教育,與人文素養議題,包括參訪文化產業、認識城鄉特色及辦理文化體驗,讓大家享受了一場收獲滿滿、回味無窮的知性之旅。
領事事務局
 
知性之旅的啟程

  為增進同仁情誼、凝聚向心,本局每年統一舉辦自強活動。100年自強活動於9月下旬辦理,共計92位同仁及31位眷屬參加,大夥懷著愉悅的心情,踏上了此行的目的地─「苗栗山城」。

  本次自強活動結合環境教育,與人文素養議題,包括參訪文化產業、認識城鄉特色及辦理文化體驗,計安排了參訪三義木雕博物館、客家大院及中油油礦陳列館等,行程均有專人導覽解說,讓大家享受了一場收獲滿滿、回味無窮的知性之旅。

 
臺同仁於木雕博物館前合影。

同仁於盛興勝興車站前合影。

 
三義木雕放眼國際 展示木雕之美

  三義木雕名聞全臺,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案例。在三義木雕博物館裏,同仁細細品味了老師傅精湛的雕工絕技,也看到了年輕創作家的新鮮創意。導覽人員解說:「三義木雕家慣用樟木創作,多數的藝術都是從視覺上去感受,而木雕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特有的氣味」。該館也邀請知名木雕創作者,展出作品及現場創作,同仁觀賞之際,也驚嘆木雕的神奇技法。

  蔡館長說:「木雕博物館目前致力於推廣國際化,近年來本部部次長常陪同外賓參訪該館,而該館每年也舉辦國際交流展及國際木雕競賽」。國內外名師作品相互交流,為臺灣的木雕創作注入新思維。100年三義國際木雕藝術交流展,有海峽兩岸、日本及泰國、越南等133件作品。國內外木雕家互相觀摩交流,展現精湛的木雕技藝及創意。

  三義木雕不僅將客家山城藝術的文化特色弘揚於國際,並且帶動地方觀光產業的發展。另藉著國內外木雕藝術者的交流,讓三義木雕與國際接軌,並躍上國際舞台。同仁參訪除欣賞木雕之美,發現木雕藝術的深度內涵,也對木雕的應用與藝術獲得完美的體驗,享受一場精采的視覺饗宴。

 
舊山線鐵路 人類世界遺產潛力點

  舊山線被文建會認定為臺灣版的「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兼具自然與人文之特色。今日舊山線雖已不再有列車行駛,但其無限的鐵道風情深深吸引著喜愛懷舊訪古的旅人。

  「勝興車站」和「龍騰斷橋」是山線鐵路二個最著名的美景。舊山線沿線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及百餘種蝴蝶,包括鳳蝶、粉蝶等。沿著勝興車站山路,一群群彩蝶常翩翩飛舞,彷彿在歡迎我們這群遠道而來的稀客。

 
勝興車站 臺灣鐵路發展及變遷的縮影

  勝興車站是臺灣西部縱貫鐵路的最高點,站內設有1座標示海拔高度402.326公尺的紀念碑,整棟建築以木頭為建材,且每根樑柱皆不使用釘子,經過近百年歲月還屹立不搖;在山線雙軌鐵路通車後,

  勝興車站和沿線舊有的鐵路及隧道,也隨之走入歷史。走進勝興就會有一種懷舊的感覺。古老的街道、緊臨的房舍以及當地特有的山村風光,都成為同仁攝影鏡頭下的取材焦點,雖說此時不是桐花季節,沒有百花齊放的美景,但一路欣賞山嵐變幻,倒增添不少色彩,令人暫忘城市工作的壓力。

 
同仁於龍騰斷橋前合影。
 
 
龍騰斷橋 二次大地震的活見證

  通往龍騰斷橋的途中,沿路曲折,有2處將近180度的彎道,山區野生動植物種類非常豐富,保育類野鳥的蹤影更是隨處可見,來此除了感受古蹟之美,還能來趟自然生態之旅。龍騰斷橋被喻為「鐵道工藝的極品」,其石磚砌拱的造型,是日本將西方技術實驗於此的代表作。

  在地勢險峻的泰安到勝興約8公里的路段,有6座隘道及3座橋樑,龍騰斷橋就是其中1座,於民國24年4月21日的關刀山大地震中嚴重損毀;民國88年9月21日再度遭受921大地震的無情摧殘,遺下拱型橋柱,供人憑弔。

  龍騰斷橋除了深具古樸之美外,也是經歷二次大地震的活見證,其歷史文化意義又更上一層。震毀的斷橋雖然失去了交通運輸作用,但卻形成了擁有殘垣之美的一座景觀橋。斷橋立基百年而屹立不搖,雄偉高昂的聳立,令人嘆為觀止。

  中午12點許,大家享用了一頓豐盛的客家料理,有不少當地的名菜,如白斬山雞、椒鹽豬腳及白玉三寶等。經過上午的森林浴的體力勞動,大家已是飢腸轆轆,面對菜色特別的滿桌佳餚,早已食指大動。拔絲地瓜是小朋友的最愛,為了怕地瓜們超團結的粘在一起,上桌後大夥爭取時間馬上夾起放到冰水泡一下,這樣外面的麥芽糖會變硬,裡面的地瓜還是燒的。外冷內熱,皮脆餡軟,真是好吃。

 
出磺坑礦場 世界開採第二口井

  人類發現的第一口油井出現在西元1859年的美國,而臺灣發現的第一口油井則是在1861年苗栗縣出磺坑的後龍溪岸,只比美國晚2年。在地導覽人員為昔日中油員工,帶著我們到「出磺坑第一號井」遺址參觀,此為日人開採的第一口井,由於出磺坑油源相當豐富,日人共鑽探了99口井。當初地底下冒出有硫磺顏色的液體,人們並不知道這就是「原油」,以為是硫磺,就叫它「出磺坑」,出磺坑這個地名就是因此而來。

  中油油礦陳列館位於臺灣最早發現石油露頭之出磺坑礦場場區內,此地不僅產油歷史悠久,風景更是優美,中油在此設館,具有歷史上的紀念意義。導覽人員解說館內臺灣石油探勘、鑽井、開發等文件、史料以及一幅幅老照片,並展示臺灣油氣探勘技術與工具,讓同仁從歷史的縱線切入,瞭解臺灣石油開採的演進過程。另館方人員也介紹臺灣多個油井產的原,同時告訴我們,不同油井生產的油,由於成份不同,顏色或橘或黃,會有所差異。

  此行透過舊時開採的器具、文物及模型每一個背後的故事,我們瞭解了石油產業的概況,也引發了對地球及環境保護的省思。館方人員另提醒我們,到館參觀,不僅能了解開採石油的智慧,也能培養節約能源的觀念。因為人類從19世紀大量使用石油至今,已快將在千萬年地質年代中孕育的原油消耗殆盡,加上開採石油的過程艱辛,身為地球的一分子,實應珍惜眼前得來不易的能源。

 
客家大院 弘揚在地客家文化

  為弘揚在地客家文化,苗栗縣政府設立客家大院,成為苗栗客家文化的新景點。客家大院位於客屬大橋旁,佔地11公頃,綠樹圍繞,景觀優美。除了依客家三合院建築外,所用的色彩、雕龍畫鳳、正廳、廂房、門樓的設計也十分考究。內部有客家文物展覽,讓同仁了解客家文化特色與精髓。大院長廊牆上也掛了很多竹籃貼上客家諺語、客家詩詞,每幅內容都非常有意思。園區遍植花木,包括油桐樹、相思樹、苗栗縣縣花桂花及玫瑰花,綠意盎然。

  導覽人員解說:「客家大院正廳牌匾『客而家焉』,意即客家人來到這塊土地生活後,認同、熱愛這塊土地,並定居下來、以此為新家園、新家鄉」,牌匾下方對聯橫批即寫道「客居苗栗永為家」。客家大院重現客家先民生活,並展現客家人勤儉樸實的人文精神。

 
萍聚歌聲中 踏上不捨歸途

  午後的苗栗陽光,熱情得使人略顯慵懶,在盡情擁有輕鬆愉快的苗栗山城洗禮之後,回到龍潭,天色灰濛漸黑,所幸在苗栗已沐浴了一天的陽光,心中依然保有熱力。晚上我們品嚐了龍潭水庫活魚餐,大家享用的不亦樂乎。

  這一趟下來,真的是知性又感性,大夥兒都行囊滿滿(買了不少特產),腦袋滿滿(學習到許多知識)。在高速公路燈光輝映的夜色中,本年度的自強活動默默畫下了句號。此趟行程是一次學習、一場交誼、一頓聚餐、一次體驗,更是一次盡興的活動。期待明年再相聚!外交部通訊

 
MOFA NEWS AND REPORT|DEC. 2011|Volume 29 No. 5  
TO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