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期刊首頁 回外交部首頁
   
柔性外交展威力 . . . More
臺灣法律地位問題之真象
周書楷與聯合國
小故事,大啟示
後京都架構下-
我國環境外交策略
柔性外交展威力–
參加美國南加大公眾外交
暑期班研習心得
 參加美國南加大公眾外交暑期班研習心得 . . .
  公眾外交一向不是外交的主流,但隨著 9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與民主化浪潮,以及CNN、BBC、Al Jazeera等全球24小時 即時電視新聞網的相繼出現,各國政府開始 體認到公眾外交(Public Diplomacy)的重要 性。

加拿大政府於1995年起正式將公眾外交 列為整體外交政策之重要支柱, 除此之外, 不論是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及新加 坡等資訊先進國家,或馬來西亞、印尼、蒙 古、 南非及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等資訊日漸發 達國家,皆紛紛設立推動公眾外交的專責機 構或協調機制,顯見公眾外交不僅已成為當 今國際社會之主流思維,各國政府亦多將其 視為外交上不可或缺之重要政策工具。

在此一潮流下, 中國大陸外交部特別 於2004年3月19日在新聞司下成立「公眾外 交處」、 另並開放民眾參觀及設立外交論壇網站,以爭取國內民眾對外交政策之瞭解與支持,對外則全力行銷「和平崛起」的大國 形象,除了在各國推動「中國文化年」活動 外,並廣設「孔子學院」,亦爭取舉辦各項 國際體育活動。2008北京奧運即為中共將公 眾外交推至極致之展現,而其成效確實令世 人刮目相看。

我政府對推動公眾外交亦極重視, 為了 提昇本部人員對該概念之瞭解及執行能力, 指派研設會劉諮議哲榮與筆者於2008年7月 20日至8月1日至美國南加州大學公眾外交中心(USC Center on Public Diplomacy),參 加為期兩週的公眾外交暑期研習班。該中心 為當前全球研究公眾外交理論與實務之先驅 重鎮,參加此次研習的學員有來自美國(國 務院及國防部)、荷蘭、日本、希臘、塞 內加爾、聯合國新聞處(UN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處(UNOCHA)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21位官員。研習內容涵蓋公眾外交緣起、內涵 、 國家品牌建立、文化外交、 軟性國力、E形象(網路公眾外交)、新聞操作以及民意調查 等,以下為筆者整理之研習心得,倘有疏漏 謬誤之處,尚祈諸位先進不吝賜教。

 
公眾外交之意涵

「公眾外交」一詞在1965年首度使 用於國際關係學術領域中,相較於傳統外 交,後者係以他國政府部門為主要的溝通 對象,前者則著重於公眾態度對外交政策 形成與執行的影響。美國國家審計總署 (U.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將國務院推動之公眾外交定義為「瞭解、宣 傳、交往及影響全球公眾態度及其行為, 以爭取其等對美國戰略利益之支持」(to understand, inform, engage, and influence th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of global audiences in ways that support the United States' strategic interests.),充分說明了公眾外交攸關美國的 戰略利益。

冷戰結束後,隨著全球民主化浪潮, 民間組織蓬勃發展,全球即時新聞網與網 路時代相繼來臨,公眾外交逐漸為各國政 府,甚至各國際組織及跨國公司等國際行 為者(international actors)所重視並積極推動
。有鑒於此,美國南加大公眾外交中心卡爾教授(Dr. Nicholas Cull)認為公眾外交乃 「一國際行為者企圖透過對他國公眾之溝 通交往來管理國際環境」(an international actor’s attempt to manage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hrough engagement with a foreign public.),此說應可視為公眾外交較廣 之定義。

 
新公眾外交的出現

2003年美國出兵伊拉克引發西方陣營反彈以及與回教文明衝突之爭議,說明剛性力量仍有其不足之處,哈佛大學奈伊教授乃 於2004年再度提出了「柔性力量」的概念, 學界亦出現「新公眾外交」(New Public Diplomacy)的名詞。卡爾教授認為新、舊 公眾外交之目標並無二致,仍為對國際環境的管理,但主要差別在於:(1)公眾外交之行 使主體增加「非國家行為者」(non-state actors),如國際組織及跨國公司等;(2)國家與非國家行為者為夥伴關係, 而非由上而下 的主導關係(top-down) ; (3)引進市場行銷的概念;(4)強調運用柔性國力與建立國家品 牌(nation-branding);(5)推動公眾外交的過程中,著重人脈關係的建立(relationshipbuilding), 而非僅有政策訊息的宣達 ; (6)由於全球24小時即時電視新聞網與電腦網路之普及,公眾外交訴求的對象已難以區隔本國及他國的民眾。

.
公眾外交兼重國內及國外民眾溝通工作

在全球民主化趨勢下,各國政府愈來 愈重視爭取國內大眾對外交政策之共識與支持,民主國家如美國者,其國務院主管公眾 外交事務國務次卿之職務提示中,早已將國 內外民眾溝通工作視為執行外交政策不可或 缺之一環,即便是中國大陸亦將凝聚民眾對外事務之共識列為外交部的重要工作。至於 我國的公眾外交,除了涵蓋原有對外文宣工作外,也特別增加了屬於國內面向的宣傳溝 通工作,用以增進國內外人士對政府外交政 策作為之瞭解、支持與參與,本部非政府組 織國際事務委員會的成立以及領事事務局原駐臺中、高雄及花蓮三辦事處升格為獨立辦事處,即在於擴大加強政府公眾外交的功 能。

 
可交互運用的五種公眾外交作法
1.情資研蒐(Listening)

此為推動公眾外交之第一步,即透過 輿情蒐集、民意調查及實地訪談等方式,研析他國公眾之意見傾向,以作為研擬整體公眾外交工作計畫及事後效益評估之參考。

 
2.政策宣傳(Advocacy)

即政府對外政策立場之國際宣傳活 動,例如官方新聞稿、記者會、演講、座 談、出版與文宣廣告等,此為公眾外交之 核心,屬於高度政治性,並期待收立竿見 影效果之剛性作法。

 
3.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

奈伊教授指出柔性國力源自一國之文 化、政治價值與外交政策之三位一體。換言之,一國之文化為其柔性國力的重要來源。有別於傳統外交著重之威脅利誘,文 化外交係透過吸引力(attractiveness)及 「好吾所好」,來達到影響他國公眾之目 的,例如透過電影、 音樂及各類藝術表演 等,均屬此一範疇 。 文化外交的政治性較 低,易為他國公眾接受,容易達到廣結人 脈及潛移默化之功效,屬於軟性長期的作 法。

 
4.交流互訪(Exchange)

指兩國人員在教育、文化、體育、科 技、經貿、農業、環保等各領域之交流互訪活動,例如姊妹市、藝術表演團體、交 換學生/教授、獎學金、國際會議及體育賽 事等,倘能搭配良好交流合作計畫及參訪行程,則屬可於短期內達到最佳效果之作 法。

 
5.國際傳播(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利用國營或私人企業之電台、電 視台、網路、報紙及雜誌等媒體進行傳播,例如「美國之音」、中共中央電視台 (CCTV)、CNN、BBC、YouTube、 華盛頓郵報及華爾街日報等 。 由於CNN及BBC 等全球即時新聞網以及電腦網路在全球媒體之影響力日增,如何利用該等媒體形塑 友我氛圍及國家形象,為我重要之課題。

 
公眾外交對我國之重要性
公眾外交尤為中小型國家應善加運用之政策工具

我國的外交處境特殊,進行傳統外交面臨到很多的限制,又我僅為中型國家, 剛性國力的運用亦有所限,是故,以文化外交為重要內涵之公眾外交實為我可善加 運用的政策工具。馬總統於政見中將文化 提昇列國家發展首要戰略,主張以文化突 圍,創造台灣新形象,用文化外交補強傳 統外交,洵為我外交明確之政策方向。

 
歐美民眾對我國認知不足,我公眾外交仍有相當拓展空間

根據Zogby最近針對歐美民眾就我是否為民主國家所進行之民調顯示, 有29% 的美國民眾認為我係民主國家,25%認為不是,英國受訪者的反應類似,德、法兩 國受訪者則以持否定答案者高過持肯定答案者(調查結果分別為:23% vs. 33%及 33% vs. 35%)。 民主化及堅持民主價值是我國最驕傲之成就之一,亦為我向國際社會爭取支持之重要基石,上述民調顯示 我政府在推動公眾外交方面仍有努力空 間。

 
公眾外交可強化「活路外交」之意涵

在國內方面,透過加強對民眾之溝通,可 逐漸化解民眾對「外交休兵」及「活路外交」等新外交思維的
疑慮,進而凝聚全民對外交政策之支持與參與,達到全民外交的目的。國外 方面,對於政府長期推動參
與UN等具有高度政治性之組織,倘輔以公眾外交,當具有柔性說服、實質交流、潛移默化、降低政治性
、不受傳統外交束縛及不衝撞挑釁等優勢 , 可達到建立新形象及重新累積友我力量等功效,強化我「活
路外交」之積極內涵。

 
對我推動公眾外交之建議

建立部會協調機制

我政府以往鮮少使用公眾外交一詞,然公眾外交作法不僅已行之有年且具相當成效, 具體作為散見於各涉
外部會機構,但在作法上常各行其是,缺乏整體策略,此亦為大多數國家之通病。鑒於許多國家已開始建立政府跨部 會協調機制,例如,澳大利亞專責推動公眾外交事務之外交經貿部國家形象局(IAB)特別於2002年開始建立跨部會公眾外交協調機制, 以確保政府各部門宣傳基調與目標之一致。我政府可考慮以「協同目標」、「夥伴關係」、 「整合資源」及「提昇效益」等精神,建立推 動公眾外交的跨部會協調機制。
   
高雄世運吉祥物「高妹、雄哥」。

建構國家品牌形象

在全球化時代, 建立國家品牌將有助於在眾多國家激烈競爭的環境中脫穎而出,西班牙成功轉型為現代化民主國家以及目前朗朗上 口之 “Malaysia, truly Asia.”口號均為成功範 例。國家品牌具有反映現有特色優勢及未來發展願景之雙重效應,我可透過上述部會協調機制,研議建構我國家品牌及新形象,發揮公眾 外交之功效。
 

善用民意調查作為推動公眾外交之參考

蒐集輿情為推動公眾外交之第一步,唯 有「知己知彼」,方能切中重點,確定宣傳 方向及論述內容,並作為事後效益評鑑之重要 參考。基於民意調查具有科學基礎及相對客 觀性,是蒐集輿情最重要之參考工具之一,未 來我於研擬整體公眾外交策略時,可就若干議 題,針對國內外民眾,定期進行民意調查。

 

善用臺北聽障奧運會與高雄世運會

推動大型活動具有行銷國家形象及帶動觀光等周邊效應,向為建立國家品牌形象最常採 用之作法。我方宜把握即將於今(2009)年7 月及9月分別舉行之高雄世運會與臺北聽障奧 運會兩大國際活動,充分發揮行銷我國家形象 及吸引來臺觀光等效應。
MOFA NEWS AND REPORT|June. 2009|Volume 28 No. 1 
TO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