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執行
「
限華政策
」
及限制外僑移民數額
,
導致
近
20
年間幾乎沒有來自臺灣的移民
。
第三批臺灣移民於
1960
至
1970
年間形成
,
當時泰國政府為促進投資提升國內產業
,
成立
「
投資局
」(
Board of Investment, BOI
)
及公
布獎勵投資條例
,
促成許多原來從事進口貿易
的華僑業主
,
紛紛申請設廠轉型為製造業
,
但
因轉型技術及語言考量
,
致使新興業主紛紛自
臺徵聘高階專業技師或基層技術人員來泰
,
造
成當時幾乎每家工廠均有臺灣技師的景況
。
這
批臺灣鄉親不同於前二批臺灣移民
,
此時來泰
從業者初期為技術較為落後的華僑工商業主聘
為技師
、
工程師
、
廠長等專業高階人員
,
其中
不少鄉親服務數年累積資金
、
建立人脈
、
熟悉
環境和掌握泰語後
,
陸續於
1970
年代末期憑藉
專長
,
在泰自行創業
,
另起爐灶
。
此批
「
臺
僑
」
成為現今
「
泰國臺灣會館
」、「
泰國臺灣
商會聯合總會
」、「
暹邏代天宮
」
及
「
泰國中
華國際學校
」
等四大臺僑團體的主導人物
,
並
在所有旅泰華人中發揮一定的影響力
。
第四批則是
1986
至
1996
年間挾帶
「
資金
」
及
「
技術
」
來泰的臺灣移民
。
1980
年代初期
4
泰國臺灣會館
2016
年鄉親嘉年華
會暨泰臺商產品展銷會。
5
本處同仁組隊參加
2016
年泰豐盃
第
5
屆樂樂棒球錦標賽。
6
泰華各界關懷
0206
南臺灣震災賑
款捐贈儀式(左:臺灣會館主席
張文平)。
臺灣經濟發生重大變化
,
許多人工密集的傳
統產業無法突破瓶頸而被迫外移
,
加上當時
國際政經環境有利對外投資
,
於是掀起另一
波赴泰投資熱潮
。
1989
年美蘇冷戰終結
,
國
際經濟合作取代政治對抗
,
新臺幣兌換美元
匯率自原有
40
:
1
驟升至
26
:
1
,
更有利臺商
向東南亞各國投資
。
另自
1991
年起
,
臺灣物
價
、
工資及地價開始上漲
,
投資成本增加
,
不利國內企業擴大投資
,
且當時中國大陸的
招商機制及軟硬體建設尚不穩定
,
自然使得
地緣較近且歷史人文相似的東南亞成為臺商
投資的首選地區
。
而另一項要因則係泰國等
東南亞國家實施貨幣寬鬆政策
,
獎勵外資投
資生產
,
加以獎勵條件優厚等誘因
,
在
1993
年起臺灣推動第一波
「
南向政策
」
加持下
,
許多臺商紛赴泰國投資設廠生產
。
旅泰臺灣移民
「
臺灣意識
」
對於旅泰鄉親而言
,
基本
上僅具
「
族群標示
」
的象徵意義
,
即
「
感覺自
己是臺灣人的意識
」,
也就是
「
臺灣認同
」
或
「
臺灣人認同
」。
泰國臺灣移民不似早期華人
4
6
5
外交部通訊
The MOFA Quarterly
|第
35
卷 第
1
期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