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民國九十年發生幾件國際大事,對我外交工作的推動,創造了機會也帶來了挑戰。第一是元月布希就任美國總統,並在若干國際議題包括在兩岸政策上作出局部調整;第二是四月間發生的美國與中共軍機擦撞事件;第三是七月中共獲得二00八年國際奧運主辦權;第四是九月十一日美國紐約及華府遭受恐怖攻擊以及隨後展開的全球反恐怖主義行動;第五是十月在上海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以及布希總統訪問大陸;第六則是十一月世界貿易組織部長會議通過兩岸入會申請案。

  我國外交的主要挑戰是來自中共在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性的打壓,但是我國民主化的成就與國際民主潮流的接軌,也為我國在爭取國際活動空間創造了有利的機會。國際社會許多問題需要所有成員的共同參與才得以妥善解決,無法排除任何一個國家。而我國在亞太的戰略地位、政經成就及對國際社會的積極貢獻,必也為國際社會所無法忽視。我國如何在面對重大國際事件時,掌握契機順勢操作、克服挑戰勇敢邁進,一直都是我外交人員兢兢業業所努力的目標。

  當然,若干重大國際事件對我國外交的影響與衝擊,值得朝野加以注意。美國亞太政策的進一步具體化,美國與中共關係的起伏,全球反恐怖行動的進展,中國大陸民族主義的高漲,兩岸入會之後各自面臨的內外衝擊等等,凡此都是我們必須去關心以及面對的問題。因此,我們不但不會有絲毫鬆懈,更會積極研擬規劃各種因應之道,以保障及增進我們國家的利益。

貳、多元外交的推動策略及具體作法
  一、 全民外交
為順應國際社會民主化、全球化、彼此間互賴加深、非政府組織及國際社區興起的主流思潮,以及國內民主化及豐沛民間力量興起的趨勢,並為突破中共在國際上對我之打壓與封鎖,外交部提出「全民外交」的理念,希望透過民意的交流與全民的參與感,加強一般國民對我國外交工作與處境之認識,進而激發社會上各階層人士對於民間外交工作之參與。而外交部也願意在國會、政黨、城市、學術、智庫、青年志工、企業界及非政府性國際組織等方面扮演全民外交推動者的角色。
「全民外交」的內涵,可以用「民主、民間、民意」的「三民」原則來加以說明:
   
   
   
   
   
   
   
   
   
    (一) 民主
推動外交工作時,必須將我國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社會多元化諸因素納入考量並充分運用。台灣的民主化是我推行外交工作的有力訴求,並為我與普世價值體系接軌打下了良好基礎。只要台灣堅持站在自由民主人權這一方,協助發展中國家民主制度的發展與落實,推動人道關懷與援助,台灣的存在就會受到更多的正視,中共對我之打壓也會越來越加突顯。「民主牌」不但是台灣民主改革的優良產品,也是台灣在國際上以小搏大的王牌,而這也是「柔性國力」的一種表現與發揮。
     
     
     
     
     
     
     
    (二) 民間
台灣政黨政治的活躍、傳播媒體的蓬勃發展、以及公民意識的覺醒,使得台灣豐沛的民間力量逐漸浮上檯面,在不少議題上,民間甚至扮演著主導、或者引導政府的角色。全民外交的主要內涵,即是由外交部扮演協調、統合、鼓勵、協助的角色,提供民間更多參與外交工作的管道,並整合政府及民間的力量,以齊心一致,共同為擴展台灣外交空間來打拼,同時也使國內公民社會與國際公民社會有效接軌。
     
     
     
     
     
     
    (三) 民意
民主社會中,政府的施政必須重視民意,政策規劃必須基於民意,執政者必須不斷聽取民意,這也是主權在民的具體表現。外交政策亦是如此,外交施政應該儘量貼近民意、結合民意,並將民意作為擬定政策的重要依據,以使我外交工作能確實反映民眾的需要。外交部在八十九年六月初就已擬定「民意調查執行辦法」,原則上以我重大外交議題及政策為調查重點,委請學者專家及學術機構,對國內民眾及部內同仁進行一次民調。本年迄今已完成四次國內民調並對外公布,部內同仁的內部意見調查也已完成,這些調查結果都已列為外交決策的重要考量因素。
此外,外交部於推動各項重大計畫之先,也經常邀請學界及智庫之學者專家出席開會,或撰擬專題研究,或以參加研討會型式提供專業意見,以使外交施政能更臻完善。同時外交部也正努力便捷化與民間雙向溝通的機制,以鼓勵國人透過這些機制對外交事務提供寶貴的建言和創意,除了培養國人對涉外事務的關心之外,也希望能激發國人對外交事務更多的參與感、成就感與使命感。
     
     
     
     
     
     
     
     
     
     
     
     
     
     

  二、 當前外交工作重點面向
    (一) 加強與美、日及歐盟等友好國家的關係
與美、日、東協及歐盟國家間良性關係的建構,攸關台海之安全穩定以及我國對外經貿的發展。面對中共的「大國外交」攻勢,我國必須化被動為主動,以台灣的機動性及靈活性,創造「以小搏大」的戰略空間。
以和平安全、經貿利益及民主人權等共同價值來作綜合考量,美國、日本及歐盟應是我強化雙邊關係的的重點對象,茲分述如下:
     
     
     
     
     
      1、 對美外交
台灣與美國一向有深厚的友誼與密切的合作關係,美國亦為我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持者,對美外交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一九九八年六月柯林頓前總統於上海公開發表的「三不」(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不支持台灣加入以主權國家為會員的國際組織),對我的確造成了一些傷害,在國際上也產生了一些對我不利的後續效應。因此,布希總統上任後,我方即以防止美國新政府重述「三不」為重要工作,到目前為止已收到相當的成效。
布希政府上任後,台美關係已然呈現與柯林頓政府時代迥異的正面發展,台美間的溝通亦呈現前所未有的順暢。九十年四月華美軍售會議,軍售規模係十年來一大突破。而陳總統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於「合作共榮,睦誼之旅」期間過境紐約及休士頓時,不但受到高規格之接待,並參加多項公開活動,包括與美國國會議員餐敘等活動,皆較過往所受待遇有顯著提升。
美國國會向來對我極為友善,歷年來已通過多項友我決議案或法案。九十年五月十五日聯邦眾議院繼參議院之後,以四一五比0之壓倒性票數通過眾院第四二八號法案,支持我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該法案並於五月廿八日由布希總統簽署成為正式法律。五月十七日聯邦眾議院復無異議通過眾院第一三五號共同決議案,表達美國會及人民熱情歡迎陳總統過境美國。而美國聯邦參眾議員訪台人數與次數之多,更見美國國會對民主台灣的重視與友誼。
「九一一事件」發生後,我政府即向美方表達深切關懷及哀悼之意,並表明願在情報合作及國際洗錢等層面上,協助美國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對於中共可能以協助美國打擊恐怖份子為條件,要求美國在台灣問題上讓步的憂慮,以美國對打擊恐怖主義及處理兩岸關係係採取脫鉤的立場看來,台美關係仍將在穩定中發展,不致於受「九一一事件」之影響。
       
       
       
       
       
       
       
       
       
       
       
       
       
       
       
       
       
       
       
       
       
       
       
       
       
       
      2、 對日外交
我與日本雖無邦交,但各項實質交流向極密切。日本為內閣制國家,日本國會一直是我對日外交的重點工作面向。目前我與日本國會最重要溝通管道為超黨派的「日華議員懇談會」,其成員包括自民、民主、自由、保守、公明、改革俱樂部等政黨及無所屬國會議員共二百七十名,經常就兩國間各項重大問題進行磋商。其他如「民主黨日台友好議員懇談會」等友我組織,我駐日本代表處亦與之保持密切聯繫。此外,最近民進黨成立「日台友好協會」,積極推動與中生代日本議員的來往,外交部也十分支持此類的政黨外交工作。在實質議題上,日方已連續兩年改善對我簽證待遇,台日航約、貨品通關等也多有進展。
九十年四月,李前總統因心臟問題需赴日進行心導管手術後的複檢,並向日本交流協會提出簽證申請。雖有中共的百般威嚇,當時的日本首相森喜朗仍毅然決定發給李前總統簽證,使李前總統得以順利前往日本岡山縣倉敷中央病院進行檢查和治療,赴日期間並受到日本各界及我僑界的熱烈歡迎。
小泉內閣於九十年四月廿六日正式組成,仍維持以往「自民、公明、保守」三黨的聯合政府形態,內閣成員中有九位閣員及自民黨不少重要幹部均為「日華議員懇談會」成員,而在首相小泉純一郎高民意支持的聲勢帶領下,自民黨於七月的參議院選舉也獲得大勝。展望未來,外交部將加強與日本國會議員的交流,增進與日本媒體的聯繫,建立與日本學術界的二軌交流,並持續推動其他各項實質交流,在既有基礎上穩定發展我與日本的雙邊關係。
       
       
       
       
       
       
       
       
       
       
       
       
       
       
       
       
       
       
       
       
       
       
      3、 對歐盟外交
歐洲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經濟科技進步,一向在國際舞台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目前歐洲共有三十九國,「歐洲聯盟」在歐洲事務上有關鍵性的影響力。歐盟現有十五個會員國,共同貨幣「歐元」(euro) 的創立已超過兩年,二00二年一月一日起,「歐元」(euro) 更將正式成為十二個歐盟會員國的法定流通貨幣,堪稱歐洲歷史上一重大里程碑。
對歐外交是當前外交工作的重點之一,其中又以歐盟為最,行政院設有「對歐盟工作指導小組」,由外交部主導,以推動跨部會的對歐盟外交。歐洲議會向來友我,九十年六月歐洲議會通過兩項與我有關之決議文,分別建請歐盟部長理事會及其會員國核發簽證予台灣總統及政府官員,並再度呼籲歐盟應在台灣設立代表處。七月三日歐盟執委會公佈「駐外機構及業務調整檢討報告」,表示考慮在台灣設立貿易代表處,並希望在二00二年年底前完成新增代表處之相關設立計畫。
九十年四月行政院核定將我「駐比利時代表處」對內更名為「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以加強推動我與歐盟之關係,短期優先目標為與歐盟相互設立代表處,並增進與歐盟部長理事會、執行委員會、歐洲議會、歐洲理事會、歐洲人權法院等機構之接觸與聯繫。
「國際自由聯盟」於九十年二月在安道爾舉行第一六六次執行委員會議,會中一致決議頒贈陳總統「二00一年自由獎」(2001 Prize for Freedom),雖然迫於中共壓力使陳總統無法親自赴法國參加頒授典禮,但總統夫人吳淑珍女士的代為領獎,亦在國際上為我國在人權工作的努力及台灣民主化的成就作了有力的宣傳。
       
       
       
       
       
       
       
       
       
       
       
       
       
       
       
       
       
       
       
       
       
       
       
    (二) 友邦的鞏固與擴展
中華民國雖早已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但不可諱言的,為確保我國際人格,國際社會的承認對我而言仍有一定的必要性,這也是維持一定數目邦交國的最大實質意義,而我友邦也是我參與國際組織的主要支持力量。
目前我國共有二十八個邦交國,其中在亞太地區有五國、歐洲地區一國、非洲地區八國、加勒比海及中南美洲地區十四國。在鞏固邦誼方面,外交部正積極整合民間企業界與慈善團體的力量,希望加強經貿及人道救援與外交的結合,在相互尊重與互利互惠的原則下,強化我與友邦的技術合作與經貿文化各方面的交流。
在邦誼的鞏固與增進上,我高層首長的出訪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尤其「元首外交」所發揮的正面效益更是宏大。因此,外交部一向將推動高層出訪列為年度重要工作。陳總統於九十年五月訪問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巴拿馬、巴拉圭、宏都拉斯五友邦,進行「合作共榮,睦誼之旅」,並出席在薩爾瓦多舉行之「第三屆我與中美洲國家元首高峰會議」。陳總統出訪期間受到友邦空前熱烈的歡迎與接待,也成功展現了「台灣站起來、走出去」的理念。
除了總統積極出國拼外交之外,呂副總統也在九十年十二月下旬以總統特使身分,率團前往我非洲友邦甘比亞共和國出席該國總統賈梅的就職典禮。行政院張院長則於九月一日至十二日前往聖克里斯多福、多米尼克、聖文森、格瑞納達等東加勒比海友邦訪問。此外,外交部也定期與友邦高層官員舉行雙邊或多邊會議,以加強彼此之溝通、協調與合作關係。例如,八月三十一日於格瑞那達召開「第五屆我與東加勒比海四友邦外長會議」,我國與多米尼克、聖克里斯多福、聖文森及地主國格瑞那達等四國外長面對面商討多項議題,成功地增進了我與東加勒比海四友邦之區域性合作關係。
     
     
     
     
     
     
     
     
     
     
     
     
     
     
     
     
     
     
     
     
     
     
     
     
     
    (三) 深化與無邦交國之實質關係
迫於國際現實及中共的不斷打壓,全球大部分國家目前並未與我建立邦交,但我國的經貿實力與民主成就,卻普獲各國重視,亦樂於與我國進行多方面之交流。透過貿易、科技、文藝、教育、體育、觀光等種種途徑,使我國得以多元且持續地在國際發聲。我們也深信,唯有多元且深入的交往,方能獲得最穩固的友誼。以我與俄羅斯之關係為例,近年來便有顯著的改變:如八十八年台灣發生大地震時,俄羅斯立即派遣救助隊員到台灣;八十九年八月俄羅斯潛艇沈沒事件發生後,陳水扁總統對罹難者家屬致函表示哀悼並致贈慰問金;九十年俄方更是首度正式報導我外交部長接受該國媒體採訪之內容;雙方未來在經貿、觀光等領域還可能有更多的進展。這些紮根的過程,都是未來建立穩固邦誼的基礎。
東南亞國家是我國的近鄰,也是我國對外投資及引進勞工相當多的地區,東協十國正朝區域經濟整合邁進;同時,東協區域論壇又為亞太地區最大之有關政治與軍事安全議題的政府間對話論壇,部分東協國家又是南海群島主權歸屬爭執之一方。因此,我國仍應繼續加強與東協國家之聯繫,強化並提升雙方的實質關係,爭取參與東協區域論壇對話,共同為亞太地區的和平安全及經濟繁榮作出貢獻。
為爭取國際社會對我之認同,我國對於增進與無邦交國之實質關係,投注相當大的人力與資源,透過多方面的合作與交流,拓展並深化與各該國家之雙邊關係。國際社會雖有其現實的一面,但我國自由民主及經貿實力雄厚,對國際社會又有貢獻,終究會獲得肯定與支持。從各個層面深化我國與無邦交國的實質關係,也正是我國參與國際社會必須踏出的步伐。
     
     
     
     
     
     
     
     
     
     
     
     
     
     
     
     
     
     
     
     
     
     
    (四) 國際組織的積極參與
在參與國際組織的工作上,對於我已加入的國際組織,我積極運用政經實力,以靈活務實的作法,鞏固我與該等組織的關係,並維護我會籍地位和權益。對於我尚未加入的國際組織,也積極爭取加入或與之加強實質聯繫,並爭取參與其活動的機會。
在實際作法上,係以「參與聯合國」、「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參與世界貿易組織」、「參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等為主要工作面向,茲分述如下:
     
     
     
     
     
     
     
      1、 參與聯合國
推動參與聯合國,必須全盤考量國際情勢的變化及國內外各界的建議,就我參與之可能途徑加以研議。以國際現實而論,由於中共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近年來復因其經濟快速成長,使得中共更得以種種威脅利誘手段,動員其邦交國阻撓我案。因此,短期內我國欲成為聯合國會員國,有相當高的困難度,故我國參與聯合國的策略目標,係以「恆溫」為基本原則,維持國際社會對我案之注意,並相機創造有利條件,促使我參與聯合國案水到渠成。
行政院針對我參與聯合國案,曾召開跨部會的參與聯合國決策小組會議,由邱秘書長義仁及外交部田部長弘茂共同擔任召集人,經審視各項因素及利弊得失後,九十年決定仍採取透過友邦向聯合國大會提案的方式,要求聯大設立「工作小組」,以研究檢視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所處的特殊情勢,確保我兩千三百萬人民參與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的權利,並呼籲國際社會關注台海局勢,鼓勵兩岸在對等、和平的基礎上恢復對話。
聯合國大會第五十六屆常會於九月十四日召開總務委員會議審議聯大常會議程,在中共的強力阻撓下,雖有二十五個國家為我仗義執言,我案仍被裁決不列入聯大議程。九十年美國並未如前兩年般發言支持「一個中國」,而改以保持沈默的方式應對,可說是我案推動的一大進展,而英國雖發言支持「一個中國」,但也對我民主化的成就表示肯定。
展望未來,我參與聯合國案仍將以維持恆溫為原則,在推動上將採取更為多元的方式,結合友邦、國際宣傳、海外僑界以及國內民間團體、個人的力量共同推動。
       
       
       
       
       
       
       
       
       
       
       
       
       
       
       
       
       
       
       
       
       
       
       
       
      2、 參與世界衛生組織
「世界衛生組織」(WHO) 成立於一九四八年,其宗旨在透過國際合作,推動改善世界衛生技術,以增進全人類的衛生福祉。我國於一九七二年被迫退出該組織,至今仍無法再參與該組織之相關活動。
我國於八十六年首度向WHO表達盼成為該組織觀察員之意願。過去四年來,並透過友邦向「世界衛生大會」提案,要求大會邀請我國以觀察員身分參與該組織的工作,但是由於中共阻撓,均未獲列入大會議程。
第五十四屆世界衛生大會於九十年五月十四日在瑞士日內瓦開議,我案仍因中共及部分國家反對,未能列入大會議程,但卻有幾項令人鼓舞的進展,例如五月布希總統簽署了支持台灣成為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的第四二八號法案,代表美國行政及立法部門對我參與WHO案的一致支持。
行政院已成立了推動參與WHO案的跨部會專案小組,未來外交部除將協助行政院衛生署繼續與各相關民間團體密切合作、分工並進外,也將繼續積極爭取各會員國政府的支持,並加強參與雙邊及多邊醫療人道援助計畫,提升國際社會對我案的支持,以早日達成參與WHO的目標。
       
       
       
       
       
       
       
       
       
       
       
       
       
       
       
       
       
      3、 參與世界貿易組織
我國於七十九年一月一日,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的名稱向「世界貿易組織」(WTO) 的前身「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 提出入會申請,八十一年九月廿九日GATT接受我入會申請,並成立工作小組審查。自我入會案獲受理以來,總計有三十個會員要求與我進行市場開放的雙邊談判,另外我入會工作小組會議前後也舉行了十一次正式會議及三次非正式會議。我WTO入會工作小組會議於九十年九月十八日完成我入會議定書、工作小組報告、關稅減讓彙總表及服務業承諾表等入會文件草案之採認工作,我入會程序之條件至此全然完備。
九十年十一月在卡達召開的WTO第四屆部長會議通過兩岸入會申請案;「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OECD) 則於十二月同意我國成為其競爭政策委員會之觀察員。與全球經濟體系的緊密接軌,使我國執行「經貿外交」的複雜度與挑戰度隨之提高,但拓展我外交空間之機會亦相對提高。
       
       
       
       
       
       
       
       
       
       
       
       
       
       
      4、 參與亞太經濟合作
亞太經濟合作(APEC)非正式資深官員會議、第十三屆部長會議及第九屆非正式經濟領袖會議於九十年十月陸續在上海舉行。中共作為今年會議東道主,竟刻意阻撓我派員出席經濟領袖會議,致使我國最後須以不派員出席之方式表達不滿,令國人深刻體認兩岸間交流所存在之變數與隱憂,也令國際間瞭解我國在國際生存空間所面臨之威脅與打壓。
未來我國除將繼續積極參加各項APEC重要會議及活動外,並將全力推動我國提出之「轉化數位落差為數位機會」及「新創事業」兩項倡議之相關後續工作。
       
       
       
       
       
       
       
       
       
      5、 參與其他政府間國際組織
我國積極推動參與「世界關務組織」(WCO)工作。該組織為世界性關務合作之重要機構,大多數重要貿易國家均為會員國。鑒於WCO之會員需為聯合國或其專門機關之會員,故短期內我加入該組織成為正式會員尚有困難,因此我決定以加入WCO下屬以簡化關務程序為目標的「京都公約」(Kyoto Convention) 管理委員會觀察員為初步目標。經過我多年來的努力,九十年六月間舉行的WCO理事會已正式通過秘書處所擬京都公約管理委員會觀察員地位及權利草案,未來在「京都公約」生效及我國加入WTO後,我將可獲邀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京都公約」管理委員會會議。
       
       
       
       
       
       
       
       
       

參、我國外交具體作法與成效
  一、 人權外交
政治民主化及市場經濟為後冷戰時期國際社會的主流,而我國近十年來的民主改革成就,亦贏得了國際間的普遍讚譽。去年美國國務院所公布的世界人權報告書中,也指出台灣在政治民主、言論集會自由方面表現優異,而根據「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 公布的二000年至二00一年人權報告,我國在人權的保障上被評定為與日本、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先進國家同級。我從威權體制和平過渡為自由民主體制,同時又能維持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成長,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尤具有相當之參考價值,也是我推動人權外交的最有力憑藉。
陳總統於就職演說中特別強調,我將尋求加入國際人權體系,並對國際人權的維護做出更積極的貢獻,以期成為二十一世紀人權的新指標。「總統府人權諮詢小組」已於八十九年十月廿四日正式成立,由呂副總統擔任總召集人,除推動各項人權理念的落實外,也將積極催生「國家人權委員會」的成立。
為落實 總統理念,外交部在田部長上任後亦宣示推動「人權外交」,以提昇我國家形象及地位,並強化我參與國際社會之正當性。具體推動措施包括強化與國際人權組織之交流、協助國內人權團體參與國際性人權組織及活動、推動我與其他民主國家進行二軌人權對話等。而本屆「無任所大使」選任範疇特別增列「人權領域」,並延聘邱律師晃泉及路女士平出任無任所大使,其任務包括推動國際人權法典化、參與國際人權組織事務、推動國際婦女人權及國際和平運動等。
行政院於九十年四月決議通過「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並續推動批准之程序及其它相關保障人權之立法。未來將持續廣泛參與國際間各項人權及民主議題之討論,協助全球普世價值之推展與落實。
   
   
   
   
   
   
   
   
   
   
   
   
   
   
   
   
   
   
   
   
   
   

  二、 援外制度透明化與法制化
為消除外界對我援外工作的批評與疑慮,並呼應國人對我援外工作透明化、制度化之期待,外交部已完成「國際合作發展法」草案,並經行政院核定後,送立法院審議,現立法院已完成一讀,其要點如下:
   
   
   
    (一) 將人權與人道關懷納入援外宗旨;
    (二) 加強援外計劃之評估、監督及考核機制;
    (三) 增列有關海外替代役及海外志工之援外作法;
    (四) 對各級地方政府、民間團體及企業參與援外事務有提供協助之義務;
    (五) 政府於會計年度結束時應就援外事務向立法院提出報告。

  三、 擴大遴聘無任所大使
為結合各界民間力量,有效推動全民外交,外交部特別擴大本屆「無任所大使」的遴選範圍,將「功能性」及「代表性」納入考量,於廣徵各界意見後,報請行政院轉呈 總統核聘。
本屆「無任所大使」包含「醫學」(詹啟賢、吳運東)、「婦女」(高李麗珍)、「企業」(辜濂松、吳東進、胡定吾)、「原住民」(童春發)、「人權」(路平、邱晃泉)、「歐洲事務及國會外交」(尤清)六大領域。為確實發揮無任所大使之功能,九十年六月外交部曾召集十位無任所大使舉行座談會,對相關具體任務規劃交換意見,外交部依據討論結果訂定個別無任所大使具體任務,並已陸續協調相關大使推動中。
奉 總統指示,另外交部於九十年十一月十九日正式增聘旅日棒球名將王貞治先生為我國第十一位無任所大使,以期渠能在「日本事務及國際體育合作」領域發揮相當的功能。
   
   
   
   
   
   
   
   
   
   
   
   
  四、 外交替代役
八十九年九月,陳總統於跨洲之旅結束後的首次記者會上,宣示將推動「外交替代役」,以解決我援外技術及醫療團隊人力短缺的問題,並為援外團隊注入新血。為落實 總統理念,外交部遂將原先規劃的「海外合作役」擴大為「外交替代役」,並獲行政院核准於九十年開始實施,名額卅五名。
九十年度外交替代役役男包括「農漁技和水利工程」、「醫療和經貿職訓」、「電腦資訊」三大類,於四月開始受理申請,外交部並同步進行強力宣導,共有二百一十一名役男申請服外交替代役,錄取名額四十名,實際報到者三十七名,於十月廿六日完成專業和外語訓練,之後即派往位於廿二個友邦的廿六個技術團和醫療團服勤。
未來外交部將視外交替代役實施成效,以作為是否擴大名額或專長類別(如擴大至具外語或國際關係專長)的決策參考。
   
   
   
   
   
   
   
   
   
   
   
  五、 外交學院
鑒於國際事務日趨複雜化及多元化,並為因應我特殊外交處境之需要,外交部爰著手規劃將原「外交領事人員講習所」(外講所)擴大改制為「外交學院」,九十年五月並派團實地考察日、韓、美、德、法等國外交學院的制度及作法,之後即成立了「外交學院軟體及課程規劃小組」。外交部也完成了「外交學院組織條例」法案的訂定,呈報行政院核定,現並已轉請立法院審議。此外,外講所現址改建的工程經費也已編列入九十一年度預算,預定九十二年春開始動工改建。
未來外交學院將具備「政策研究」、「教育訓練」、「國際交流」三大功能,以期發揮中長期政策研究智庫功能、強化外交人員在職訓練和外派前講習,並藉由代訓民間外交人才激發民間參與外交事務的能量,同時並成為外交部與國際學術機構接軌交流的重要管道。
   
   
   
   
   
   
   
   
   
   
   
  六、 全民外交事務研習班
為增進國人對外交工作的了解,散播「全民外交」理念,並培育民間外交種子人才,外交部特於八十九年九月開辦第一期「全民外交事務研習班」,迄九十年底已開辦七期。值得一提的是,為落實南北均衡,第六期「全民外交事務研習班」特在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開辦,共有一百人參加研習,研習結束後學員並發起成立聯誼會,希望藉由定期聚會,進行外交實務經驗的分享及交流。
 
 
 
 
 
 


肆、我國外交政策與兩岸關係的互動
  中共對我外交空間的打壓已愈來愈細密、愈來愈全面,一方面錢其琛自八十九年起發表「新三句」,試圖營造中共展現新彈性的形象,另一方面卻以「反獨促統」活動分化親我僑社、拉攏滲透我邦交國、對我國元首及卸任元首出訪竭盡全力打壓等手段,壓縮我國國際空間。戰略上中共努力拉攏周邊國家,並避免與美國公開對抗,手段上則採取積極參與,企圖營造正面、負責的形象來擴大它的國際影響力。中共的外交作為已使它取得相當的國際發言權,但另方面它需受國際規範約束的程度也相對加深。

  「九一一事件」後,中共表態支持美國,雖也令它與美國的關係一反軍機擦撞事件後之緊張,而有和緩的趨勢。但長期來看,美國與中共戰略關係仍存有若干問題。雙方合作對付恐怖主義,並無法消除雙方在諸如人權及反大規模殺傷力武器之擴散等問題上之根本歧異。中共雖強調在國際反恐怖主義上與美國立場一致,然而中共對美國在中亞之軍事行動亦頗為顧慮,擔心美國藉機擴張在中亞的影響力。中共在國際反恐怖行動究將與美國合作至何種程度,值得觀察。

  「九一一事件」以來,我政府多次重申支持美國及樂意提供協助之立場,美方甚為感謝與讚許,並已明確表示與中共合作反恐怖主義不會影響美國對我政策。故就美國與我關係而言,應可在已建立之互信基礎上繼續穩定發展。

   儘管中共不斷打壓,為求國家的生存發展並拓展國際生存與活動空間,我國的外交政策與大陸政策是需要整合的,兩者間應相互搭配、緊密結合,其間並不存在孰重孰輕的所謂位階問題。我國外交政策與大陸政策的互動關係,仍應以提升我國國際地位為主軸,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尋求與對岸良性互動之場域,並爭取國際社會正確認識兩岸處於平行地位。外交政策與大陸政策的目標均是在追求國家的生存、穩定與繁榮發展,在應對中共的各種外交作為及對台政策上,我國的外交政策與大陸政策更應相互彈性運用,以獲致國家及全體人民的最高利益為目標。

伍、未來外交工作展望
  政府外交施政以「台灣經驗」為出發點,一方面將「台灣奇蹟」之政治及經濟發展經驗,與國際社會之發展中國家共享,同時以主動積極的方式,與世界民主陣營合作;另一方面則須尋求與國內外民間團體建立「夥伴關係」,擴大國際合作之對象與交往層面,才能有效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進一步為世界和平與繁榮做出具體貢獻。此外,在全球化潮流之下,我國的外交將採取更具創意及更有彈性的作法,以因應快速變遷的國際環境。我國作為全球進步力量之夥伴,未來外交政策之主軸更應展現於下列幾個方向:

  一、 積極爭取擴展建交國家:
鞏固現有邦交關係為外交部全體同仁責無旁貸的任務,亦是外交部在面對中共強力圍堵打壓下,必須全力以赴的挑戰。除了鞏固既有邦交關係外,也要努力爭取建交國家。我們並沒有邦交數目的迷思,但爭取更多的外交承認,絕對有利於我國際地位與國家利益的提升。過去一年來,我們為提升邦交關係做了很多的努力,也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我們有強烈的企圖心,但絕對不只是盲目追求數目。
   
   
   
   
   
   
  二、 努力深化實質關係:
展望未來,我們除了期待能夠提升與非邦交國的關係外,更將努力建立對我有利的新原則與新機制,來經營互惠互利的雙邊關係。例如,高層外交對提升我國在國際社會的能見度,以及促進我對外關係上,都有重要的指標與實質意義,我們希望未來政府高層除訪問邦交國外,也能前往無邦交國訪問,建立高層之間的友誼與互信以及彼此交往的新規範。此外,以歐盟為例,歐盟決定來台設處,即是深化雙方制度化關係的最佳保證。換言之,我們期待未來對外關係的推動,不只是建立在雙方善意的基礎上,更能在互利互惠的原則與機制下確保對外關係之發展。
   
   
   
   
   
   
   
   
  三、 創造國際參與之附加價值:
參與一個國際組織及其活動,除了本身傳統的功能與利益之外,其周邊附加的利益可能數倍於此,例如國際會議人才的培養、多邊組織下雙邊關係的強化等,這對於外交處境艱辛的我國而言,更是必須把握的機會。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打開邁向國際社會的一道門,在此一所謂經貿聯合國中,我們應該把握有利的議題、營造新的舞台、爭取新的角色、創造更多的價值。對於已經加入的國際組織或參與的活動需要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對於積極推動準備參與的國際組織與活動也是如此。因此,不論在推動參與聯合國或者在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其他國際組織的努力上,我們都將全力思考策略與把握推動的過程,重視這些活動可能帶來的附加利益。
   
   
   
   
   
   
   
   
   

陸、結語
  自政府和平進行政黨輪替後,中共對我外交圍堵的作為有增無減,世界各國對兩岸關係與我外交政策也更為關注。面對中共的強力打壓,我們需要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推動「全民外交」。我國的外交施政將兼顧「持續性」、「穩定性」與「開創性」,在既有的基礎上,以「民主」、「民間」、「民意」的「三民」原則推動外交,繼續鞏固與邦交國的邦誼,增進與無邦交國家的實質關係,以及積極參與國際組織與國際活動,讓我國作為全球進步的夥伴。

  雖然國際潮流在變,國內政經環境在變,外交工作所設定的目標、所擬訂的推動策略及具體作法也隨著改變,但是我外交工作中確保中華民國國家主權、堅守民主人權價值、並增進台灣全體民眾福祉的信念,及開拓一個擁有自由的國際空間、與積極落實參與美麗地球村的希望工程,在可見的未來不會、也不應有所改變。

  開拓我國外交空間、使我國聲音在國際上得被聽聞,讓我國國民在國際社會享有應有的尊嚴,以上外交努力的目標是台灣所有人民的期盼與共識,政府對此更屬責無旁貸。外交部全體同仁必當淬勵奮發,妥善運用我民主與經濟優勢,結合民間社會力量,加強與各國之雙邊關係,推動加入功能性政府間及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廣泛參與國際活動,在國際間爭取應有的地位和權利,以保障我國家利益與人民福祉,促進區域和平與繁榮。