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擴大兩岸和平共識:台海兩岸均面對後冷戰時代國際環境變化所帶來的衝擊,雙方應思考如何處理彼此在國際社會中互動關係的問題,建立新的遊戲規則,同時兩岸基於安全考量,應縝密研議「台海和平區」理念,增加大陸內部及國際間對台海和平之瞭解與重視,爭取國際認同與支持。 |
(二) |
建構兩岸互信機制:建立信心機制(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CBMs)係近二十年來國際社會用以降低衝突與避免戰爭的重要方法。鑒於台海兩岸深具高度衝突的可能性,多年來台海局勢一直處於不確定的狀態,雙方確有必要發揮創意,努力達成新的建立信心措施,以共同和平解決兩岸問題。
|
(三) |
以經貿為主軸拓展外交:鑒於經貿與外交的關係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因此我們將努力落實以經貿為主軸的務實外交,深化我與世界其他國家互利互惠的關係,並建立可大可久的友誼,尤其我們相信透過政府與工商界合作共同發展外貿與投資,不但可使中華民國在國際舞台更趨活躍,更可落實外交與經貿「雙贏」的目標。 |
(四) |
提昇決策效能:加強外交政策與兩岸關係之協調思考,整合涉外事務決策機制,包括外交事務、大陸政策、對外經貿投資採購、國際傳播及僑務等均應納入,以利提昇決策品質,消滅工作死角,具體展現成效。
|
(五) |
結合全民力量:鑒於我民間力量雄厚,可以在對外關係上扮演一積極角色,同時民間社團與企業亦須要政府協助,以擴大其國際視野與提升對外活動能力,政府今後將繼續結合民間力量對外投資、進行海外慈善活動及BOT等,以發揮整體外交力量。例如一九九八年赴中美洲援救因颶風海嘯引發災難之賑災活動及一九九九年赴馬其頓援助阿爾巴尼亞難民之行動,皆為政府結合民間團體,共同以台灣的名義做「公益外交」,得到國際與當地政府的肯定與稱許。 |
(六) |
落實全面運作:每一個外交崗位,不論國外國內都是重要的外交前線。每一個駐外館處,不論有無邦交,都可以對鞏固邦誼、開拓新關係有直接貢獻。每一個國際組織,不論政府民間,都是我國積極爭取或參與的對象。我方如果能夠「人人動起來,個個走出去」,就可以充分發揮動能,每一個點延長成線,每一條線擴大為面,形成一張綿密而週延的外交工作網,優勢運作,機動靈活,發揮不容忽視的整體力量。
|
(七) |
構建援外體系:在公開化及透明化之原則下,規劃建置合理可行之援外體系,展現愛心,回饋國際社會,包括逐年調增援外經費,以達到OECD國家的平均援外水準(佔GNP的百分之零點二三)為目標。援外普遍被認為是最有效的外交手段之一,因為它是軟性的、善意的,且是立竿見影的,最容易爭取到受援的一方和國際善意的回應。
|
(八) |
加強國際文宣:國際社會對兩岸關係之緣由與背景仍有許多誤解,我有必要加強國際文宣,廣為宣導兩岸關係之客觀事實以及我方之立場,同時向國際間說明我是「利益提供者」、「建設參與者」、「經貿合作者」,而絕不是「麻煩製造者」,以爭取國際對我國情之瞭解。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和普及,在「資訊就是力量」的時代,我應善用此一現代科技,全面發展網路外交(web
diplomacy ; internet diplomacy)以達成網際網路國際宣傳效果。此外,還要機動檢討國際文宣的「目標群眾」及「文宣主題」,以因應國際現勢變化,因人、因時及因地制宜。
|
(九) |
改革外交行政:民主社會必定是一個便民、利民的社會。未來外交部與駐外單位,應從制度、訓練與設備等方面著手,持續提高外交人員素質,強化服務民眾的理念,進一步簡化出國及簽證手續。此外,政府亦應機動檢討駐外單位的人力與資源配置,隨時維持可運作的人力與資源,以充分發揮服務民眾的績效。
|
(十) |
服務僑胞擴大力量:華僑與中華民國的關係源遠流長,我國目前散居世界各地的僑民共有三千三百餘萬人,估計全球華商的流動資產約七千億美元,在亞洲各國的直接投資占外人總投資百分之四十二,在政治上與經濟上均有相當影響力,今後我方務須以民主來吸引僑心,以服務來爭取支持,共同為開創國家新局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