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蘇黎世後轉往日內
瓦觀摩聯合國的歐洲總部、 紅十字會總部(ICRC)跟聯 合國難民總署(UNHCR), 最大的感受是蘇黎世跟日內 瓦這兩個城市都在努力加深
瑞士的國際性格,他們用不 同的方法、透過不同的管道 並在不同的層次上, 邁向 國際化或甚至是全球化, 它們努力強化瑞士在全球 事務上的「缺它不可性」
(indispensability),主動伸 出援手,將國家資源投入在 需要援助的世界角落,並贏 得了尊敬。臺灣有辦法建立 這樣的思維嗎?當然可以!
但是要找到其中的利基,也 許強化臺灣在全球事務上 indispensability的最佳方式 是透過展現我們對某區域事 務的瞭解與關懷投入,並自
動建立起臺灣與該區域的連 結。蘇黎世能在雪中建立一 座熱帶雨林,亞熱帶的台灣 能不能關注逐漸找不到冰塊 並可能面臨溺(餓)死危機
的北極熊呢?
3. 從大火車到小火車到纜車 — 交通運輸工具本身即是賣點!
在歐洲旅行最方便的交
通工具除了廉價的航空器之 外就是火車了。由於申請簽 證的便利,坐火車橫跨不同 的歐陸國境有一種很特別的 感受,不過有時候會遇到一
些意外。例如當我從布拉格 搭乘火車至布達佩斯途經斯 洛伐克時,遇到匈牙利大罷 工,火車停駛並被迫停在斯 洛伐克境內靠近匈牙利的邊
境,我只好搭乘無牌計程車 前往布達佩斯,同車尚有一 名羅馬尼亞籍擬前往捷克的 客工。
儘管遇到罷工,
但 這些都是有趣的經驗, 也 因為這些邊境間的意外旅 程, 我才感受到歐洲性 (Europeanness)的存在。 駕駛那台俗稱「黑車」的司
機是匈牙利人,就住在匈牙 利與斯洛伐克的邊境小鎮, 因為匈牙利常有類似罷工事 件,讓他得以賺取外快,他 每天來到車站載那些意外被
迫在斯洛伐克下車的旅客前 去布達佩斯(可以想像他一 定擁有很多種貨幣,因為該 名羅馬尼亞乘客付給他捷克 貨幣克朗,我則是付給他歐
元,當然他也收匈牙利貨幣 福林跟美金)。這也讓我體 認到,在這裡,高層政治是 歐洲的整合以及申根簽證的 通行,但體現在市井小民的生活,則是這類開著Skoda
在邊境間來回的穿梭載客, 想來也是有趣。同樣的歐洲 性我在瑞士日內瓦又再度看 到,我曾跟一位多年未見老 朋友在那碰面,他住在法國
南部,卻是每天搭乘40分鐘 巴士來日內瓦上班。
除了這些跨越邊境的火車,我在瑞士境內曾搭乘景觀列車(Panoramic
Train) 中的「黃金列車」(Golden Pass),在文根時也搭乘少女峰火車(Jungfrau Train) 登上「歐洲屋脊」(Top
of Europe)。我發現,纜車在歐洲的觀光勝地被廣為運用, 例如匈牙利布達皇宮旁有纜車,在瑞士文根等滑雪勝地纜車更是被廣為運用。然而這能不能適用於臺灣呢?當然可以
,現在日月潭纜車可是正夯。我想臺灣有著漂亮的山景跟別具風格的離島,過去曾發展過鐵道旅遊,往後或許可以朝更為普及、更為多元的方式去發展「短程旅遊」,例如興建玉山景觀列車、全臺小火車護照制度、特定路段蒸汽火車行駛
、 離島上的環島路面電車(tram)、全臺高鐵站至主要景點間具地方特色的路面電車等。這些硬體交通設備最好能以歷史與文化內涵為基底,突顯它的時空意義。我在搭乘少女峰火車時,聽到車上廣播英、法、日、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