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通訊no.38第四期

▍ 「科技新台灣」節目拍攝「科技漁民」黃國良。 場景,跟「科技」完全搭不上邊;不過, 根據過去十年間實地走訪、拍攝許多在地 故事的經驗,盧慈穎知道,這些看似不起 眼的人物、地點,正是臺灣最具爆發力的 創新能量、也是最有故事的地方。而黃國 良果然沒有讓人失望,他與時俱進的觀 念、跳脫框架的發明、豪爽的性格馬上讓 盧慈穎一行人的疲憊一掃而空,激發他們 說書人的本能。入夜後駕車北返的路上, 盧慈穎跟製片經理說,如果能讓觀眾感受 到這位「瘋狂科學家」想以一己之力翻轉 傳統養殖業的熱情,那麼這個節目就成功 了。而完成後的「臺灣無比精采」系列節 目也證明,這些看似平凡、實則不凡的人 與事,最具臺灣獨有的特色,也是臺灣最 精采迷人之處。 • 智慧農業與生醫科技 在廣泛地閱讀研究與田野調查,以 及請教相關專家學者的過程中,盧慈穎及 團隊聽到專家們談到臺灣的困境,從農業 的可耕地有限、務農人口高齡化、多複合 型災害,到生技業的市場規模小、欠缺資 金、法規與政策缺乏彈性等。其中,有些 無法透過人為改變,但有些或許可以透過 努力加以改善,因此,面臨這些困境,盧 慈穎看到許多臺灣的農民、科學家、專家 們跳脫窠臼,試圖以逆向工程( reverse engineering )的方式找出解答。因為可耕 地有限,所以努力在同樣的耕作面積上創 造更多產值;因為務農人口高齡化,所以 發展機器取代人力;面對極端氣候,臺灣 必須以更永續的方式從事農業以保持環境 的生機;因為欠缺資本市場的挹注,生技 專家結合臺灣擅長的製造業,把研發能量 放在醫材開發;因為市場規模小,所以利 用健保大數據累積的資料;在欠缺國際奧 援的狀況下,使用開源資料即時應對國際 流行病。 盧慈穎及團隊因此決定將兩集主題 聚焦在「智慧農業」與「生醫科技」,透 過呈現臺灣的困境映照出其他國家同樣面 臨的挑戰,但「科技新台灣」這兩集節目 真正想傳達的是:臺灣如何利用科技與創 新突破困境,為自己與世界提出解方。因 為在臺灣,我們看到困境就是機會,更因 為在故事的世界裡,沒有人不愛看小蝦米 對抗大鯨魚、大衛打敗歌利亞( David vs. 外交部通訊 The MOFA Quarterly 32

RkJQdWJsaXNoZXIy NDEyM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