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御史台以橋會友
/ 橋藝社
榮耀與挑戰
/ 武陵高中 詹柏勻
作外交,也可以很HIGH!
/ 建國中學 陳韋廷
「滾」球大賽,滾出雙方好情誼
/ 替代役男 林大鈞
舞動熱情
/ 亞太司


記得2004年底,在電視上看到了學長學姐們在外交小尖兵決賽中精湛的表現,整個比賽過程一氣呵成,合作無間。當武陵高中被宣佈獲得冠軍時,我雖然不是小尖兵的一份子,也感動落淚,感動的原因不僅是身為武陵人的一份驕傲,也是對小尖兵們的團隊精神感到欽佩。那時,一股莫名的衝動早已在心中醞釀,不知一年後我是否有這樣的榮幸替學校爭取榮譽,傳承這珍貴的小尖兵傳統。

在我的導師,亦是小尖兵指導老師褚謙吉老師鼓勵之下,我開始朝這方向努力,這是我為學校爭取榮譽以及代表台灣向世界發聲的一種使命感。從2005年9月開始,校方舉辦了一連串的甄選活動,從對英語及外交有興趣的同學中挑選出李俊德、盧嬿竹、楊雅然和我,擔任當年外交小尖兵活動的學校代表。在甄選前,老師早已表明,身為外交小尖兵,除了需具備良好英語文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對這個活動要有相當的熱忱、勇於接受一連串的挑戰與試煉。當時我不甚了解這過程會有多艱辛,但相信辛苦的背後一定會有成長與收穫,於是便義無反顧的全心投入,朝著目標前進。

準備初賽時,我們覺得比賽賽制的設計,快讓我們使自己成為文藝復興時代的文人了--雖然不是十項全能,但也需俱備才藝表演、演講技巧、國際知識於一身。萬事起頭難,才藝表演的部分,我們決定以戲劇方式呈現,從劇本主題、選角的工作中,我們四位小尖兵開始體會到這項活動的挑戰性,我們必須用英語,在短短五分鐘短劇中,呈現台灣值得推廣的特色。這真是一大挑戰。最後敲定以象徵光明美滿的燈籠做為主題,藉著連加恩醫師在布吉納法索行醫的故事,傳達台灣人在國際社會中默默行善,為世界發光發熱的故事。主題甫定,開始加緊練習了,我們幾乎每天都必須撥出時間練習,有時一個看似簡單的表情、動作,若是沒達到老師的要求,不夠「到味」的話,可能就要來回反覆練習好幾遍,力求將戲中人物的人格特質與神韻,呈現到唯妙唯肖的境界。我們曾兩度前往鹿港造訪國家薪傳獎得主燈籠大師吳敦厚先生,請教傳統燈籠製作的流程,以及燈籠在台灣的傳統習俗與節慶所代表的意涵。另外也前去連醫師服務的醫院採訪,盼能更深入了解他在非洲行醫的過程及感想。而在演講方面,由於賽制「團體演講」的規定,我們積極地準備資料,除了請老師給我們指點與修改以外,也彼此給予意見與鼓勵,培養團隊精神與默契。我們四位小尖兵起初難免不適應,但全力貢獻的意志總是浮上心頭,加上我們的感情日漸深厚,總在隊員低潮時互相鼓勵,終能突破了一次又一次的難關。

初賽共有149個隊伍參賽,最後僅剩18隊參加決賽,我們很幸運地晉級。我們帶著其他隊伍的祝福,一步步地向比賽最後階段邁進,從初賽到決賽,我們四位小尖兵已開始建立對國際事務的興趣。除了戲劇和團體英語即席演講更臻完美外,機智問答的部份,我們也開始培養自己成為"global citizen",與世人一起關心並參與世界大事,也適時抒發自己看法與感想,了解世界的脈動。

決賽當天,我們看到來自全台灣不同地區的隊伍,每一個人都充滿令人驚異的光采,散發無比的自信,對許多事物也都能以獨特見解侃侃而談。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接二連三的比賽讓我們覺得辛苦,卻又充實。但一切準備比賽精神與體力上的疲憊,都在我們被宣佈是冠軍時,渙然消逝-我們四位團員與指導老師緊緊地相互擁抱,甚至激動落淚,久久不能言語…,我們都知道,"We finally made it!" 。

比賽結束後,我們很榮幸的在2006年初代表台灣,以「外交小尖兵」的身分,到荷蘭與比利時進行參訪。離開國門之前,我們準備了很多資料,希望在國外與友人接觸時能呈現最完美的一面,我們深刻了解這是我們的任務,絲毫不敢懈怠。踏上異國土地時,我們很確切地知道自己的身份已是名符其實的外交小尖兵,皆認真地投入參訪行程,不遺餘力地推廣台灣。記得一位外國朋友跟我們說"You Taiwanese students are really cool. I really have to visit Taiwan someday!"簡單的一句話,對我們來說有著無比的鼓勵與成就。

All in all, we have come a long way from where we started. 我們能得到冠軍實在不是僥倖,因為從初選開始,每一位小尖兵都是辛苦的投入。現在我已經知道當初老師甄選小尖兵所要求的特質了-勇於表達自我的自信、對國際事務參與的熱忱、對一項事務的專注態度,以及最重要的,對團隊精神的重視。我們相信「外交小尖兵精神」會繼續傳播,而台灣一定會有越來越多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小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