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OEIRA巴西非裔黑人的神秘武術
李是慰
|
楔子
夏日週末午后,巴西利亞地標之一電視鐵塔,圍著一群好奇的外地觀光客,正在觀看一場精彩的武術表演,這場兩人徒手對決的比賽,在獨特的民族樂器伴奏下,倒像是在表演舞蹈和雜耍,還有圍觀者拍手唱和,低聲吟著黑人靈歌,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巴西早期原住民以Capoeira來形容體型較小的鷓鴣(山雞的一種),雄性鷓鴣非常珍貴,擅長與敵人進行凶猛的打鬥。Capoeira比賽是在一個圓形輪圈(Roda)內進行,有點類似日本相撲的土俵。比賽進行時,選手要靈敏的直覺反應,不僅要運用身體的力量,還要技巧地曝露對手弱點以展開攻擊和反制。
雖然沒有人會否認Capoeira受到非洲人的影響,但是這個說法始終欠缺直接證據。目前已知最早的歷史文件,約在一七七○年左右。爾後,直到十九世紀初才有進一步的相關文件出現—里約警察派出所的一份筆錄。 |
|
起源
就像美國一樣,早年巴西亦曾存在奴隸制度,奴隸被送往以蔗糖和菸草為主要作物的農地耕作。保守估計,當時約二百萬名奴隸從非洲被帶至巴西。他們分別居住在三個主要港口:巴夷亞(今薩爾瓦多港)、海息飛和里約。
在海息飛和里約,奴隸來自各種不同的種族團體,有時候甚至來自敵對的種族,如此一來這些奴隸很難共謀反叛。大多數居住在里約的奴隸來自南非的班圖族,而巴夷亞的奴隸則主要來自西非。當奴隸們了解他們的地位條件—永遠被看待成非志願的勞力—無法改變時,他們開始向外逃跑。
海息飛一個四十名奴隸組成的團體背叛了主人,殺死所有的白人雇主,還放火燒了農場房舍。後來他們獲得自由,並找到一個藏身之處來躲避狩獵奴隸者的追捕。他們走了好幾個月路程前往山區躲藏,中途還獲得不少印第安人的幫助。最後他們到達了自認為安全的地方,因為此地到處是棕櫚樹,故以「棕櫚城」(Palmares)命名。於是一個非洲人社區就在這裡誕生,這個社區延續將近一個世紀。
過了幾年,山區各處又建立了散居的屯落。其中最大的就是棕櫚城,居民超過二十萬人,還包括少數印第安人和白人。新形成的社區是一個多文化的大熔爐,他們在新環境彼此分享,互相學習舞蹈,祭拜儀式、宗教和遊戲。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果,於是出現了Capoeira的雛型。棕櫚城因更多難民到達而快速發展,也逐漸開始擔心葡萄牙殖民者的覬覦。棕櫚城居民經常下山交易手工藝品、水果和動物毛皮,還偶爾突襲農場而解救了更多的奴隸。因為越來越多的奴隸逃跑,棕櫚城開始影響到平地農場經營的生計,殖民者因為勞動力每下愈況而蒙受損失。
一六三○年荷蘭軍隊入侵巴西,葡萄牙殖民者的處境雪上加霜。農場奴隸利用這個情勢,在獲得棕櫚城的協助下,紛紛逃離農場,甚至攻擊葡萄牙軍隊,葡萄牙軍隊腹背受敵。雖然最後荷蘭人贏得勝利,但非洲人仍未停止戰鬥。一六四四年,荷蘭人組成探險隊前往棕櫚城,可惜一事無成。翌年,第二支探險隊再度前往山區,還是無功而返。這些探險隊都是由經驗豐富和裝備齊全的士兵組成。然而,非洲人以Capoeira發展出一套「叢林戰」戰法,他們靈活的戰術讓白人死傷慘重。
荷蘭探險隊成功抵達山區後,被遣送回平地農場的奴隸將Capoeira傳授給其他人,他們利用唯一的休假日星期天來練習。後來,他們的練習逐漸改變,還攙雜了音樂、歌唱、舞蹈和儀式,藉以為他們練習致命武術的機會。
一八八八年五月巴西廢除奴隸制度後,僅少數奴隸返回非洲,大多數仍留在巴西。農場主人對雇用這些人當作勞動力已不感興趣,於是大部分奴隸前往城市搭建簡陋的棚屋,形成貧民窟。這些人在城裡也找不到工作,後來很多人組成犯罪幫派。少數人比較幸運的,因熟練Capoeira武術而被政治人物雇用當作私人保鏢。
一八九○年代,少數社會上層的影響力人物也開始練習Capoeira。這對政府來說是一大威脅,而總統也建立一支特別警察掌控這種狀況。不過這些措施未見成效,於是開始草擬嚴峻的刑法。為強力執行律令,總統聘用桑派歐(Sampaio)擔任警長,他在巴西史上以最殘酷的警官著稱。桑派歐決心撲滅各地的Capoeira運動,有趣的是,桑派歐自己就是一位優秀的Capoeira練習者。
桑派歐手下的特別警察都學過Capoeira,因此他們能夠以其人之道還制「敵人」。他獲得總統的支持,原本可以成功達成任務,但一次突發事件使桑派歐停止捉拿Capoeira練習者。他逮捕了一位練習Capoeira的貴族成員Juca,要求將他驅逐出境。這造成了政府危機,因為內閣閣員反對這個行動,Juca的父親名望顯赫,受到許多政治人物的愛戴。後來,總統召開內閣臨時會議,十八天後,兩名內閣部長辭職抗議,Juca被驅逐出境。
這次事件以後,反政府人士組織一支黑人民兵企圖推翻總統,這支部隊完全由Capoeira練習者組成,在首都地區製造恐怖事件。警察對他們束手無策,正當情勢一發不可收拾時,巴西突然向巴拉圭宣戰。黑人民兵被派往前線作戰,這群地痞流氓一夕之間變成國家英雄。於是,Capoeira的發展又開啟新的一頁。 |
|
當代發展
明文禁止民眾練習Capoeira的法令直到一九二○年依舊未改,而練習活動亦以「民俗舞蹈」為幌子。Capoeira練習者在其藏身之處竭盡全力維護傳統生生不息,另一方面則以民俗藝術方式呈現,使社會逐漸接受。當時,每位Capoeira練習者至少有兩、三個渾號,警察雖然知道全部練習者的名字,但無法核對真正身分,因此很難逮捕他們。(這個傳統方式仍沿用至今,當某人「受洗」加入Capoeira練習後,就替他取一個渾號。)
一九三七年,Capoeira最具影響力的Bimba大師接受總統邀請在首都表演絕技。演出成功後榮歸家鄉,並獲得政府許可,成立巴西第一間Capoeira學校。這是朝向更開放發展的第一步,後來聯邦參議院通過法案,將Capoeira訂為國家運動。如今,Capoeira已擴展至全世界,在巴西亦成為文化的一部分,Capoeira觸目皆是—小學、大學,俱樂部和軍校都開辦相關課程。 |
|
樂器
Berimbau的外形呈弓狀,由兩端穿有鋼絃的長木棍、葫蘆瓜(位於底部,作為產生共振的音箱)、錢幣、短竹棍及Caxixi(類似沙鈴)共同組成。依照傳統,Berimbau的曲調是由panderiro(手搖鈴鼓)、agogo(兩只鐵鐘)、Reco
reco(削竹),以及atabaque(高桶狀手拍鼓)等打擊樂器共同協奏。這些樂器帶給Capoeira特有的音色,在進行比賽時,一些民俗和改良的歌曲也在一旁拍手唱和。
演奏Berimbau的技巧也相當獨特,很難精通,因為演奏時不僅需要用左手緊握木弓並加以平衡,而且大姆指和中指還需要捏個錢幣。右手則拿著短竹棍敲打鋼絃,此外還要拿著caxixi隨著短竹棍節拍演奏,也需要獨自敲打。竹棍敲出的基本音調是:高音(錢幣緊壓鋼絃)、嗡嗡聲調(錢幣輕壓鋼絃)及低音(鬆開鋼絃)。左手以錢幣輕撥鋼絃會產生非常柔和的過門音調。
Berimbau發出獨特的節奏,讓Capoeira練習者可輕易辨認。有些節奏在各學校非常普遍,但大多數是由不同的「大師」開發並交由其弟子演奏。其中有些節奏關連至安哥拉和Ljexa等非洲地區,有些則牽涉到天主教聖徒,還有些則是用來讓參與者提高警覺。以Aviso和Cavalaria節奏為例,傳統上是用來提醒參與者,陌生人、警察或馬隊正在靠近輪圈。 |
|
(本文作者係駐巴西代表處館員眷屬,巴西利亞大學傳播學院碩士班特別生Email:
denislee@brnet.com.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