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大開眼界的十三行 遺址與文化究竟是如何被發 現?十三行遺址之發現類似電 影「法櫃奇兵」的情節
,在民 國44年的一個秋天,某位空 軍飛行員飛越觀音山上空時, 驚見飛機羅盤出現磁力異常反 應,他以為發現了鐵礦,才會 影響羅盤的指針,經過地質學
家前來探勘,方悉在地面上隨 處可見之鐵塊與鐵渣,其實是 史前人類煉鐵遺留物,另也發 現許多史前陶片、石器,由此 判斷為史前遺址,至於「十三行遺址
」命名由來,一說是清 朝時,此地曾為重要商港,有 多達13個商家在此經商,所 以將此處稱為「十三行
」。 十三行人生活的年代約為西元 前1800年至1500年前,在遺 址發現煉鐵作坊遺跡,是最令 人振奮的訊息,由此推測鐵器 已為十三行人日常生活重要物
品,可能用來做武器,而青銅 器則用來做刀柄。
當時十三行人已會種植 農作物,以稻米為主食,兼 以上山打獵或至河邊捕魚蝦、 拾貝類,食畢貝肉後,將貝殼丟到同一個地方,形成今日熟
知之「貝塚」。考古學家復自 遺址發現陶紡輪,推測十三行 人會用簡單工具縫製衣服。彼 等住房多為干欄式建築,先以 木樁固定地基,復在離地1公尺左右架起橫樑,鋪上木板,
圍以牆壁屋頂,並以梯連接屋 外地面,此種建築可防野獸襲 擊並避免潮濕,具見古人趨吉 避凶之創意。遺址尚有許多不 屬當地之金、銀、銅、瓷、玻
璃等物,甚至唐、宋銅錢 ,可 證明十三行人與外地交流頻 繁,並具航海技能,以獸皮、 肉乾、鹿角等交換內地生產器 物,工藝技術與文化也可能受
漢人與其他部落影響。
館中有離地約4層樓高之 步道,可體會由古到今的時光隧道, 對有懼高症的人可真是太刺激心臟了 。博物館外觀頗富創意,曾獲民國91年度「臺
灣建築獎」首獎。建材以樸拙混凝土為主,造型仿船艙式建築,富海洋文化氣息。反映先民 乘船渡海來臺意念,弧狀的鋼構建築象微海洋,斜緩的屋頂則是海中凸起的鯨背瞭望台,在上面可看到美麗的落霞,也可眺望觀音山與淡水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