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通訊第39-3期

台灣的「外患」被搬到國際層面來討 論,也要感謝這 14 個月以來外媒的報導。 我經常終日鎮守家中,翻譯這些報導,睡夢 中腦海也常出現台海問題、地緣政治、共機 擾台、航母戰鬥群等字句。如果沒有這些報 導,許多外國人還分不清台灣在哪裡,不知 道與台灣相關的地緣政治議題。 不僅如此,在這 14 個月中,台灣的地 位逆勢提升,在德國,每天看到的媒體至少 就有 2 篇報導提到這個問題。然而國際社會 對台灣的了解太少,有太多人不知道台灣的 地緣戰略價值,不知道台灣被排除在重要的 國際組織及國際會議外。所以我們不但要持 續自己發聲,還要讓世界為我們發聲並支持 我們。 長期處於類封城狀態的社會狀況 德國 14 個月的疫情中,至少有三分之 二的時間處於類封城的狀態,這意味著只有 超市、藥妝店、診所醫院、銀行郵局、傳統 市場能夠正常營業。餐廳只能外賣和外送, 一般商店也只能網路訂購,現場或郵寄取 貨,外送業因此大發利市。 疫情十分吃緊時,德國每日確診超過 2 萬人,民眾的活動範圍只限於住處方圓 5 公 里內,理髮廳甚至有 3 個月的時間完全禁止 營業,讓許多人無法「顧及顏面」。當時德 國總理梅克爾請自己的助理,在遵守防疫規 定下幫她理髮,某黨魁曬出自己剪的頭髮並 告訴媒體「這並不十分體面」,巴伐利亞邦 邦長刻意把留長的頭髮往後梳,表示自己有 遵守規定,沒有私下讓人理髮。辦公室的女 同事「日漸憔悴」,因為她們無法上美容院 染髮和整理髮型。記得「髮禁」解除的那一 刻,也就是當天的 0 點 0 分 01 秒,理髮師 和客人舉杯歡慶重逢,也有理髮師趁機在網 路上拍賣「第一刀」捐給慈善機構。 疫情後的期待 我們沒有受到「髮禁」的影響,堅持 「自理」 10 多年,決定繼續自理下去。 14 個 月來,孩子們也習慣了這樣的常態,不夢想 疫情後能夠狂歡作樂,只盼能夠正常上學, 跟同學、朋友再聚,全家人也都期待能回到 台灣探視數年不見的至親。自己也期盼能重 拾在「漢堡長青會」的志願服務工作,幫一 起唱歌的德國阿嬤伴奏帶唱,每位愛唱歌的 阿嬤都是我的德國媽媽,她們喜愛的每一首 德國民謠,我都很清楚。還有經常一起聊天 的德國老朋友,他們讓我的德文增進不少, 總願意聽我講述台灣的一切。疫情之故,我 重返長青會的義工崗位變得遙遙無期,即使 「老朋友」們都打完了疫苗,他們還得等我 打完疫苗才能再一起高歌,互相擁抱。 台灣加油!■ | 41 外交部通訊 MOFA QUARTERLY vol.39

RkJQdWJsaXNoZXIy NDEyM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