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Home 回外交部首頁 外交部通訊-所有期刊
 
全球視野 Overseas Information. More
非洲新星─南蘇丹共和國
三張照片看我與印度的關係
西班牙的快樂密碼
堅持夢想的行者─單車環球奇人吳時暢專訪
從三張照片看我與印度的關係
img

 3張照片所說的故事,就是臺印60餘年來關係的起伏,1942年老蔣總統伉儷訪印,時隔65年,才有馬先生的到訪,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第4張照片。

駐印度代表處 翁文祺  
 
宗教搭起互動的橋梁

  從歷史以觀,早年中印互動幾乎是以宗教為主軸,達摩東來弘法,玄奘西行求經,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到了1920年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文哲泰戈爾訪問中國,曾掀起了一股印度熱,但未幾又沈寂下來,接下來的雙邊接觸是在1940年初的二戰期間。

 
向遠征戰場的勇士們敬禮

  日本在1930年代發動侵華戰爭,並於1941年攻擊珍珠港,促成了美國對日宣戰,也使獨自在中國戰區苦撐的蔣委員長終於得到同盟國的奧援。日軍攻下新加坡後,揮軍北進時為英國海外行省的緬甸,英軍支撐不住,節節往印度方向敗退。這時蔣委員長徵集10萬大軍,開入緬甸,一則支援英軍,一則確保滇緬公路之運輸線不致被日軍截斷。這支有名的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以簡陋裝備對抗日本的精銳師團,經過慘烈的激戰後,傷亡過半,殘部3萬餘人,撤往印度東邊的Ranchi進行整補。

 
新一軍的成立

  整補計畫出自美國史迪威將軍之構想,經過1年多的訓練,這支遠征軍成了中國有史以來第1支接受美式裝備與戰法的部隊,名為新一軍,部隊長官就是孫立人將軍。整訓完畢後,新一軍於1943年再度開入緬北,並一舉擊潰日軍,解除了緬甸及印度之危。

 
出訪

  由於這段淵源,蔣委員長及夫人於1942年2月間應英國殖民政府總督Linlithgow之邀訪問印度,期間備受禮遇,印度政府且宣布該週為中國週。蔣委員長除與英國當局洽商重要的政、軍情勢外,也表達了想去孟買拜訪甘地的意思,但英方考慮到蔣氏此舉將造成殖民政府的難堪,而予婉拒,最後雙方各退一步,將會晤地點改在東邊的加爾各答。
於是蔣委員長伉儷續飛往加爾各答,但婉謝總督提出宿於其官邸的提議,改住泰戈爾家族提供的一民房,甘地則帶了10餘位賤民出身的婦女同行,風塵僕僕地搭了3天火車,趕到加城與蔣委員長會面。

 

爭取獨立條件的艱辛

  會面時由蔣夫人親自擔任翻譯。委員長鼓勵甘地採取較積極之行動對抗中、英的共同的敵人日本,並表示戰後中國定會協助印度取得最有利之獨立條件,但甘地認為這等於是以暴易暴,重申要以不抵抗、不合作的精神與英國殖民政府周旋到底,經過3小時的長談,雙方並無交集。除了甘地以外,蔣委員長也另外接見了甘地的左右手,後來成為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的尼赫魯以及回族領袖真納(Jinna),也就是後來印巴分治,巴基斯坦的第一任總統。返國前,蔣委員長親書告印度人民書,鄭重支持印度於戰後取得自治地位。該文並經蔣夫人翻譯成英文,由印度國家廣播公司(Air India Radio)播出。

 

國際會議無法取得有利的條件

   蔣委員長以中印二民族共同受列強殖民、奴役的同理心,做出對印度人民種種親善的動作,卻惹惱了英國首相邱吉爾。戰後中國成為全球四強之一,但在相關的國際會議上並未取得有利的條件,應與中印此段淵源後,邱吉爾極力作梗有關。

 

蔣氏伉儷於加爾各答的泰戈爾故居前與甘地及一群女性隨從合影。

蔣委員長與夫人閒適地坐在一後院藤椅上,尼赫魯哈著腰隨侍在旁。

 

留影

  蔣委員長的印度之行留下一批珍貴的照片,其中1張是蔣氏伉儷於加爾各答的泰戈爾故居前與甘地及一群女性隨從合影,另1張則是蔣委員長與夫人閒適地坐在一後院藤椅上,尼赫魯哈著腰隨侍在旁。於今觀之,這兩張歷史剪影格外有意義。

 

不合作運動的獨立

  戰後,印度持續推動不合作運動,果然於1947年脫離英國長達250餘年的統治而獨立,尼赫魯成為首任總理。我國也隨任前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先生為首任駐印度大使,前往新德里遞交國書。兩年後,國民政府軍事失利,於12月4日播遷至臺灣,尼赫魯政府即於當年年底,趕在緬甸之後,所有民主國家之前與中共建交,並與我國斷交。我國亦宣布撤館,除新德里的大使館外,駐孟買總領事館與駐加爾各答領事館也同時閉館。

  老蔣總統當年對印度釋出善意,卻遭尼赫魯政府如此對待,其氣憤與難過可以想見。之後的40餘年,印度幾乎從臺灣的對外關係地圖上消失了,不僅沒有官方接觸,民間貿易、觀光、學術往來也少之又少。

 

來自中國的威脅

  尼赫魯執政初期與中國關係如膠似漆,當時甚至有中印乃兄弟之邦(Hindi Chini BhaiBhai)的口號,但關係隨著達賴喇嘛於1959年出走,為印度收容而生出嫌隙。1962年間中印爆發邊界衝突,中共說打就打,印度慘敗,印度人對尼赫魯頗不諒解,兩年後尼赫魯飲恨逝世,又過了兩年,尼赫魯的女兒Indira,也就是甘地夫人,繼任總理。

  印度在1962年的邊界戰爭吃了敗仗後,與中國的關係經常是緊張多於舒緩,但可確定的是,中印接壤超過2,000公里,中國沿邊駐軍多,建設快,印度無法忽視來自中國的重大威脅,卻苦於軍事力量難與中國抗衡,故將此種情緒投射到對臺關係上,說不友善並不為過。在此情形下,我國在兩大之間能夠扮演的角色確實不多。

  前面提到老蔣總統與印度第一代領導人的恩怨往事,直到1988年蔣總統經國先生逝世,才告一段落。李登輝總統就任的兩年後,印度發生嚴重財政危機,曾與我試探性接觸,最後促成了兩國政府於1995年同意互設代表辦事處。

 

馬先生的印度行

  時至2007年,馬英九先生在6月間卸下所有的職務,這個空窗口為印度掌握到,乃及時邀馬先生以私人身分訪印,馬先生欣然應允並來到新德里訪問兩天,行程滿滿,事後印度重要媒體也多所報導。

▼馬總統於 2007年大選前赴訪印度拜會印度人民黨
(BJP,最大反對黨)黨主席Rajnath Singh先生。

 
  印度在中國的壓力下,仍邀馬先生往訪,確實打破了多年來與臺灣交往劃地自限的成規。未幾,馬先生以高票當選總統,從政治的角度來看,印度做得很聰明。馬先生的印度行也留下不少照片,其中1張為拜訪印度人民黨(BJP,最大反對黨)的黨主席Rajnath Singh先生。
 

三張照片的故事

  個人在2008年9月到任後,經常思考臺印兩國關係的調性,並以此為基準尋找策略,希望有方法、有步驟地去增進這份失而復得的關係。從外講所受訓開始,前輩就教導我們,從事外交一定要有清楚的歷史觀,這個歷史觀不僅我自己要有,所有同仁也應該有所瞭解。於是我找來這3張照片,放大、裝框,陳列在辦公室走廊的明顯處,供同仁、訪賓欣賞。這3張照片所說的故事,就是臺印60餘年來關係的起伏,1942年老蔣總統伉儷訪印,時隔65年,才有馬先生的到訪,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第4張照片。 外交部通訊

 
MOFA NEWS AND REPORT|SEP. 2011|Volume 29 No. 4   
TO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