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Home 回外交部首頁 外交部通訊-所有期刊
 
生活有感 Life Essay. More
生活之旅─日內瓦、柏林遊
度假在峇里島
勇奪「外交團慈善高爾夫球錦標賽」總冠軍紀實
海龜奇緣─一個實踐保育的事例
回給Jerry的一封信
回給Jerry的一封信
北美司img劉仕傑  
imgJerry,半年了,你好嗎? 轉眼間自英國接受語訓 回國已過半載,工作之餘在 歐洲四處走踏的畫面仍常縈 心頭。由於在北美司服務之 故,有時陪著外賓在這個島 嶼上尋幽訪勝,外賓在走 馬看花之餘常問起臺灣的種 種,許多我們以為理所當然 的現象對他們來說都饒富趣 味,例如印象中我已經不只 一次地被問到「臺灣也過聖 誕節嗎?」或是「每間飯店 都會裝置聖誕樹嗎?」看到 他們眼中因為看到聖誕樹而 散發出來的喜悅,我自己也 開心起來。

img然而,介紹自己的故鄉 有時並不容易。許多現象, 因為太熟悉,而忘了它的緣 起;因為太理所當然,而感 覺不到它正在變化;又或因 為潛意識底下對這塊土地已 習以為常,而使外賓感受不 到言語之間的熱情。在工作 上,常聽到將接待外賓形容 成「帶團」這個詞,偶爾也 會聽到「我們是高級導遊」 之類的玩笑,我常想,「We should be more than that!」 並提醒自己莫忘初衷,要永 遠記得自己當初決定從事外 交工作的熱誠。

img有一次陪同外賓在鼎泰 豐用餐,席間大夥當然對小 籠包讚不絕口,餐畢在永康 街巷子裡散步,外賓問起這 一帶是什麼樣的地方?我說, 這附近有很多個性商店,許 多人來這邊不是販賣商品, 而是販賣一種夢想。語畢, 我刻意帶他們逛到一間叫做 Earth Tree的公平貿易(fair trade) 商店,並介紹這是全台灣唯 一販賣公平貿易商品的專門 店。可想而知,換來的是外 賓的嘖嘖稱奇。

img我常將對這塊土地的感 情跟感動記在心裡,隨時想 想自己為什麼要作這份工作 及應該如何作這份工作。以 下是我在歐洲接受語訓期間 的一點心得,我常拿當時的 一些想法或看法與工作時的 經驗相互對照,也常常提醒 自己,要跳脫出傳統公務員 的思維來看待自己的工作。

1. 我家門前有小河—如何發展河川觀光?

img每次從機場接機回飯店的途中,外賓常興致勃勃的到處瀏覽並提出種種問題。有個問題常把我考倒: 「Jerry,這條是什麼河?有沒有典故?」天啊!這時我 常在心中吶喊,我該找個時間去了解臺北這些河川的故事。

img但事後自省,為什麼我 對臺灣的河川如此不了解呢? 有個原因可能是,與這些河川 之間的連結(attachment)太過薄 弱了。因為不熟悉它們的故 事,我們對這些河川的理解常 常僅止於是臺北眾多高架橋下 的一抹背景。可是再回想,為 何外賓如此喜歡問這個問題 呢?於是我想起我在歐洲旅遊 的經驗,便瞬間豁然了悟:因 為河川在歐洲人的生活中佔據 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啊!我去過 的地點幾乎都有一條著名河川 貫穿其中,例如捷克布拉格的 Vltava River、匈牙利布達佩斯 的Duna River、瑞士日內瓦的 Le Rhome、蘇黎世的Limmat River,當然其中以布達佩斯的 多瑙河最為國人熟知,曾經為 流行歌曲歌名的多瑙河總給人 一種浪漫情懷的想像。

 
img
img
 

img許多歐洲古城都有河川 流經其中,這點倒不難想像, 在自來水尚未發達的古時候, 河川的確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扮 演重要的角色,在歐洲旅行, 少不了要搭乘電車在河的兩岸 往返穿梭。以布達佩斯為例, 我當時住在多瑙河右岸的佩 斯,假如要去左岸的布達皇 宮,就勢必得搭乘電車前往。

img多瑙河並不如我想像中 的漂亮,河兩岸的周邊觀光設 施也沒有想像中的便利,也許 是我到訪時正值冷冽的冬季 吧!河邊多了幾分蕭索,甚至 河面也略顯髒亂。想到家鄉的 淡水河,還覺得景色更甚幾 分,淡水河兩岸的咖啡館也非 常有情調,但國人對多瑙河會 有較多的浪漫想像,其中一個 原因可能是行銷技巧不同吧。 淡水河的觀光定位一直在古 蹟、濕地保存或是商業觀光間 徘徊不定,缺乏一貫的發展策 略,對照多瑙河岸雄偉的布達 皇宮,淡水其實也有紅毛古城 可以媲美,但是如何連貫淡水 所有的觀光資源,建立一套 對(外國)觀光客來說非常 友善(tourist-friendly)的觀光 軸線,我覺得是可以再努力 而且絕對做得到的目標,淡 水河比許多歐洲古城的河川 更美、更有故事性。猶記得 藝人周杰倫主演的電影「不 能說的秘密」以淡水為背 景,就曾引起許多人為之驚 豔;「海角七號」更是引起 了墾丁的觀光熱潮,或許藉 著電影來建立起某個景點或 某座城市的故事性,是一個 很不錯的切入點。

2. 我站在雪中的熱帶雨林裡—蘇黎世辦到了!

img利用去瑞士旅遊的機 會,我專程去看了蘇黎世 動物園,為的是園中有個 Masoala,也就是熱帶雨林 區。園方跟馬達加斯加的 Masoala熱帶雨林區合作,從 遙遠的非洲島上運來數萬株植 物,並建造一個巨大溫室,裡頭完全模擬熱帶雨林的溫度、濕度還有氣味,甚至還有一些 島上的鳥類。儘管溫室外天空 尚飄著雪, 但瞬間可以走進 Masoala的雨林,這是再奇特不 過的經驗。

 
img
img蘇黎世動物園不僅將這樣的作法視為一種觀光賣點, 同時還加進了環保的元素,成功地塑造了蘇黎世作為一個國 際性城市的意象,並加大了這項作法的縱深。它的作法是, 在溫室內另闢一個室內解說專 區,說明蘇黎世之所以在此闢立一個熱帶雨林, 是要呼籲世人關注馬達加斯加的雨林 濫伐(deforestation)問題。此外
, 也說明了因為貧窮 , 馬達加斯加島每5分鐘
就有一個與 Masoala溫室同樣面積大小的雨林被砍伐, 為的是藉此換取微薄的經濟利益。在溫室內有個捐獻專區,裡面說明了所有的捐獻是如何在具公信力的國際組織監督下移用於馬國的發展上。很難想像富裕的歐洲國家如瑞士,是如何建立起與遙遠的非洲貧窮島國間的關係,但蘇黎世辦到了,不但讓世人關注了馬達加斯加的雨林與貧窮問題,同時也讓瑞士作為國際樞紐的形象更加鮮明。
img
 

img離開蘇黎世後轉往日內 瓦觀摩聯合國的歐洲總部、 紅十字會總部(ICRC)跟聯 合國難民總署(UNHCR), 最大的感受是蘇黎世跟日內 瓦這兩個城市都在努力加深 瑞士的國際性格,他們用不 同的方法、透過不同的管道 並在不同的層次上, 邁向 國際化或甚至是全球化, 它們努力強化瑞士在全球 事務上的「缺它不可性」 (indispensability),主動伸 出援手,將國家資源投入在 需要援助的世界角落,並贏 得了尊敬。臺灣有辦法建立 這樣的思維嗎?當然可以! 但是要找到其中的利基,也 許強化臺灣在全球事務上 indispensability的最佳方式 是透過展現我們對某區域事 務的瞭解與關懷投入,並自 動建立起臺灣與該區域的連 結。蘇黎世能在雪中建立一 座熱帶雨林,亞熱帶的台灣 能不能關注逐漸找不到冰塊 並可能面臨溺(餓)死危機 的北極熊呢?

3. 從大火車到小火車到纜車 — 交通運輸工具本身即是賣點!

img在歐洲旅行最方便的交 通工具除了廉價的航空器之 外就是火車了。由於申請簽 證的便利,坐火車橫跨不同 的歐陸國境有一種很特別的 感受,不過有時候會遇到一 些意外。例如當我從布拉格 搭乘火車至布達佩斯途經斯 洛伐克時,遇到匈牙利大罷 工,火車停駛並被迫停在斯 洛伐克境內靠近匈牙利的邊 境,我只好搭乘無牌計程車 前往布達佩斯,同車尚有一 名羅馬尼亞籍擬前往捷克的 客工。

img儘管遇到罷工, 但 這些都是有趣的經驗, 也 因為這些邊境間的意外旅 程, 我才感受到歐洲性 (Europeanness)的存在。 駕駛那台俗稱「黑車」的司 機是匈牙利人,就住在匈牙 利與斯洛伐克的邊境小鎮, 因為匈牙利常有類似罷工事 件,讓他得以賺取外快,他 每天來到車站載那些意外被 迫在斯洛伐克下車的旅客前 去布達佩斯(可以想像他一 定擁有很多種貨幣,因為該 名羅馬尼亞乘客付給他捷克 貨幣克朗,我則是付給他歐 元,當然他也收匈牙利貨幣 福林跟美金)。這也讓我體 認到,在這裡,高層政治是 歐洲的整合以及申根簽證的 通行,但體現在市井小民的生活,則是這類開著Skoda 在邊境間來回的穿梭載客, 想來也是有趣。同樣的歐洲 性我在瑞士日內瓦又再度看 到,我曾跟一位多年未見老 朋友在那碰面,他住在法國 南部,卻是每天搭乘40分鐘 巴士來日內瓦上班。

img除了這些跨越邊境的火車,我在瑞士境內曾搭乘景觀列車(Panoramic Train) 中的「黃金列車」(Golden Pass),在文根時也搭乘少女峰火車(Jungfrau Train) 登上「歐洲屋脊」(Top of Europe)。我發現,纜車在歐洲的觀光勝地被廣為運用, 例如匈牙利布達皇宮旁有纜車,在瑞士文根等滑雪勝地纜車更是被廣為運用。然而這能不能適用於臺灣呢?當然可以
,現在日月潭纜車可是正夯。我想臺灣有著漂亮的山景跟別具風格的離島,過去曾發展過鐵道旅遊,往後或許可以朝更為普及、更為多元的方式去發展「短程旅遊」,例如興建玉山景觀列車、全臺小火車護照制度、特定路段蒸汽火車行駛 、 離島上的環島路面電車(tram)、全臺高鐵站至主要景點間具地方特色的路面電車等。這些硬體交通設備最好能以歷史與文化內涵為基底,突顯它的時空意義。我在搭乘少女峰火車時,聽到車上廣播英、法、日、德、中

、韓等語文,車廂內電視隨著火車到達某個站
,就播放當初興建該段鐵路的故事,我因為這樣而得知這段鐵路當初建到一半曾因太過困難而停建二年,後來又重新復建。少女峰火車完整通車那一年很巧的是1912年—民國元年呢!那時的瑞士報紙頭條應該是少女峰鐵路通車, 而在國際版上同時報導的則是亞洲的中國革命
,想來不禁莞爾。
 
img
 
小結: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 台灣應該更具信心!

img在歐洲經歷種種,我覺得 有許多值得臺灣學習的地方, 但同樣也加強了我對臺灣的信 心,許多地方臺灣是擁有優勢 的,只是我們常不自知。在 旅遊中,我最明顯的感受是, 日內瓦機場內的動線設計及 硬體設備令我失望,很難想像 位居歐洲樞紐且是許多國際組 織所在地的日內瓦,其機場並 沒有想像中的現代化,效率也 不彰。相較之下,臺灣的機場 動線設計跟服務品質都好太多 了!當然也有些例子,我覺得 臺灣要引以為戒,例如在布拉 格有個瓦次拉夫廣場,是1968 年「布拉格之春」改革運動非 常重要的地點,當時有個學生 在現場自焚,今日再訪那個廣場,儘管可以看到一個小小不 起眼的墓,以示紀念,但似乎過於商業化,歷史味早已蕩然無存。我覺得很可惜,因為 「布拉格之春」應該是捷克近代歷史上非常重要的運動,廣場附近沒有相關的紀念館或是說明,卻有一條購物大街,見 證著跨國資本主義的印記。

img看了歐洲再回顧臺灣, 覺得臺灣很美、很棒,但總有一種「帶不起來」的無力感。身為政府一份子,有時常覺得在承辦業務時似乎得大膽一點。缺乏想像的勇氣,只會導致官僚機關的惰性慢慢腐蝕自己。希望10年後的自己,還有勇氣再回一封信。

 
(註:2009年6月作者結束語訓返國,當時寫了一封信給自己。半年多過去了,這是他的回
img信。)
 
MOFA NEWS AND REPORT|SEPTEMBER. 2010|Volume 28 No.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