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期刊首頁 回外交部首頁
   
十三行‧八里左岸‧淡水老街遊 More
聖文森的東洋味
十三行‧八里左岸‧淡水老街遊記
外交部北投職務宿舍97年歲末聯歡望
泰姬瑪哈暨阿格拉堡記遊
為慰勞同仁一年來默默奉獻之辛勞,外講所總務組於上年歲杪一個風和日麗的好日 子,籌辦參訪十三行博物館、八里左岸公園踏青與淡水老街巡禮之自強活動。素具親和力的侯次長伉儷亦特別撥冗參與,使此行增輝不少。大夥自渡船頭搭船赴八里十三行博物館展開文化之旅,復徜徉於附近紅樹林區,再赴淡水紅樓餐敘,茲將參訪紀要 略述於後,以饗諸君。
十三行博物館

令人大開眼界的十三行 遺址與文化究竟是如何被發 現?十三行遺址之發現類似電 影「法櫃奇兵」的情節
,在民 國44年的一個秋天,某位空 軍飛行員飛越觀音山上空時, 驚見飛機羅盤出現磁力異常反 應,他以為發現了鐵礦,才會 影響羅盤的指針,經過地質學 家前來探勘,方悉在地面上隨 處可見之鐵塊與鐵渣,其實是 史前人類煉鐵遺留物,另也發 現許多史前陶片、石器,由此 判斷為史前遺址,至於「十三行遺址
」命名由來,一說是清 朝時,此地曾為重要商港,有 多達13個商家在此經商,所 以將此處稱為「十三行
」。 十三行人生活的年代約為西元 前1800年至1500年前,在遺 址發現煉鐵作坊遺跡,是最令 人振奮的訊息,由此推測鐵器 已為十三行人日常生活重要物 品,可能用來做武器,而青銅 器則用來做刀柄。

當時十三行人已會種植 農作物,以稻米為主食,兼 以上山打獵或至河邊捕魚蝦、 拾貝類,食畢貝肉後,將貝殼丟到同一個地方,形成今日熟 知之「貝塚」。考古學家復自 遺址發現陶紡輪,推測十三行 人會用簡單工具縫製衣服。彼 等住房多為干欄式建築,先以 木樁固定地基,復在離地1公尺左右架起橫樑,鋪上木板, 圍以牆壁屋頂,並以梯連接屋 外地面,此種建築可防野獸襲 擊並避免潮濕,具見古人趨吉 避凶之創意。遺址尚有許多不 屬當地之金、銀、銅、瓷、玻 璃等物,甚至唐、宋銅錢 ,可 證明十三行人與外地交流頻 繁,並具航海技能,以獸皮、 肉乾、鹿角等交換內地生產器 物,工藝技術與文化也可能受 漢人與其他部落影響。

館中有離地約4層樓高之 步道,可體會由古到今的時光隧道, 對有懼高症的人可真是太刺激心臟了 。博物館外觀頗富創意,曾獲民國91年度「臺 灣建築獎」首獎。建材以樸拙混凝土為主,造型仿船艙式建築,富海洋文化氣息。反映先民 乘船渡海來臺意念,弧狀的鋼構建築象微海洋,斜緩的屋頂則是海中凸起的鯨背瞭望台,在上面可看到美麗的落霞,也可眺望觀音山與淡水河。

   
十三行博物館陳列的貝塚。

左岸公園

八里左岸公園長達280公 尺,近已漸成大臺北民眾休閒 好去處,結合紅樹林生態資源 與人文景觀,園內設有公共自 行車租借站,可讓民眾悠閒徜 徉於觀音山與淡水河的擁抱 中,另有籃球場、涼亭、兒童 育樂設施、草皮綠地等,佔地 寬廣。八里渡船頭附近的美食 風味名聞遐邇,有孔雀蛤、魚 丸、章魚燒、 鹹鴨蛋等精饌。 對岸淡水漁人碼頭,擬採BOT 方式對外招商,興建國際觀光 旅館,並加強商店、木棧道公 共空間規劃設計,俾提供國內 外遊客山海美景與水岸渡假勝地。
淡水紅樓

經過一天遨遊,我們抵達 已有百年歷史的淡水紅樓(建 於1899年), 紅樓係富商李怡 和建於清末之宅第
,嗣售予秀 才詩人洪以南,遂成為當時文人雅士,政商名流之聚會所 , 由於在此瞻望淡水,東起關渡西 至出海口,視野開闊,我們能 在此優雅氣氛下享用美食,配 上張組長聖祺的嘹亮歌喉獻唱 一曲,令人印象深刻。餐畢大 夥轉進紅樓咖啡館觀海座位, 更是將淡水的山光水色盡收眼 底,尤其夜幕低垂時,燦爛燈 海亦有迷人之處。 大夥懷著愉快的心情與 美好的回憶,結束了這次淡海 之行,翌日將以良好的身心狀 態,返回工作崗位,再接再厲,克盡職責。

侯次長伉儷與外講所同仁在博物館前合影。
淡水老街小吃店林立,吸引遊客流連忘返。
遠眺八里左岸公園。
MOFA NEWS AND REPORT|June. 2009|Volume 28 No. 1 
TO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