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慶豐收
圖片(左至右)
國際糧農組織駐賴代表Dr. Castro Camarade(左一)、賴國農業部長Roland Massaquoi(左二)、眾院外委會主席Roland Kane(左三)及陳大使永綽、夫人陳盈錦伉儷

    賴比瑞亞位於非洲大陸西端,臨北大西洋,近赤道,是我國在非洲友邦之一,人口約二百五十萬,國民平均所得僅約二百五十美元。我國在民國七十八年與賴比瑞亞復交,目前除大使館人員外,我國政府派遣在此的農技團團員七人,他們在此默默努力,辛勤耕耘,只希望將來有一天台灣精神能在這片歷經七年戰火的土地上開花結果,讓這裡的人民能過著糧食不虞缺乏的生活。

    去(九十)年十二月八日是農技團在賴國內陸磅郡Bong Mine地區舉辦農業成果展的重要日子。一大早在陳永綽大使伉儷及農技團吳康宏團長、范植添專家的帶領下,一群人踩著美麗的朝陽浩浩蕩蕩地由臨海的首都Monrovia出發東進,準備參與此一年度盛會並分享我農技團在此辛勤耕耘所獲得的豐碩成果。

    由Monrovia至Bong Mine的後半段旅途是顛簸難行的泥路,雖然全部旅程只有短短的六十英哩,但卻整整花了三個小時才抵目的地。沿途汽車所經之處,塵土飛揚,道路兩旁的大片土地若非荒廢多時,雜草滋生,就是從未開墾耕作過的原木林。

    在賴國鄉間,只要有水池的地方就是現成的露天澡堂,無論男女老少,在炎熱的夏季裡,皆會呼群引伴跳進這澡堂,所以我也很有眼福,沿路春光無限,不少養眼的鏡頭入目,著實讓我感到新鮮。沿途所見盡是零零散散的聚落,鄉間居民住的幾乎清一色是低矮的土造房子,上覆茅草,外牆多以石灰繪上簡單線條作為裝飾。房子大的有七、八坪,小的三、四坪,約一、二十戶成一聚落。聚落中多半有樹枝搭成的公共雞舍、聚會所。當然,也會有一兩口水井。房子前面常可見到豬、羊漫步,雞與鴨成群跑來跑去。在台北都市長大的我,未曾見過母鴨帶著小鴨逛街的情景,但是在賴比瑞亞,我卻第一次見到母鴨帶著小鴨過馬路。有趣的是當母鴨看見車子迎面而來時,仍然是不慌不忙、不急不徐的晃步,所以每回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們的車子只得先停下來,等母鴨帶著鴨寶寶過馬路之後,我們才繼續上路!

    車子搖晃了三個小時之後,終於來到目的地,一進入Bong Mine,就有當地警察指揮交通,並告知農業成果展的位置,感覺很好!到達會場時,很多當地的農夫與小孩對著我們大喊:「Hello, Chinese man!」。看見這麼多人熱烈地歡迎我們,真叫人感動。車子停妥後,就見到農技團在Bong Mine分團的黃榮富、侯良三、周進忠技師,Suakoko分團的黃俊雄、李國雄技師都已忙著在會場招呼賴國官員,幾百位農夫也已經在大帆布帳棚裡坐定等著活動開始。當天到場的人數近五百之多。活動在陳大使與賴國農業部長致詞之後,正式揭開序幕。在吳團長的引導解說下,眾人首先參觀稻作農場。

    農場所在位於一個四周山丘環抱的盆地,靠近農場入口一側的山丘上還矗立著前德國鐵砂公司Bong Mining Company在一九九0年代賴國內戰時期遺棄的廠房。德國人在鐵砂公司後方的礦區挖取鐵砂後,在山丘上處理沖洗,泥土碎石就順著地勢流到山丘下,日積月累,就成了人造的沖積平原了。據說,三十年前在此地有個小型德國社區,各種設施及生活機能規畫完善,學校、醫院、教堂、銀行、俱樂部、靶場等等一應俱全。如今,也只能憑藉湮沒在草堆中的殘垣斷壁,去想像當年此地的盛極一時、人潮熙來攘往的景況了..。

       走進農場,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約一百五十公頃)金黃色的稻穗,在風中搖曳生姿,令人嘆為觀止,此刻所見之景象與兩年前我第一次到這裡所見之情景已完全不同,兩年前這片土地僅能以荒煙蔓草來形容,而在短短兩年期間,我們的農技團已將荒土變為阡陌縱橫的良田。我仍然對於兩年前第一次到Bong Mine時所見的景況記憶猶新。記得那時我與一位牧師農夫聊天,他告訴我這裡的稻米收成很差,因為長出來的稻穀不飽滿,而且耕作面積又小,一整年的收成還無法讓全家人溫飽。他又提到從事耕作的人很少,大多數的人都賦閒在家,因為即使努力也無法填飽肚子,所以乾脆就不耕作了。

    兩年後,我站在同樣的地方,這一片土地已經開墾為水稻田,而且顆顆稻穗長得十分飽滿。當我站在田埂上欣賞這一幅美麗的作品時,一位當地的農婦主動上前來跟我打招呼,並且不斷地說:「Thank you, Chinese people!」。她不斷的謝謝我們的政府派這麼多的Chinese people來這裡幫助他們,改善他們的生活,此時,我看見農婦的眼中滿懷真誠的感激之情。她提到自己有九個小孩,但是因為沒有東西吃,所以長得又瘦又小,現在她自己與九個小孩已經學會如何種植稻米,為了稻子能夠豐收,她與小孩和隔壁的鄰居,每天早上六點多就下田,中午在田裡的草棚內休息,一直工作到傍晚四點多才一起回家。如今,她的稻子長得十分飽滿,而且再過兩個星期就可以收割,以後她與九個小孩再也不必挨餓了。等稻米收成之後,下一季她計畫種植玉米。離去時,她握著我的手說:「我好高興,真是謝謝你們跟你們的國家!」。

       從小生在台灣長在台灣的我,從來未曾嘗過飢餓的滋味,反倒是為了自己日益增加的體重感到煩惱,但是賴比瑞亞的人民,在經過七年內戰(1990-1997)的蹂躪後,大部分的人一天只能吃一到二餐(鄉間許多人是以野生的油棕與樹薯葉果腹),而且衛生條件不佳,普遍患有寄生蟲,所以許多人都有營養不良的情況。在賴國鄉間常常可以見到身形瘦小的小小孩,頭頂著竹籃子準備至田間尋找野食,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感到心酸。一日三餐對內戰後的許多賴國人民而言,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我國在民國七十八年與賴比瑞亞復交,後因賴國內戰關係,我國的農技團自八十七年三月起才回到這個國家協助推廣農作,先後重整復耕了Fendell、Garwula、Gbedin農業計畫區,開墾 Sangai、Bong Mine稻作推廣區,從荒地開墾、水利規畫、道路修築到種子篩選、農藥及肥料的使用等等農耕技術的指導,全部傾囊相授,也達到了在賴國各地鄉間示範傳播農場經營知識的效果。如今與兩年前相對照,經過了農團技師與本地農民胼手胝足的努力,現在的Bong Mine地區已有一百五十公頃綠油油的水稻田,而十二月也正是稻米收成的季節。對這裡的居民而言,一日三餐已不再是一個如同海市蜃樓般的夢想。

    當天沿著羊腸小徑欣賞農技團在西非一隅創造的另外一個台灣農業奇蹟,雖不能自誇規模有多大,意義卻真的不凡。迎面而來的農夫,人人笑容滿面,滿心喜悅;我的心中也充滿難以言喻的感動,深深體會到施比受更有福的涵義。農技團的成員們,無論是吳團長或是其他的技師們,每一個人都是離鄉背井,獨自一人來到這兒工作,舉目無親。鄉間生活條件困難,無收音機更無電視可看,加上瘧疾橫行,精神上及物質上均極艱苦,他們為的只是完成政府與國人托付給他們的任務。若非親眼所見,實在難以體會他們的辛勞。而他們也能克服艱鉅完成使命,實在令人敬佩。

    曾有住在賴比瑞亞的美國友人以不解的語氣問我,為什麼你們要在這裡幫助這個國家?我笑著回答:因為他們是我們的朋友,所以我們盡力地為我們的朋友做一點事。
 

...........................................外交部通訊 第二十四卷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