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通訊No.36第4期

「 箜劇是誰的 ? 泰柬網友掀口水戰 — 文化部 12 月主動申請註冊非物質文化遺產 」 報導指出 , 泰國文化部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申 請 , 以將箜劇註冊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 但此 一舉措引起柬埔寨網友的嚴重不滿 。 柬埔寨網 友的聲討不僅局限在箜劇的表演形式 , 還延伸 至箜劇表演者的服飾裝扮 、 面具及髮飾等 。 對 此 , 泰國網友也列出一系列證據 , 證明箜劇舞 蹈表演在泰國擁有上百年歷史 , 而柬埔寨長期 陷於戰亂 , 以至於戰爭結束後該國的藝術文化 遭到破壞 , 還是在泰國王室教師的幫助下最後 才得以復甦云云 。 上揭報導另指出 , 箜劇是一種由舞者戴上 面具進行舞臺表演的藝術表演形式 , 是一種專 用於宗教儀式上的表演 , 常見於東南亞地區 。 實際上 , 每個國家的文化或多或少都是從印度 引進而來 , 被稱為印度 「 第一部詩作 」 的 「 羅 摩衍那 」 是印度神話的寶庫 , 也是後世印度文 藝作品取之不竭的源泉 , 包括印尼在內的東南 亞國家都受其深厚的影響 , 但其形式或表演 藝術特徵進入各國後會有所不同 。 因此 , 非要 說箜劇是屬於某一個國家 , 其實是不正確的說 法 , 因為都是來自於同一個根源 , 並在每個國 家原有文化的基礎上獲得進一步發展和弘揚 。 泰國地處多元文化影響的交通樞紐 , 北起 中國 、 南迄馬來半島以迄爪哇 , 西自印度 、 經 緬甸 、 柬埔寨而東抵越南 。 泰族汲取中 、 印兩 大古文明與其他古老部落之戒律 , 其文化特質 兼具有中國 、 印度 、 吳可帝國 、 斯里蘭卡 、 緬 甸 、 寮國及爪哇等地的 「 基因 」。 據考證 , 面 具結合舞蹈的宗教儀式源自北印度高山地區 , 這種將面具結合祭祀舞蹈的模式 , 主因是古人 常將疾病與惡鬼作祟做連結 , 是屬於佛教密宗 儀式的一類 , 之後隨著佛教的傳播 , 面具的 使用也逐漸融入各地不同的原始信仰 、 神話傳 說 、 民情風俗及價值判斷等區域元素而產生改 變 , 傳至現代並朝向文化資產與觀光資源等方 向改變 。 箜劇是一種儀式性舞蹈 , 舞者必須穿著 華麗 、 配戴面具 , 搭配細緻手部動作 , 演繹 兩千多年前印度主神毗濕奴轉世的史詩傳奇 「 羅摩衍那 」。 但對泰人而言 ,「 羅摩衍那 」 已演變成白猴王 「 拉瑪堅 」 的故事 , 而內容情 節和 「 羅摩衍那 」 雷同 , 但其中人物服裝 、 武 器及許多細節都以泰國為藍本 , 已呈現完全泰 化的戲劇風貌 。 泰國箜劇已從與宗教間的關聯 或傳統戲劇的附屬角色 , 轉型為文化商品或旅 遊宣傳的特色亮點 , 因此泰 、 柬兩國才會各自 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 護 」, 並提出文化差異的訴求 。 泰國 「 世界日報 」 及 「 新泰日報 」, 柬埔 寨 「 星洲日報 」 與 「 華商日報 」 均曾相繼報導 泰 、 柬兩國就 「 面具舞 / 箜劇 」 申請成為人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爭論的消息 , 摘錄如下 : 「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箜劇獲列名錄」: 泰 國文化部長威腊表示 , 已授權文化促進廳著手 處理泰國傳統文化智慧申遺工作 , 準備從 2017 年開始每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一項申遺 項目 , 包括泰國箜劇 、 泰餐 、 泰式按摩 、 泰國 傳統舞臺劇和泰拳 。 其中箜劇被列為首個申遺 項目 , 因為是泰國最具文化傳統 , 保護完好 、 極具泰國智慧的表演節目 , 具體分為箜劇服 飾 、 技藝 、 配樂和表演動作等 。 「面具舞若申請非遺柬將阻止泰國」: 泰國箜劇-十首魔王與女主角劇照 33 外交部通訊 The MOFA Quarterly 第 36 卷 第 4 期

RkJQdWJsaXNoZXIy NDEyM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