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期刊首頁 回外交部首頁
   
百年回眸 -臺北賓館特展揭幕 . . . More
2009年春之饗宴 -「珍饈.雅樂.采風」三重奏
百年回眸–臺北賓館特展揭幕
活路外交 豁然開朗
外交部舉行朱前部長撫松贈書揭幕典禮
 百年回眸
  雖然田健治郎總督召集臺灣仕紳飲茶唱詩、葉公超部長會見日本代表折衝樽俎的景象都已成為過去,但陳列在展覽廳的文物與銅像,每每讓人興起思古之幽情,久久不能自已 . . . . .
98年4月28日對臺北賓館 來說,是個格外值得 紀念的日子,因為它將近代 臺灣主權歸屬最重要依據─ 中日和約─的簽訂現場還原 了。57年前的這一天,我國 與日本正是在臺北賓館這個 地方簽訂了中日和約。
中日和約之簽訂背景
中日和約簽署/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1895年中國清政府與日 本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將臺 灣讓與(ceded)了日本。 同年4月17日,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與當時的近衛師團 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總督 府(原布政使司衙門)舉行 「臺灣總督府始政式」,臺 灣從此進入了50年的日治時 期,其間歷經19任總督,直 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終 戰為止。

1945年9月2日,日本 外相重光葵及參謀總長梅津 美治郎大將代表日本政府 與中、美、英、蘇等9國簽 署降伏文書(Instrument of Surrender),降書的第一段 明白表示日本願意接受1945 年7 月2 6 日的波茨坦公告 (Potsdam Proclamation), 其中公告的第八條便指出必須實踐開羅宣言(Cai ro Declaration)之條件,而開 羅宣言的內容即是日本必須 將滿州、臺灣、澎湖等地歸 還中華民國。可見在開羅宣 言、波茨坦公告、降伏文書 三者緊密相扣之下,臺灣主 權歸屬有了重要的依據。

1951年9月8日,日本與 48個聯合國會員國簽訂「舊 金山和約」(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放棄其在國 外佔領的領土,並正式結束 彼此間的戰爭狀態。當時我 國、韓國、蘇聯等國囿於種 種國際因素未得與會,故和 約第4條及第26條即規定日 本應與放棄各領土之行政當 局商定特別處理辦法,同時 應與未簽署舊金山和約之交 戰國另簽實質內容相等之雙 邊條約。於是日本又在1952年、1954年、1956年、1958 年分別與我國、印度、緬 甸、蘇聯及印尼等國另簽署 相關條約。

歷史瞬間的不朽見證

1952年4月28日在臺北 賓館所簽署的中日和約就是 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下誕生, 中日和約亦可說是舊金山和 約的延伸。而中日和約的簽 署,同時代表了三層意義:
一、 正式結束我國與日本的 戰爭狀態。

二、 確認臺灣、澎湖主權歸 還中華民國。

三、 恢復中華民國與日本的 正常雙邊關係。

中日和約對於臺灣來 說,意義重大,而走過萬千 繁華的臺北賓館,也成為這 歷史瞬間的不朽見證。有鑒 於此,總統府在上(97)年8 月20日請國史館籌辦以臺北 賓館為主題之特展,由外交 部提供必要協助,並還原當 年中日和約簽訂 之場景,讓這歷 史性的一刻,重 現在國人面前。 很榮幸的, 本人因職務關 係,奉派參與了 整個展覽的籌備 過程,從開始的 經費籌措、文獻 的協尋、古物的 檢整,到後來的展場佈置、 展覽動線的規劃,每一階段 個人都積極參與推動,也遭 遇到不同的困難,所幸在國史館與外交部長官、同仁通 力合作之下,籌備工作都能 按照既定的進度進行,而展 覽的揭幕日期,就定在今年 的4月28日,也就是中日和約 簽署57週年的日子。
精雕細琢重現歷史場景

整個展覽的重點,相信 應該是展示簽署中日和約歷 史現場,而其中的人物更是 不可或缺。在我的觀念裡, 照著歷史照片塑像應該是一 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最初光 是選定人物及塑像材質,就 傷透了工作人員的腦筋,因 為中日和約簽署距今已5 0 餘年,除了我方代表葉公超 先生與日方代表河田烈先生 以外,究竟還有哪些人員亦 參與了當年的簽署儀式?這 些人在斑剝的黑白照片中如 何辨識?都是一個個待解的 謎。國史館動員了近20位史 編同仁與研究助理,在幾乎 蒐盡古今中外典籍史料、遍 訪各先進耆老之後,終於確 認並選定了其中最具代表性 的5位─葉公超、河田烈、 胡慶育(時任外交部政務次 長)、汪孝熙(時任外交部 亞東司司長)及木村四郎七 (時任日本駐臺北海外事務 所所長)作為展示的主角。

 

選定了人物之後, 接 著便是決定塑像的材質。最 初的規劃是以蠟作為塑材,但經過反覆的考察與研商, 並考量展場整體的莊嚴肅 穆氣氛, 最終決定參考費 城國家憲法中心(National Constitution Center)制憲廳 (Signers’ Hall)的作法,以 銅塑像的方式還原當年中日 和約簽署的歷史場景。

負責製作銅像的是國立 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劉柏村 老師,劉老師曾留學法國, 展出作品無數,在國內雕塑 界頗負盛名。在製作銅像的 過程當中,劉老師與國史館 林滿紅館長經常交換意見, 尤其在人物的表情上,更是 處處考證周詳;透過劉老師 的巧思、巧手,葉公超的狂 狷之氣、河田烈的嚴謹性格 都表現的淋漓盡致,即便事 隔半世紀後,我們依然能從 銅像當中感受到當年簽署和 約的那種氛圍。

總統揭幕典禮/總統府提供。
簽約銅像。
   
緬懷歷史,放眼未來

經過了將近一年的規畫與推動,歷經了一次次的會 勘與彩排,第一個以臺北賓 館為主題的特展─「百年回 眸,臺北賓館的故事」終於 在4月28日如期展開,由馬英 九總統、外交部歐部長、國 史館林館長、日本交流協會 齋藤正樹代表、馬場克樹室長及10位代表臺灣各族群的 小朋友共同揭幕。

馬總統在揭幕典禮的 致辭中指出,臺北賓館除了 華麗精緻的建築景觀之外, 更重要的是這裡曾作為中日 和約的簽署場所,代表了我 國與日本結束戰爭狀態、確 認臺灣主權歸屬以及恢復兩 國正常關係。回顧這段歷 史,我們應該感謝上一代的 努力,在那段風雨飄搖的國 際局勢當中,先進們幾經協 商、排除萬難與日本簽署和 約,使一切情勢趨於穩定, 臺灣才有後來令人稱羨的經 濟發展。

 

的確, 我們現在擁有 富足的一切,都是前人艱辛 開拓、胼手胝足的成果,猶 記得國旗歌中有一段歌詞: 「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 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 短短數語,提醒著、也勉勵 著全體國人,應當珍惜上一 代留下的寶貴資產,為後代 創造更美好幸福的未來。

緊接著而來的5月3日, 是臺北賓館特展揭幕後的第 一次對外開放參觀。當天雖 然適逢勞動節連續假期,參 觀人潮不若4月般洶湧,但 依然吸引了近2000人前來。 在展覽會場中,有華髮斑白 的老翁,托著眼鏡,彎腰端 詳琳瑯滿目的史料文物、也 有總丱垂髫的孩童,跟著父 母,抬頭欣賞富麗堂皇的宏 偉殿堂。人們參觀的焦點或 許不同,但步出臺北賓館時 的喜悅與滿足卻無二致。

 

下午4點20分,我們送走 了最後一批參觀民眾,看著 每一位民眾滿足的笑容,這 幾個月來的辛苦也得到了十 足的回饋。這次特展展出的 中日和約簽署場景,未來也 將隨著每一次的開放參觀與 民眾見面,雖然田健治郎總 督召集臺灣仕紳飲茶唱詩、 葉公超部長會見日本代表折 衝樽俎的景象都已成為過 去,但陳列在展覽廳的文物 與銅像,每每讓人興起思古 之幽情,久久不能自已。

MOFA NEWS AND REPORT|June. 2009|Volume 28 No. 1 
TO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