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遊--布拉格(Prague)之行

●在行政院長的母校演講

●Operation Clean the Nation-- 與甘比亞環境部合辦清潔日活動紀實
外交另一章--聖文森海岸淨灘活動紀實
●愛在肯亞--參與我國救援成果考察見聞
 
●回期刊首頁
●回外交部首頁
●前期期刊

 

在行政院長的母校演講

◎駐多倫多辦事處 蔣忠良

誠意十足的邀請

加拿大魁北克Sherbrooke大學應用政治學院邀 請我在今年4月15日前往演講,指定講題是「中國對非(洲)關係」。坦白說,這裡的冬天酷寒且綿長,4月的多倫多仍有大雪,何況是緯度更高的魁北克!我雖然同意受邀,心裡卻未必很樂意「冒雪上學堂」。

此次受邀並非肇因我在多倫多的現職工作, 而是我曾就中非關係各議題陸續在法國學術期刊發表過多篇論文,受學界引用之餘,Sherbrooke大學南南(South-South)國際關係課程也指定研讀其中兩篇。經與該課程負責人Serge Granger教授聯繫,雖然從未謀面,對方隨即主動提請校方進行了這項邀請。

 Sherbrooke大學的邀請函2月初即已寄達,函 裡表示「本次演講是在該校南南國際關係課程架構下,為研究國際關係的師生提供優質講座」,邀請的速度很快且函中充滿溢美之詞,顯見誠意十足,而學校網站也以最新消息的方式發佈演講通知,並在應用政治學院張貼了相關海報。在我受邀演講後,國內大選順利完成,政局越 來越明朗,4月初東吳大學劉兆玄校長確定組閣,此時我赫然發現:原來Sherbrooke大學竟是劉院長唸過的學校!心情也轉為期待遠赴這所「院長的母校」一窺堂奧了。  

 
全場贊同的演講

我坐了5個小時的火車,在 14日傍晚抵達蒙特婁,由 Granger教授接待轉往學校所在 地Sherbrooke市,15日上午10 點在該校應用政治學院以「中非 關係:確定與不確定」(Chine- Afrique : certitudes et incertitudes) 為題進行演講。

整個演講過程其實更像是授 課,全院30多位學生與Serge Granger、Stéphane Paquin、 Gilles Vandal三位教授在座聆 聽,時間原定1小時,結果延長 到1個半小時,學生相當給「面子」,沒有人提前離開!

我的演講內容分3部份:(1)中國的世界觀與 所面臨的國際格局,中國與其他強權對該格局的解讀差異;(2)中非再度親近肇因天安門事件及蘇聯解體,而經濟因素繼政治之後,主導中國對非關係的過程發展;(3)兩岸在非洲的外交競逐,中國在非洲對傳統強權影響力的挑戰。

演講甫至中場,在座唯一的非洲裔女學生按 耐不住地指稱「中國在非洲堪稱是殖民主義!」。這其實就是我下半段演說的要點,既然她已說了出來,於是我就加以補充說「更可以新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來檢驗!」這時全場報以贊同的笑聲,隨後我另分析了中國在非洲大力推銷「win-win」及「partnership」兩概念的迷思與實際。

演講結束前,學生們就「中國大規模生產方式 的持續性」、「兩極體系或多極體系何者對中國有利」、「中國石油外交的政治目的」、「兩岸關係發展趨向『一國兩制』抑或『兩國一制』」等提出疑問,我一一予以回答,也看到了30多個滿意的表情。整個演講完畢,數名學生特別繞到前面來致謝,令我倍感欣慰。  

 

不同體驗的一天

出席演講會的Granger、Paquin及Vandal三位 教授代表學院邀我共進午餐,算是對「同僚」(colleague)的歡迎與感謝,菜單是法國紅酒配加拿大野牛肉(bison),果然非常特別!這種牛是緬尼托巴省的標誌,體型龐大壯碩,曾是加國原住民的主要獵物,目前數量稀少,在多倫多僅見於動物園,沒想到這一餐入我口中的竟是保育動物(所幸為人工育養的),雖然肉質偏硬但十分美味,真是永遠難忘的一餐。

席間,大家談及魁北克海員和傳教士與台灣接 觸的歷史淵源、魁北克民族意識的起伏、國際政治學的治學方法以及在法國攻讀博士的共同經驗等。Paquin教授畢業於巴黎政治學院,此校與我的母校巴黎索邦大學(La Sorbonne)一直處於「對立面」;不過,索邦建校750年,校史即是法蘭西歷史的縮影,魁北克學術界可說無人不識。 

從與他們的交談中,我驚訝的了解到,大陸赤 化後,法國耶穌會在台北成立利氏學社(Ricci Institute,全球僅4所),兼收容被中共驅逐的神職人員,是魁北克神父在台灣的重要據點,這所學社編撰的傳世巨著「利氏漢法大辭典」,其中不乏魁北克神父的心血!

我向他們提到了台 灣未來的行政院長乃 Sherbrooke畢業生,曾 在該校修得化學碩士學 位,這下輪到對方3人 大感驚訝,雖然他們不 是出自應用政治學院, 無法藉以發揮,但已夠 同感榮幸了!

下午,Granger教授開車載我飛奔到蒙特婁,趁著太陽下山前,領略一下市中心拉丁區(大學區)的風情,並乘機在路邊露天座品酌魁省獨特的「世界末日」(La fin du monde),這種高濃度的啤酒果然「酒如其名」般地不同凡響,我就在微醺中結束了這次「體驗之旅」,打道回多倫多。

 

最受歡迎的大學

Sherbrooke大學以所在城市為名,彼此相互輝映,Sherbrooke市位於蒙特婁東南邊、加美國界前緣,近山靠水的大學城,自蒙市車行2小時半可達,人口15萬,絕大多數講法語,濃厚的魁北克口音中,夾雜了許多古語字、新創字,其中甚至有英語語法,必須聚精會神地聽,才能瞭解。

Sherbrooke大學成立迄今已歷54年,校園廣闊素雅,以「深綠」作為學校象徵顏色,建築物就像多數加國大學 一樣,看似工廠廠房,四四方方的,至多配上大一點的玻璃窗,不如台灣的大學校舍般變化多樣,但這個學校的表現遠超過它的外表以及台灣學子對它的知悉度。

該校36,000個學生分散在6個校區(其中3個位 於Sherbrooke市),從航太、工程到醫學,從神學、政治到法律,共9個學院,330種課程,在Sherbrooke市區設有一所教學醫院,並有門診診所,每年投注1億2千餘萬加幣的科學研究經費,擁有330個專利與248個授證,成果嘉惠眾多企業。

Sherbrooke大學連續6年被加國The Globe and Mail日報評為最受學生歡迎的大學,原因是課程彈性實用、校園便利安全;The National Post日報則將它評為加拿大大學創新領導學校之一(one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 leaders)。 

 

三十六歲的校長

在我演講結束走出教室時,應用政治學院院長 Jean-Herman Guay前來致意,我告訴他我在這所學校的初體會:這個學院充滿活力,不但教師表現傑出,學生也十分主動積極,令人印象深刻。Guay院長不僅樂表同意,還進一步強調,Sherbrooke大學是全加拿大師資具博士學位比例最高的學府之一,優秀的人力資源促使學校發展快速,該學院政治系不久將擴大,同時增聘數名博士師資,自豪的神情溢於言表。  

Granger教授補充說:「不過,如果沒有持續發表peer-reviewed學術期刊論文的能力,光靠博士學位也沒用!」

Granger教授的話,點出了Sherbrooke大 學為何會有一位與眾不同的校長「Bruno-Marie Béchard」:他出身航太工程師,卻擅於行政管理與協調溝通,36歲即任Sherbrooke大學校長,創下北美最年輕大學校長的紀錄;他沒有博士學位,卻著作與研究等身,從教師、主任、副校長一路升至校長,成為加國學界的另類典範;此外,他為人膽大心細、魄力堅持且高瞻遠矚,一手鍛造了Sherbrooke大學的金質品牌,讓學生、老師與社區都引以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