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權及限制
「
外國移民
」
入境數額
。
為催生泰國
民族主義
,
鑾披汶總理於
1939
年
6
月將國名由
暹邏改為泰國
(
Thailand
),
以彰顯
「
泰族
」
乃為國家主幹民族
,
並提倡泰人說泰語及禁止
各地方言政策
。
華人自此禁講中文
,
中文學校
逐漸被迫關閉
,
甚至誘迫改換泰人姓氏
,
此等
新政即為
「
限華政策
」
之開端
。
泰國對於中國的認知是源自
「
秦
」
(
Chin
),
因此泰國官方及人民對於
「
中國
人
」、「
雲南人
」
和
「
臺灣人
」
的身分認知
及稱呼各有不同
。
中國人被稱為
”
Kon Chin
”
(
直譯
『
秦人
』)
或
”
Chin Siam
” (
暹邏秦
人
);
雲南人初抵泰國者因多數信奉回教
,
遂被稱之
”
Chin Ho
” (
回教秦人
);
臺灣人
直譯為
”
Kon Taiwan
”
的稱呼始於
1960
年代中
期
,
因為當時眾多新興產業的泰籍企業主聘請
大量來自臺灣的技術人員
,
泰人因而意識到這
批藍領技師有別於以往的中國大陸移民
。
以「臺灣意識」移民泰國
在泰國具有
「
臺灣意識
」
的移民型態可
區分為四類
:
第一類是日據時期及戰後初期
的
「
臺勞
」(
1910-1975
),
存在時間較長
,
為在泰謀生的移民型態
;
第二類是
「
臺商
」
(
1986
至
1996
),
第三類是
「
臺僑
」(
1990
年
至今
),
其特點表現於意識型態
,
既要求忠
於原鄉臺灣又認同僑鄉泰國
;
第四種是
「
臺
裔
」,
是前三種移民型態的最終延伸
,
以臺泰
聯姻
、
文化融合為特徵
,
係於當地出生具臺灣
血緣的臺泰雙籍人士
,
嚴格來說
,
他們已不能
算是真正的
「
移民
」。
臺灣人以
「
臺灣意識
」
移民泰國始於
1910
年間
,
惟當時臺灣處於日據時代
,
來泰移民
者多被視為
「
日僑身分
」。
1920
年前後
,
少數
臺灣鄉親為擺脫日本殖民統治
,
遂利用各種不
同管道攜家帶眷偕同福建
、
廣東等沿海省份的
親友
,
分由福州
、
廈門及汕頭等地搭船抵泰
,
這一代的臺灣鄉親多已作古
,
其後輩子孫亦已
「
泰化
」,
是一批無法接受日本統治而離鄉背
景討生活的臺灣先民
。
第二批臺灣移民則多是於
1941
年日軍撤離
泰國後
,
曾為
「
日軍
」
或
「
日僑
」
的臺籍人士
及先前從臺灣派遣來的
「
實習生
」,
因深諳日
語得於戰後在泰創辦的日商公司任職
,
其中亦
有與日本人合作從事商業活動
、
或代理日本商
品
、
機車或汽車零組件
、
或到日本學習技術返
泰創業
,
他們可說是在泰的第一代
「
臺商
」。
其後於
1945
至
1965
年間
,
泰國鑾披汶總理嚴格
3
泰華各界慶祝中華民國
105
年雙十國慶晚會。
3
8
新聞眼
Special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