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通訊No.36第2期

在復古建築思潮啟發下 , 獨立後的美國 採用了古希臘羅馬的建築風格 , 以柱式 、 三角 形山牆等古典建築元素 , 來詮釋一個知識 、 理 性的公民社會與政府治理 。 其次 ,「 新古典主 義 」 追求簡潔質樸 , 運用自然與真實 , 強調建 築物的存在皆要有其理由 , 尤以國會 、 法院 、 銀行 、 交易所 、 博物館 、 劇院等公共建築和紀 念性建築 , 都應反映其道德價值和內涵 。 這種 揉合古典建築美感和現代建築理性的風格 , 正 如康德 ( Immanuel Kant ) 所言新古典主義建築 包容了莊嚴典雅與現代理性 , 體現了自由平等 的世界觀 。 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在美國本土化特別明 顯 。 第三任總統傑佛遜兼備建築師的天賦 , 他 登高一呼 , 當時殖民地的各大城波士頓 、 新英 格蘭 、 紐約 、 費城 、 維吉尼亞處處可見希臘神 廟樣式的學院 、 法院和博物館建築 。 至於他本 人不僅創辦維吉尼亞大學 , 所設計的維大標誌 性建築圓頂大禮堂即模仿羅馬的萬神殿 。 傑佛 遜將與政治自由和啟蒙思想有緊密關係的新古 典主義帶進美國 , 加上當代建築師的呼應 , 新 古典主義遂成為美式建築及國家廣場的主要風 格 , 完美地展現民主 、 自由 、 光榮和獨立的立 國精神 。 現今的國家廣場以華盛頓紀念碑為中 心 , 在新古典風格建築的環繞下 , 區內視野開 闊 , 置身其間確實感受到一種開闊又古典的首 都氣象 。 山丘上的光輝城市 1989 年美國 1 月雷根總統的告別演說 , 又 稱為 「 山丘光輝的城市演說 」。 雷根稱美國 為 「 山丘上的光輝城市 」( shining city on a hill )、 稱許美國人為 「 慷慨大方 、 具有理想 的 、 大膽勇敢的 、 正派的和誠實的市民 」, 擁 有 「 夢想英雄目標的權利 」。 在執政 8 年歲月 中 , 他常從白宮樓上的窗戶眺望華盛頓紀念 碑 、 傑佛遜紀念堂 , 甚至更遠的波多馬克河和 維吉尼亞州界的海岸 , 建構心目中一個光輝城 市的模樣 : 一個充滿光榮蓋在堅實磐石上的城 市 , 蒙受上帝祝福 , 萬民各行各業和諧安居樂 業 , 山丘之城擁有自由的港口 , 充滿商業活動 和創造力 。 兩百年後這城依然堅立在花崗岩的 山脊上 , 像一座燈塔 , 繼續吸引世界上所有嚮 往自由之人 。 「 山丘之城 」 源自聖經馬太福音對基督 徒理想的描述 :「 你們是世上的光 。 城立在 山上 , 是不能隱藏的 」, 這也是早期清教徒移 民建造波士頓城的美好憧憬 , 恰巧華府國家廣 場內最具權力象徵的白宮與國會也分別蓋在兩 個山丘上 , 在精神層次上華府頗有取法 「 山丘 之城 」 的意涵 。 另一方面 , 羅馬帝國的中心羅 馬城也是建在七個山丘上的古城 , 在地理景觀 上 , 華府和羅馬也有相似之處 。 羅馬市中心有台伯河穿過 , 而華府國會 山莊下也流經一條原名叫 Goose Creek 的台伯 溪 , 朗方當年即有意在台伯溪和國會山莊交會 之處建造國會大廈 , 成為匯聚美國國會議員的 殿堂 。 從波多馬克河的右岸遠眺國家廣場 , 越 過林肯紀念堂和華盛頓紀念碑 , 目光盡處就是 國會大廈的大圓頂 , 這樣的天際線和從羅馬台 伯河畔凝視聖彼得大教堂 , 確有幾分神似 。 如果山丘上的光輝城市象徵美國建國基 督信仰天賦命運的追求 , 那運用古羅馬希臘文 明及法制原則作為立國根基與治理的規畫 , 就 是美國現世務實的智慧 , 華盛頓國家廣場的規 畫與建造充分體現此一恢弘的格局 。 烏雲壟罩下從賓夕凡尼亞大道上遠眺國會大廈別有一番感受 由傑佛遜總統設計建造的 維吉尼亞大學圓頂大禮堂 是美國新古典建築的瑰寶 生活錄 Life Essay 56

RkJQdWJsaXNoZXIy NDEyM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